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丨齐河“张玉米”的双城生活

··

  图片故事丨齐河“张玉米”的双城生活

  ——深度解读齐河黄河大桥系列报道之带动百姓致富篇

  记者 程吉童

  多年以后,当张胜福开车拉着鲜玉米过黄河时,恐怕仍然能想起今年5月份齐河黄河大桥通车时的情境——“这是我们自己的桥,是真正为我们修建的桥”。

  张胜福说,如果菜农在济南与齐河两地之间的生活也可以写成“双城记”,那么齐河黄河大桥开通之后应该属于“修订版”。

  两三年了,张胜福的日子就是在济齐两地拉起的直线上往返——清早在老家齐河县祝阿镇周边收满一车鲜玉米,下午拉到济南市槐荫区酒水食品批发市场贩卖,第二天清早再回来收购。于是,他得到了一个再贴切不过的称呼:张玉米。

  8月10日清早,在济南市槐荫区忙活完后,张玉米开车回齐河。一个通宵没合眼了,浑身酸疼,眼皮也开始不听使唤。但走上齐河黄河大桥后,道路宽阔,桥塔高耸,凉风一吹,他的心里也敞亮了起来。这种感觉,在5月16日之前从来没有过。

  那一天,齐河黄河大桥正式通车。当天下午,张玉米就开车上去走了一趟。“路面又宽又整洁,走在上面心里特别敞亮,而且这是咱自己的桥,是真正为我们修的桥”。张玉米不太会表达,但脸上的自豪感却遮掩不住。

  在此之前,张玉米过黄河都是走济南建邦大桥,绕远是次要的,关键还堵车。如果走济齐浮桥,摇摇晃晃不安全,下坡上坡对车也没好处,而且每次过桥都要多花20块钱的过路费。“现在好多了,走齐河黄河大桥能比以前节省20多分钟,每个月光油钱就能省150多块钱”。

  所以,当大众网记者第一次见到张玉米时,尽管两眼红肿,但他忙活起来仍然很带劲。

  去槐荫区的路上,张玉米两口子有说有笑,但说的内容已经从“今晚能卖出多少”,变成了“齐河黄河大桥”。到了酒水食品批发市场后,两口子一个忙着分拣玉米,一个忙着跟客户打交道。从晚上八点多一直忙活到第二天早晨六七点,期间还要联系等着收购玉米的农户。累已经习惯了,好在大伙儿都是实在人,从来不会出现缺斤短两。忙到半夜该吃饭了,一个馒头掰两半,碗里的肉被两口子让来让去……

  这样的生活,张玉米从每年的6月份张罗到霜降,劳累又舒坦。当然,最让他引以为豪的还是女儿,“她现在济南上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毕业后想回来,刚好咱齐河新医院和各种附中附小都建起来了,到时候有的是工作机会啊”。

  张玉米说着打了个哈欠,望着远处的高楼满眼憧憬。但对于他,对于千千万万个往返于济齐两地的人来说,更好的日子就在前头。

责编:白雪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