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城:百年秦董姜教堂 小村里的哥特式建筑

··

  11月11日,山东滨州滨城区秦董姜村。这个普通的小村中却有一个百年教堂,该教堂的主建筑(大礼拜堂)是有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一直以来感觉该处很是神秘,当日笔者直接进去该教堂的院内一探究竟。

  目前,该教堂的主建筑大礼拜堂仍然保留原貌,其他的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多改变。这座大礼拜堂始建于1940年,是由一块块青砖砌成,是明显的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19世纪天主教传入黄河以北,而1940年左右,在秦董姜村发展特别的好。当时是美国神甫司道远主持兴建,占地30多亩,房间130余间,属滨县天主教总堂,在这里影响山东黄河以北地区的信徒。

  谈起这个教堂的历史,可是很曲折。1940年,在司道远(美国籍神甫)主持下,建起了今天尚存的大礼拜堂。就是在这个时期,天主教在滨境有了很大发展,附近的二十余个村庄建了堂口和分堂,教徒发展到1500人左右。该教会除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在当时的滨县境内创办了一些社会性的福利事业。

  就是在1940年,建起大礼拜堂的时候,该教会创办了医院一所,当时内外科兼备,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先进了,在兴办福利医院的同时,海创办高等小学一所,一个初级班,一个高级班,在校生最多时在200人左右。随着教育的发展,当时滨县境内的分堂也创办了多处小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下一年初,美国籍神甫司道远离华回国。接任者先为德国籍路神甫,后为中国籍朱神甫。1944年11月,两位神甫也撤离滨境。因为历史原因,该教堂的活动慢慢衰落下去。直到1949年,渤海行署改教堂建师范学校。1958年,改为滨县一中,后成为滨县教师进修学校。现在为滨北镇第一中学(北城英才学校)现存三座建筑仍较完好,从南向北分别是修女住所、大礼拜堂、神甫的办公场地及住所。

  教堂没有受到太多的战争摧残,这是因为所属权归教会所有,日军也不能肆意搜查,所以保留得相对完整些。当年wen ge特殊历史时期时,他们的组织活动场所就是该处,所以保留到现在。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也成了山东滨州保留至今的少有的哥特式建筑。

  笔者查阅当地村志,秦董姜村曾用名:秦家庄、姜家。相传为后周时期立村,当时名为秦家庄,明朝洪武二年,姜友才自沾化黄升店大姜庄迁入,董氏又迁此,合姓名村,称姜家。在1982年才将名称改为现在的秦董姜。秦、董两氏已绝,今有姜、陈、张、常、朱、刘、王、魏等姓。

  大礼拜堂东边,是一个红漆木门,该门用锁头紧锁着,现在做礼拜的人通常都不会走这门,一般都是在北边的门进入,所以该处的红门显得很冷清,但是建造的精美让来此游玩者不禁驻足感叹。

  相比于大礼拜堂的东门,北门显得格外热闹,从墙上的喷字上就可以看出。但是北门在整个建筑体系最里面,如果教堂的大门不让进的情况下是很难看到的。

  图为教堂最前面的建筑,当时是修女的住所。

  图为秦董姜教堂的大门入口,该处在秦董姜村最西边,大门属南门,正对的是该村的主路,路的最南端就是现在的永莘路。现在看似位置不是很繁华,但是历史上这个位置是当时县驻地的北边,相对很方便。

  教堂最北边是神甫的办公场地及住所。

  现在教堂的西边是一所名为“北城英才”的学校。该处学校的历史要上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1949年当时的属地渤海行署改教堂建师范学校,在1958年该为滨县一中,后来又改为滨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农技中学,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北城英才学校,可以说这片方土也一直秉承教育的理念到现在。

  历史已经远去,只留下这个哥特式的建筑在小村里。而颇具质感的建筑风格也诉说着它能保存至今的原因和经历的沧桑巨变。小的一处建筑群,见证现代史的变迁。

  图为信徒在大礼拜堂上写上的字。

  在秦董姜大礼拜堂的东门上方还能清楚的看到十字架下面还有被抹去但还有痕迹的“为人民服务”和五角星。这些都见证了这个小村里的哥特式建筑保留至今的曲折历史。

  因为现在网络的发达,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关于秦董姜教堂的信息后,会来到教堂观看,而哥特式建筑的质感和建造工艺也让游客赞叹不已。当地也慢慢重视保护这个教堂,笔者到此处观看时,恰逢教堂的南门打开,一进门就看到有施工的工人在重修路面。

  因为建筑的长久,防止路面下陷,当地的施工队将路面挖开整修,现场的土堆里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已经近乎糟了的木头和砖石。

  秦董姜天主堂是县、市、省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希望这建筑群能完好的保存下去,这见证了历史上的滨州人包容异国文化的胸怀,和了解世界、关心众生的愿望。希望这包容的思想能传承下去。

责编:大众网·滨州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