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济南当年有“证”才能购物的日子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济南,要说什么最贵,那肯定是“证”了,就是政府发放的购物证(或票)。当时物资匮乏,只能按计划分配才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买布要布票,买粮凭粮本……到了80年代,取消了布票和副食本;90年代,取消了粮食计划供应。

  济南的购物证,可以购买副食品和工业品,其中列举了商品名录和配额。购物证每户一本,上面标明户主和家中人口数,限量购买,定量供应。

  购物证定期更换,上面提供了各区的办证地址。如不慎丢失,那就很麻烦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算得上天大的事,说不定这些东西就一年与你家无关了。等到来年补办购物证时,很有可能购物栏内被写上“某某物品已购”。

  奶奶曾讲,那时不光肉食蔬菜要按计划,连瓜子也是凭证购买。平时没有什么零食,都是等到过年才能吃上花生瓜子的。她说,还是改革开放好,瓜子可以随便吃!

  那个年代的交通很不方便,出租车少的可怜,公交车也不多。倘若能分到一辆自行车,绝对是高大上的待遇。

  因为几乎所有商品都是严格凭证、凭票供应,所以买米买油要排队、买肉买鱼要排队、买过年“特供”的花生瓜子水果糖块更要排队。

  在“老济南”的印象中,过年少不了这一段记忆:一大早就跑到商店,帮家里大人去排队。先问清每个队卖什么,然后从队尾开始排。每当家人买好一样东西,小孩子就提前到另外一个队去“占地儿”了。

  排队很辛苦,有时下雪时也要坚持,冷的话就跺跺脚增加点热量,直到家人过来替换。但是,有时花时间排了队,却不一定能买到东西。排队的时候,队伍黑压压的,你也不清楚柜台那边的状况,等你挪到门口了,忽然售货员一声吆喝“今天的东西卖完了!”这在当时,绝对不亚于晴天霹雳,让人郁闷至极。

  那时候,大多数的售货服务态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过去也没有现在时兴的“礼仪培训”:要求笑的时候露几颗牙齿、站立的时候双腿夹一张纸也不能掉下来……但是从前,售货员的笑容还是很真诚的。

  虽说也存在个别的“开后门”现象,但后来国家提倡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氛围还是很和美的。

  看似风光的售货员,一天下来也是累的不轻,因为那时候多用“杆秤”。如果熟练了,一次能抓个差不多。如果不熟练,还要试好几次,提溜一天的秤,胳膊酸麻是常有的事。

  后来,有了台秤,售货员的劳动量大大减轻了。称重的时候,大人小孩瞪大眼睛仔细瞅,一是感觉很新鲜,另一个原因恐怕是担心不够秤。

  当时生活条件普遍不是太好,吃肉是过年才有的,排队买肉时大人必须亲力亲为。不为别的,都想请求卖肉的多割些肥肉好回去炼油,之后俩仨月家里饭菜也能沾些荤腥了。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了。在那个文化生活非常单调的时代,一年之中看两场电影也就不错了。如果家里有台收音机,那感觉更高端了。

  现在人手一部手机,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掌握外部的信息。那时候的人们,听收音机就算是最大的享受了,大家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外面的世界,陪伴人们度过了许多时光。

  再后来,证本和和粮票一起,随着层层指令和纸面计划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有“证”才能购物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责编:王逸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