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拓宽引才视野 创新引才模式

··

  回首2018

  2018年,菏泽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工程、重大部署,重塑政策体系,拓宽引才视野,创新引才模式,助推人才返乡,人才集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效能日益凸显。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以往人才政策进行了全方位梳理提升,制定出台了《菏泽市人才新政30条》,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措施,打造了人才政策“升级版”。针对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高校毕业生补贴、企业高级技师奖励、创新创业平台奖励、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具体事项,制定了26个配套文件,汇编形成《菏泽市人才工作手册》,切实推动人才工作规范化、体系化。

  理顺引才思路方向

  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市科协、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食药监局等9个市直部门,围绕菏泽市七大主导产业开展了人才工作专题调研,形成了《主导产业人才工作调研报告》和7个专题调研报告,编制了七大主导产业《人才工作意见建议和重点引才方向》,梳理总结问题清单40条,“一事一策”已解决22条,其他问题正在陆续解决,分产业明确重点引才方向191项,为精准引才提供了具体路径企业全职新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市财政按照县区财政补贴给予1:1配套。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

  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考核办法,切实激发招才引智动力。国内双招双引活动呈现多面开花,“走出去”市领导带队开展7次集中活动,其中市委组织部分别在成都、北京组织开展2次,并建立了招才引智工作站;“请进来”举办“首届牡丹之都发展论坛”,各类人才精英齐聚菏泽。2018年通过双招双引集中活动签订招才引智项目41个,目前28位院士与菏泽市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设立专用编制,降低引才门槛,先后开展两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集中引进活动,62名高层次人才已入职,200余人正在办理引进手续。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与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签订了关于加强干部交流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协议,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菏泽分中心、山东大学药物评价中心等12个重点科研平台及分支机构陆续落地建设。新增高层次人才25人,入选西部经济隆起带急需紧缺项目人才15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工程实验室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科技孵化器6个、众创空间7个、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家,129家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0项,其中2个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壮大基层实用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基层农业人才培育,举办了“农产品上行与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带头人”“新农人”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00人、青年农场主270人、新农人100人。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实施空编补齐计划,扩大农村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规模,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小学教师“直通车”招聘办法,突破事业单位招考传统模式,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上又划定35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按照公开招聘原则,采取试讲、答辩、面谈、交流等方式直接引进499人。电商人才队伍异军突起,列入菏泽市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序列,举办不同层次电商培训班416期,培训4.9万人。

  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

  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部门在科技副职选派上给予菏泽格外关心和照顾,菏泽市紧抓机遇,将此作为人才扶贫重要抓手,充分挖掘科技副职潜力和资源。第三批23名科技副职参与推进城建、工业、生态农业、科技等84项重点项目建设, 参与起草各类规划、调研报告23个,促成县区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39个,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落地12个,引进重点领域专家133人,争取各类扶持,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选派22名高层次人才挂任第四批科技副职,先后召开科技副职培训班、科技副职座谈会,推进科技副职管理服务工作提水平、上台阶。在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34所中学、14家医疗机构与省直机构结对共建,选派38名教育、农业、文化、卫生领域基层人才挂职研修,约占全省基层研修计划总数的24%。积极开展人才下基层活动,优选97名教坛精英送课下乡,派出144名骨干医生到县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组织1000余名医师到乡镇开展帮扶,25名文化人才到基层服务,1600名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农技推广,指导农户8.3万户,有效充实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力量。

  展望2019

  强化党管人才原则

  切实提升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效能,进一步调整领导小组组成,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和重点工作督办制度,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适时组织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评议,充分激发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性。完善县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2019年度考核将围绕重点项目实施成效、人才经费投入占比、高层次人才新增数量、平台建设情况、双招双引活动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采取功效系数法计算各县区成绩,采取“定考核指标,不再设定目标值”的办法,按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项排名,计算得分。

  狠抓人才政策落实

  深入落实省《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工作意见》《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及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方案,充分释放《关于支持菏泽市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政策红利。将《菏泽市人才新政30条》做为菏泽市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总抓手,狠抓政策落实,持续督促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政策解读,强化舆论引导,建立管理兑现长效化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待省出台《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后,进一步完善菏泽市人才政策体系。

  打造各类创新平台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菏泽产业技术研究院、菏泽市医药创新研发平台、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菏泽(中国)国际科技转化研究院、菏泽·来投吧、浙江大学菏泽乡村振兴众创平台、菏泽公共安全研究院、郓城玻璃研究院等一批重点创新平台载体落地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引进培养高水平研发团队,支撑带动菏泽市相关产业领域整体发展。同时,推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菏泽校区(分院)、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菏泽分中心、中科(菏泽)清洁能源研究院等现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基础建设,夯实根基、凝聚人才、高效运转。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创新平台,扩大市级订定规模,提高奖励标准,完善认定、考核、退出等管理机制,为申报省级以上平台奠定基础。

  扎实做好各类人才工程

  一方面,努力扩大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数量。充分利用好“省19条”和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政策,提前着手,针对性做工作,切实提升申报质量,释放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开展市级各类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动能转换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市突贡专家、市拔尖人才、市首席技师、牡丹和谐使者、市乡村之星、牡丹友谊奖等,打造具有菏泽特色的人才工程体系。对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做好跟踪服务,并及时兑现待遇。

  积极开展双招双引

  围绕产业发展,强化人才、项目、技术融合,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双招双引、高层次人才菏泽行、百名专家联百企等招才引智活动,展现政府引才姿态,搭建企业引才载体。根据《主导产业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提供的引才方向,至少开展2次人才技术需求统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集中开展对接活动,对有意向的人才专家,根据企业需求,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深化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推进建设一批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实现大院大所技术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的常态化,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充分发挥“绿色通道”引才功能,通过高校直通车、人才双选会、人才大集等形式,广泛招揽高校毕业生,快速扩充人才队伍。

  强化基层人才支撑

  加大技能型人才引育力度,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大中专院校适当调整职业技能培养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实用型、技工型人才。推进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车间建设产学研基地,促成国内高校与菏泽市重点企业建立长效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基层实用型人才的支持力度,争取省每年选派至少200名教师、科技人员、医务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菏泽服务,同时根据基层人才访学研修需求,每年安排至少3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直有关单位研修培训。加强科技副职管理服务,探索开展科技副镇长选派,为高层次人才深入一线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深入实施“归雁兴菏”,建立完善菏泽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加快布局招才引智工作站、返乡创业服务站,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对接、优化环境等措施,支持鼓励在外菏泽籍人才回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入在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大力宣传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人才事迹,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引领。切实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菏泽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保障体系。深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工作体系,动态调整党委联系专家名单,建立经常性联系工作机制,真诚与专家结对子、交朋友,及时掌握专家工作、生活、思想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提升人才科技服务环境,设立市级人才科技发展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和高科技项目产业化注入活力。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人才公寓,引入高质量教育、医疗、生活等配套设施,鼓励高端私立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入驻,努力为人才提供贴心服务。

责编:大众网·菏泽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