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藏毫厘!山东有位微雕大师在头发丝上刻字

··

  大众网济南10月9日讯 “创作起来如履薄冰,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一分神就会刻错了。”近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济南微雕大师王天明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微雕其实就是要突破人类极限,小而不失书画的韵味。

  大米粒大小的玉石上,刻了一首20字的绝句。

  10月8日,在历下区非遗展览馆,大众网记者在《济南微雕:王天明师徒作品展》上一睹王天明发丝微雕作品真容。借助于60倍放大镜,记者清晰地看到了白发上的11个黑字——“和平统一 天下为公 天明刻”,后面还有落款章“王”字。王天明说,这件作品创作于2006年,“八九根头发并列在一起是1毫米,这是在九分之一毫米的直径上刻出字来。发丝微雕成功率非常低,笔画重叠、字重叠了就属于失败。”王天明说,起初有两根发丝微雕作品,其中一根在一次展览上掉了。“当时我们没有经验,展览时露天放的,没有用玻璃罩罩起来,不知道是被观众拿走了还是不小心拂掉了。”

  王天明告诉记者,他40岁开始涉猎微雕,山东著名的微雕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杨瑞生是他的“一字之师”。师父就告诉他一个字——“练”!从磨刀、磨材料到刻字等都靠自己摸索。

  展馆内一套名为“三绝酒具”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围观。这件作品包括一个壶、四个杯子、一个托盘,是用寿山石手工做成的高仿真酒具,酒壶不但能打开盖还能倒水。这套酒具上还刻了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等作品有300字以及一幅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壶身的长度比人民币5角钱硬币的直径还要短。王天明说,这套作品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把石料打磨成壶、杯子花的时间最长。之所以取名“三绝酒具”,是因为这个作品集济南微雕“微书、微画、微型工艺”于一体。

  集济南微雕“微书、微画、微型工艺”于一体的三绝酒具。

  在展馆内,大众网记者还看到一幅写在香烟过滤嘴纸上的微书作品,邮票大小的纸上写了《论语》的内容1000个字。王天明说,这是用特殊的自制笔通宵达旦写成的,字的大小在0.8平方毫米左右。微雕其实就是要突破人类极限,本身眼睛看不见,但是要把字画非常清楚地刻出来,小而不失书画的韵味。

  王天明介绍说,他在巴林石、青田石、寿山石、象牙、瓷器、紫砂壶和金属材料等各种材料上都可以刻。漆器相对难刻,因为比较软,漆片容易被成片地挑起来。现场,王天明还为自己的两个徒弟在手机后壳上分别刻了一首诗。塑料手机壳上刻的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合金手机壳上刻的则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首诗的用时是10分钟左右。

  图中红色方框中间即为王天明发丝微雕作品。

  发丝微雕作品放大效果。

  “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创作,但我本身又是近视又是花眼。刀子刻在物体上面,马上要起粉末,粉末的面积超过字的面积,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也就只能看到粉末。我们就凭手上的感觉,刻完一行字后是一条粉末,把粉末扫掉,字就露出来了,微雕是门感觉的学问。”王天明说,“一般会选择夜深人静没人打扰的时候创作,500字以内要一口气刻出来,因为字很小,不能中断,一旦中断了,大小、笔画就有差异。”

  王天明说,自己去年招了20多个学生,现在有7个正式拜师的徒弟。他说微雕传承确实有些困难,一是技术方面的难度大,“我学了十年以后,有许多学生跟我学,最后半途而废。刀具怎么磨,石料怎么磨,刻的时候还需要有绘画基础,字太小了又刻不成。”二是现实方面谋生的难度,“微雕四五年才入门,十来年才成熟,年轻人十来年没职业、没成绩,光靠微雕做本职工作,恐怕养不起自己。工作岗位上有这种兴趣是最好的,有工资能保证自己生活,再有兴趣爱好来搞艺术创作还是能做下去的。”(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记者 吴军林 张海振)

责编:曲欣萍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