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海岸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长生不老芝罘

··

  前言

  烟台,作为渤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东方神话传说的缘起之地,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源头所在。

  这里有寻仙问道的仙缘古城、八仙生活的人间境成、仙居慢游的鲜活景象、人与天调的天地美生。不一样的烟台,用仙境诠释古往,用鲜美演绎今来。

  而在烟台的众多象征元素中,古城是烟台历史的具象表现,是烟台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仙境海岸·鲜美烟台”的灵魂载体,是每一个烟台人寻根的凭据。

  因此,就有了“鲜美烟台·古城印记”的系列故事。在故事的开篇,我们按照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逐步挖掘烟台古城的文化内涵。

  “烟台,古称芝罘,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传奇的神话和精彩的历史。”

  芝罘岛

  说到烟台的历史,最先提起的就是芝罘岛。从整个地形看,芝罘岛是烟台港湾的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宛若一棵灵芝草,生长在碧波万顷的黄海之中。

  早在春秋时代,芝罘岛就是个有名的地方。齐景公曾来此游览,欣赏这里的景色;山巅有齐康公的坟墓;秦皇汉武都登临过芝罘,那时这座“与大陆握手的岛屿”,已经显露出它的独特魅力了。

  芝罘岛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景致,还在于它的位置。据史料记载,这里自古就是个天然良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转附(芝罘)就与碣石、句章、琅玡、会稽被称为五大港口;汉晋时代成为我国北方最大口岸;唐以后芝罘一直属于我国重要海口;烟台开埠以后芝罘与海外的交往更加频繁。

  阳主庙

  岛上有山,名为芝罘山,在山的西部脚下座落着我国有史记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阳主庙。

  阳主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齐国国君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阳主庙里立了阳主和其妻子塑像,供人进香。

  阳主是八神之一,《史记》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

  “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罘水一条玉带束梁王。”阳主庙有四进院落,殿房136间,呈“工”字形排列,建筑雄伟壮观,是一典型的东方古建筑布局。

  芝罘岛就是因为有了阳主庙,才有了秦皇汉武登岛祭庙的壮举,才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名贯天下。

  秦始皇三巡芝罘

  秦始皇自二十六年统一六国,到三十七年病死沙丘,为彰显功德、求神访仙等,曾五次大规模地巡游全国。五次巡游中,三次到达芝罘,即现在的烟台芝罘山。秦始皇巡游芝罘之事,《史记》等典籍均有记载。

  秦始皇第一次巡幸芝罘是在二十八年。这一年,秦始皇东廵郡县,在礼祠驺峄、封祀泰山后,遂东游海上,“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礼祠名山大川及齐国八神。八神,即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主、四时等八方之神。八神之阳主,为芝罘山,其祭祀之处为芝罘山的阳主祠。

  祭祀八神的习俗,说法不一,有的说自古有之,不知从何时开始,也有的说是始自齐太公姜尚。按当时的习俗,帝王礼祀包括八神在内的诸位神圣,一则可与诸神来往,显示自己王者之尊,二则可因此入仙人之列,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秦始皇这次巡幸芝罘并礼祠阳主后,“立石颂秦德”而去,南下琅琊,在那里建立了琅琊台,刻石纪功。

  秦始皇第二次巡幸芝罘是在二十九年。这一年,秦始皇东游,在到达河南阳武县博狼沙中这个地方的时候,被张良等袭击。秦始皇下令缉拿张良等人,结果十日未果。尽管沿途有被袭之险,但这丝毫没阻拦秦始皇继续求仙访神的兴趣。秦始皇继续东游海上,并重登芝罘山,在阳主祠祭祀阳主神。同时让丞相李斯撰文,刻石两方以纪功德,此即《芝罘颂》与《东观颂》。两刻石主要歌颂了始皇存并六国、统一海内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第三次巡幸芝罘是在三十七年。当时盛传渤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乃仙人居住之处。那里有长生不死之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那里的禽兽等都是白色的,宫殿是用黄金白银做的。隔远了观看,仙雾瓢瓢,而靠近后,宫殿什么的反而到了水下,越靠近风会越大,怎幺也到不了。

  不少帝王渴望长生不老,遂都派人探寻。秦始皇之前,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曾派人下海搜寻三神山。二十八年,齐人徐福等上书始皇,说可以入海寻仙,并请求始皇“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一直梦想着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听后不免心动,于是派遣徐福携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觅仙。

  历史典故:始皇芝罘射鱼

  徐福等入海求仙访药,几年过去了,花费不少,却没有结果。怕因此被追究,遂撒谎对秦始皇汇报说:“蓬莱的长生不老仙药,因海中有大鱼为害,船队到不了而没有取到。请皇帝派遣善射者跟随,如果大鱼出现,就用弓弩射之。”

  有一次,秦始皇梦见与海神搏战,海神长得跟人一样,就向占梦博士询问梦之吉凶。占梦博士说:“海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为守护。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

  秦始皇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有机关的弓弩,去等候大鱼出来以便射它。从琅琊向北直到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芝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

  日本遣唐使在芝罘登岸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

  因此也可以说,中日的邦交伊始就在芝罘。

责编:大众网·烟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