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有个老“信使” 风雨30年赢得万户心

··

  郑清明工作现场

  郑清明工作现场

  大众网威海12月4日讯 (通讯员 王晓根 记者 田瑜良) 自1989年3月进入邮政局以来,今年48岁的邮递员郑清明已经在邮政系统工作了近30年。从一天仅送十几份电报的90年代,到如今电商化时代背景下投递各式包裹。郑清明不仅见证了30年间时代的变迁,同时也用自己的微笑和双手温暖了千家万户。

  1989年3月的一天,刚刚初中毕业的毛头小伙郑清明成为一名邮递员,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过,恐怕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这份工作他会一干几十年,极有可能也会成为他这辈子的唯一一份工作。

  刚接触邮政系统,郑清明首先被安排去派发电报。一天下乡送十几份电报,对于年轻的郑清明还算轻松。然而在1995年前后,村里的电话开始普及,电报已然没落。这时候的郑清明便开始投递报纸。“那个时候我负责20个村、5个学校还有7家单位的投递工作,每天大概分派40多份报纸和各式的汇款通知单以及包裹通知单。”郑清明回忆说,那个年代的投递工作完全靠自行车和步行来完成,每天行走60公里以上是“标配”。

  一大早出门,天完全黑才回到家,60公里的信使路上凶险常伴。“那时,南海新区还没开发,没有几条像样的路,有一个石板桥是必经的路,雨季时河面水流很急没过石板桥,只能趟着水过,水面到大腿的位置,水底还有草。但是还得必须过河,所以就先把车子扛过去,再回过头来抗包裹。”郑清明回忆起往事经历只是会心一笑,“这是一份工作,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

  可尽管如此,但郑清明还是坚持走了30年。收包裹、分报纸、派件……简单的工作,郑清明重复了30年。不变的是工作的单调,但变化的确是沿途道路。像以前扛着车子趟水过河的日子不再有了。

  “尤其是这十几年,南海新区的发展一天一个样,沿途的风景也一天一个样,全当是‘自驾游’了。”郑清明打趣地说,他见证了南海新区11年间的巨大变迁。“原先这条路上,满眼的盐碱地、虾池子,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你再看看,条条大路宽敞平整,到处都是厂房,现代化的大楼一个比一个高。再加上这路上的风景也变美了,走在这路上,哼着小曲,心情格外好。”郑清明坦言,南海新区就像他看着长大的一个孩子,看着南海新区越来越好,也就忘记了日夜奔波的劳苦。

  但是,工作的劳苦是确实存在的。快速发展的城市不仅带给了郑清明好风景,也带给了他越来越多的工作量。由于南海新区入驻企业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快递量也随之激增,郑清明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左右。而且由于工种特殊,郑清明几乎全年无休。

  “工作这些年,我就休过一个月的病假。”采访中,郑清明一面分发着报纸,一面展开了回忆。那一年南海新区刚开发,一切都处在建设中,郑清明正骑着摩托车给准大学生们派送录取通知书。路上,一名骑车妇女突然窜出准备横向穿道,由于躲闪不及,郑清明连人带车摔了出去,当场昏迷。

  事后,郑清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嘴唇和眉毛处一共缝了14针,门牙也磕掉了2个。可是任谁都没有想到,苏醒后郑清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包里还有几份录取通知书没送到……”这简单的一句话,感动了在场所有单位同事和领导。郑清明说,当时说那句话完全是基于工作职责的条件反射,“邮件没送到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觉得有人在一直等我。”

  如今,由于快递和报纸等业务量的激增,郑清明要负责配送范围内200多家单位和部门,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派送200多斤的邮件行驶120多公里的里程。早七晚八的高负荷工作也让郑清明患上了腰膝酸痛和背部疼痛等职业病。虽然工作单调且辛苦,但是郑清明认为,带给他最大快乐的也恰恰是这份工作。

  近30年的工作时间,从一天仅送十几份电报的90年代,到如今电商化时代背景下投递各式包裹。郑清明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用自己的微笑和双手赢得了千家万户的肯定。“咱南海人热情,你真诚工作,他们就对真诚对你。这30年,我结识了不少居民,每次送邮件,他们见到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和我聊天谈谈近况。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感觉十分开心。”郑清明说,因为他觉得居民的热情,是对多年来他的工作的一种肯定,他也希望能把这份平淡而又平凡的工作能够一直做下去,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服务大众。

责编:大众网·威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