连续5年超6.5亿吨,是谁给粮食产量“增了肥”?

··

  “从青岛起航的海水稻,今年在青岛、潍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总计推广海水稻10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未来,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一亿亩打下坚实的基础。” 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拓荒人计划”发起者袁隆平在视频连线中给我国9913万公顷盐碱地指明了一个新的改造方向。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各地正式进入收获的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和丰收的景象之时,袁隆平院士的一番话,为将来提高盐碱地利用率和盐碱地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树立了信心。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高新农业科技,在力保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年年丰收甚至增产?又是哪些独家“秘方”,给粮食的产量“增了肥”?

  另辟蹊径,“开拓”十万亩示范种植地

  5日,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组织发起的全国海水稻联合插秧活动,在各地陆续启动,活动范围覆盖了我国主要盐碱地类型,拉开了2020年海水稻十万亩示范种植与产业化推广序幕。

  盐碱地,指的是那些盐分含量高,pH大于9,难以生长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土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

  早在2018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就在青岛城阳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发起了中华拓荒人计划,将“开拓亿亩荒滩,增加亿亩良田,多养活一亿人”作为拓荒人的梦想,提出“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的口号。

  经过近年来的辛勤耕作和持续发展,海水稻产业内涵不断演进,由耐盐碱水稻种业,发展到盐碱地稻作改良产业,又整合了华为的全线ICT技术,形成了以“九天芯”“后土云”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产业。

  目前,海水稻产业在继续向我们的餐桌迈进。2019年,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年种植的1000亩海水稻,于6月份插秧,10月份便喜获丰收,亩产达到536公斤。今年,该区落地的袁隆平现代高效数字化海水(盐碱)稻示范园项目计划开发1.6万亩海水稻试验田,引进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海水稻种植的成功经验,整合华为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的技术,建成后可年产640万公斤优质大米。

  科学育种,给农作物传授“十八般武艺”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让农作物能够适应各地不同的环境,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离不开农作物的科学育种。

  位于郑州黄河北岸的原阳县的河南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基地,是我国小麦育种研究最大的试验基地。“今年,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表现依然相当出色!”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脸上洋溢的幸福感,与金色的麦田交相辉映。

  “经过几代小麦育种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新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9’,普遍亩产量能够达700公斤以上,在高产地块可以达800公斤以上,是发展前景良好的‘潜力股’。” 轻轻摩挲着田间的麦穗,雷振生自豪地说。

  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平均海拔2800多米,这里一处育秧大棚中嫩绿的秧苗,与远处的山脉形成了高原上新的风景线,在记者眼里,这些发育中的秧苗和正规的水稻品种没有太大区别。

  但在青岛海水稻团队眼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做水稻种植实验,通过对水稻耐盐(碱)试验、耐寒试验、耐旱试验等方法,筛选和培育处耐寒耐旱水稻新品种。

  “从播种到插秧,已经过去了30多天,秧苗的长势令人欣喜。”据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张国东介绍,这里种植的盐碱地改良及高寒耐盐碱水稻试种,有望打造“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数字化农业”的新模式,为格尔木乃至青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稻种。

  2500公里外,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这里地处北纬40度,植物生长周期长、日照充足、干湿度均衡,是适合优质水稻生长的黄金宝地,更是顶级粳米的传统种植带。

  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当地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成立了技术服务队,从新优品种的引进,到大棚育秧的管理,培养出的“柏各庄大米”,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当地形成了从田间农业生产到观光旅游开发的全产业生态链。

  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速无人农机推广

  走进黑龙江省普阳农场的田间地头,这里的水稻秧苗像“稻兵”一样笔直排列,茁壮成长!

  第七管理区种植户王宏伟说,他今年承包种植了600亩水田,并将“卫星平地+减埂扩池+无人驾驶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贯穿于春耕生产全过程,使生产效率、作业标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升,原本半个月的插秧工作今年仅用了8天,且生产成本较往年至少节省2万元。

  “我们推广了多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快了格田标准化改造和农机更新换代的步伐,促进农业、农机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阳农场农机科科长李百春介绍,今年,农场充分发挥好种植示范户的带动引领作用,让更多的种植户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从而扩大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覆盖面,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台插秧机特别引人注目,既没有操作员,也没有驾驶员,正独自在水田中工作着,一株株的秧苗整齐地插进水田中。这是无人插秧机首次在海水稻插秧中实验应用。无人插秧机熟练地进秧、插秧,到了田埂还可以自动转弯、掉头,秧苗间距整齐,深度均匀。

  “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50亩的作业面积,不仅效率高,而且作业标准化、程序化,质量更稳定,将来结合智慧农业后土云平台在大面积的盐碱地上应用,优势会更加明显。”负责上马基地种植管理的王亚菲说。

  “抓好粮食生产,事关14亿中国人的‘饭碗’。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基础。‘无人化’生产技术能够形成可复制的体系和模式。在国内逐步推广,对于我国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和确保稳产增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说。

  金黄色的麦浪,在农民眼里,代表着粮食的丰收;在科学家眼里,是科研成果的落地。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

  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农业科技功不可没。

  余磊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乔地 刘廉君 李丽云 王延斌 王健高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