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17)莘县大里王:商朝贤相伊尹躬耕之处

··

  在莘县县城北约八里处,有个百户左右的小村,名叫“大里王”。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在大里王村西,至今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莘亭伊尹耕处。”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伊尹庙。(资料图)

  大众网记者 侯晓

  在莘县县城北约八里处,有个百户左右的小村,名叫“大里王”。据考证,如今大里王村一带,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古莘地。春秋时代,此处是齐卫两国交界地。在大里王村西不远处,至今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莘亭伊尹耕处。”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

  大里王村碑记载,明朝初年,王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距莘城8里,故定村名“八里庄”,后张、杨二姓相继迁入。明《正德莘县志》从旧志中抄录了“四坊五乡”之名,内有“莘亭乡”。莘亭县撤消后,莘亭又曾为乡驻地。至清康熙年间,又恢复五乡建制,重建莘亭乡,莘亭乡下有八里庄之村名。不知何故,后来“八里庄”村名改为“大里王”。

  据考证,如今大里王村一带为历史上有名的古莘地,商朝贤相伊尹躬耕之处。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间,他协助成汤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国君夏桀,废夏立商,后又辅佐外丙、中壬为王,曾放逐太甲,“摄行政当国”,直至太甲悔过。《孟子》也曾记载,伊尹相商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后来,莘县城北之地一度被称为“伊田”。

  据莘县旧志记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东昌知府程光珠访求遗迹至此,书写了“莘亭伊尹耕处”六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云虎风。”令知县刘萧重修莘亭,勒石立碑,以永志之,亭东侧有伊尹庙。后来亭毁,只有石碑留存至今。1995年,当地政府在此重建莘亭,并移碑亭中。

  在莘县县城,有一座伊尹庙。关于伊尹庙,《正德莘县志》记载:“伊尹庙,汉时创建,在县治八里莘亭东。”关于伊尹庙的确切建成年代,聊城史学界众说纷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莘亭的出现早于伊尹庙。很可能是汉代人由莘亭联想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一说,便将两者联系起来,将莘亭作为“伊尹当年躬耕之处”,从而建庙祀之。

  明清两代,多有文人学士诗文题詠。明代人李璞诗曰:莘城北去树荫荫,谁建伊祠用意深。生长空桑符吉梦,调和商鼎作甘霖;隐耕此地追前圣,著业当时竭寸心。千古辉光千古慕,令人赋尽短长吟。清代人李崇熙诗曰:莘亭古木耸长空,庙貌依然畎亩中。三载桐宫争捧日,千秋松簌想遗风;余音似欲传伊训,大任惟堪属尹躬。先觉觉民民觉否,参天黛色自葱葱。

  据大里王村71岁老支部委员王玉珍讲,历史上的大里王多灾多难,经历了不少波折,记载比较详细的便是晴咸丰年间的起义军“黄旗军”。据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村民张玉怀曾领导“黄旗军”对抗朝廷,当时还流传一首歌谣,““大里王雾气腾腾,张玉怀要坐朝廷,坐着席片腾云驾雾,骑着井绳能当龙。”

  很快,大里王村被清政府围攻,起义军坚持三天后被官军击溃。张玉怀率残部突出重围,官军为发泄对起义军的仇恨,几乎将大里王村夷为平地。几年后,这里又陆续有了新住户。因村西有一座佛堂,遂改村名为“八里佛堂”,属北乡正一里。民国初,部分外逃户回到故里重建家园,又恢复大里王旧称,但县志中仍称此村为“八里庄”。

  (文中部分史料由莘县政协文史工作室主任杜言青提供)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