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 成山东创新重镇

··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张春晓

  65岁的毕玉遂教授,虽已满头白发,精神头却一点不输年轻人。近日,记者在山东理工大学见到这位“一项科研成果换来5.2亿元‘转让费’”的主角时,他正忙着联系接待一位到访的意大利客人。“我们实验室天天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忙碌,是毕玉遂的常态。

  在不久前召开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理工大学有9个项目获得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5项,位列省属高校首位,已经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论区位、论资源,山东理工大学在省属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为何能在创新竞争中跑得比别人快?

  总结独到之处,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认为,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坚持“人才优先战略”,以改革激发活力、催生动力,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达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三重效果。

  在毕玉遂团队的实验室门口,挂着一块“山东理工大学无氯氟聚氨酯发泡剂学术特区”的牌子。2017年,毕玉遂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绿色环保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攻克了一项世界性难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认定为重大理论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发明。2017年底,山东理工大学专门设立了这个“学术特区”。

  “学术特区”“特”在哪儿?“一言以蔽之,只要有利于项目开展的事情,学校都会‘开绿灯’,尤其是在引才用才、实验室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打破条条框框的制约。”对此,毕玉遂深有感触。

  补天新材料公司以5.2亿元获得毕玉遂团队“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成果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后,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无氯氟聚氨酯发泡剂项目,该项目被列入“2018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投资项目”。在这20年里,毕玉遂团队要为其提供科研支撑。“我现在属于退休后返聘到学校,根据既有规定,博导身份要被‘拿掉’,‘学术特区’特事特办,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依然可以带着博士生开展科研。”毕玉遂说。

  项目的另一位主要发明人毕戈华也是“学术特区”的受益者。毕戈华当年为回国参加项目研发,中断了国外的学业。按照之前的评聘政策,他的学历不达标。但“学术特区”将其引入,并且直聘为副教授。“‘学术特区’的举措,让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毕戈华说。

  “学术特区”是山东理工大学深化科技体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张铁柱介绍,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开展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营造一流的政策环境:对科研经费实施“一降一升”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从8%降至3%,将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收益从60%提高到80%;加强岗位管理和目标考核,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驱动单元”;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成果转化型4类,实行分类管理,尤其是开创性设立的“成果转化型教授”,侧重以成果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为激发人才创造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吕传毅说。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