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白鹇鸟

··

  新华社昆明6月24日电 题:又见白鹇鸟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伍晓阳、庞明广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许多人至今对这首歌耳熟能详。

  67岁的佤族老人岩乱,见证了这首歌的起源:1964年10月,年轻的通信兵杨正仁跟随部队,来到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班哲村架设电话线。听到村民们晚上围着篝火唱了一首十分动听的佤语歌,爱好音乐的他记录下来,重新填词、改编,后来就有了这首经典之作。

  “当时我们唱的是佤族民歌《白鹇鸟》。”岩乱说。白鹇鸟是当地一种非常漂亮的鸟,雄性白鹇鸟身躯的羽毛是黑色的,细长的腿是红色的,翅膀和尾巴是白色的,尾巴有一米多长。

  “我们佤族人很喜欢白鹇鸟。它不伤人,不吃庄稼,只吃虫子。”岩乱说,这首歌不知口口相传了多少辈,佤族人盖新房、结婚、过节,只要遇上喜事,全村人都会一起唱。白鹇鸟成了阿佤人心中美好吉祥、带来幸福的象征。

  在当时只有12岁的岩乱眼里,架电话线的解放军就像白鹇鸟一样。“解放军驻扎在村外,不拿我们一针一线,还帮我们挑水、砍柴、理发,送粮食给我们吃。”老人说,他还跟解放军学会了很多汉语歌。

  架电话线的解放军不久后回去了。几十年后,一批批“白鹇鸟”又飞到了佤族村寨,他们是来扶贫的驻村干部。“我们村现在还有五名驻村干部。”岩乱说,驻村干部经常组织村民一起学习种养殖技术,带领村民发展了肉牛、甘蔗、橡胶等产业,谁家有人生病他们也会上门去慰问。

  特别是这几年,班哲村曾经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杈杈房、茅草房变成了一幢幢砖瓦安居房。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从220户、803人下降至2018年底的8户、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

  “过去我们饭都吃不饱,只能去山上挖山药、采野菜,现在粮食吃不完,还不用交公粮。”岩乱说,“这么好的日子,我做梦都梦不到。”

  西盟县文联原主席文清风曾在班哲村驻村帮扶。“每次回到寨子里,村民们都热情地招呼我,还有的拉我去家里吃饭。”文清风说,“老百姓没忘了我们,是对我们驻村工作的认可,值了!”

  每天清晨,班哲村的大喇叭还会播放《阿佤人民唱新歌》。“老杨歌词改得好啊,特别贴合我们的生活。”年近古稀的岩乱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沉默了半晌说道,“你看,白鹇鸟又飞过来了。”

  新闻链接:

  布朗族老人岩章应:我从原始社会走来……

  从“最后定族”到“率先脱贫”——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脱贫记事

  一片茶叶与布朗族命运之变

责编:曲欣萍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