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沂蒙山藏下多少秘密

··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 逄春阶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艺术,往往在咀嚼历史中发出独特光泽。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济南、北京、福州等地上演,引起反响。《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一部歌剧<沂蒙山> 一种精神永流传》。沂蒙山到底藏下多少秘密,谁又能数得清?作为后人,我的选择是:盯紧一个个温暖的细节。

  盛夏时节,我来到沂蒙,实地考察抗战文化村落,在苗家庄,这个当年赫赫有名的抗战堡垒村,走出了著名诗人苗得雨,在他的故居里,我看到一个老杌子。这就是苗得雨经常在文章中提到的“大杌子”。

  大杌子,一点不大,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大的,苗得雨后来在文章里回忆:“晚上大杌子角上放了一盏油灯,照着我写作,与照着祖母纺线。经常她纺到深夜,我也写到深夜,她因我写作而不感到累,我因她纺线也不感到累。”这个大杌子和这三间土房子,一起见证了一个红色诗人的成长。苗得雨的长子苗长水说:“这个老房子是乾隆年间盖的。土墙、大门、屋梁,都是原来的。”

  没有共产党来到苗家庄,就没有后来的“孩子诗人”苗得雨。75岁的苗广春,当过小学校长,他从小就听老辈人讲,1939年春,共产党八路军进驻苗家庄, 通过教唱抗日歌曲等最为简单的文艺形式,发动、教育、动员百姓。抗战期间,苗家庄的农村文化宣传,搞得红红火火,得益于苗家庄的大屋、大园、大碾、大碌碡“四大景”,逢集的集市曾在此处,也是当年沂南的一条南北大路经过处,抗日文化宣传活动地点主要就在这“四大景”。

  苗得雨的成长也得益于共产党的党报,1946年12月6日大众日报刊发了牛玉华写的《孩子诗人——苗得雨》的通讯。不久,新华社鲁中分社开始关注这个小诗人,以电讯形式发往延安的《解放日报》,题为《14岁的孩子诗人——苗得雨》。从此,“孩子诗人”的美称便开始在解放区各地传开。苗长水说:“我父亲讲,当年他写的诗,带着漫画,投给报社,没发出来,后来宫达非社长来到编辑部,看到字纸篓里连诗带画的稿子,觉得不错啊,就发表了。1946年12月,鲁中大众报出专辑,鲁中青联与鲁中大众报联合通知《向苗得雨学习》,他还得到鲁中青联、鲁中大众报社的奖励,得了奖金三百元。”苗得雨当时是根据地里的一颗小明星。在此前后,解放区各报刊不少地方有作品转载与作品介绍,村里有胶东部队经过,有战士问:“这是苗得雨的庄吗?”

  沂河从东南方向环抱着苗家庄,这里过去还有个渡口,孟良崮战役打响前,队伍都是从苗家庄南的渡口里过的河。站在沂河边上,遥想着80多年前,作为儿童团长的苗得雨,跟孩子们站岗、放哨之余的“浴乎沂”。河水无言,但映照人间冷暖。

  “是谁发现、唤醒和照亮了沂蒙山?《红嫂》《红日》《沂蒙山小调》,红色经典的艺术品以及它背后诞生的故事。因而使这一片本来与别的地方的山脉、河流、村庄、土地、人都一样的地方,在人们的眼睛却变成不一样,感觉山是红色的,河是红色的,土地、庄稼、村庄和人好像都是红色的。红色激情或热情,红色的性格或人品。红嫂,红哥,红大娘,红大爷,红娃娃,红妹子,红河,红路,红村,红乡,红县,红市。”这是苗长水在《沂蒙的红色意象》中的句子。站在他父亲出生的老屋前,他微笑着说:“这个老房子,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雨不倒……难道这房子也有灵气吗?”我想,这所老屋,也是一所红房子。

  秘密藏在砖缝里、门轴里、胡同里、生锈的锁孔里、发黄的书页里,秘密藏在并不大的“大杌子”里,探寻秘密,能让我们看到先辈,看到来路,让自己清醒。“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我脑海里记得苗得雨墓前刻着的诗句。

  沂蒙山藏下多少秘密,多少故事,苗得雨脑子里就有很多。很遗憾,还没来得及问,苗老就走了,走了两年整。我们离开苗家庄时,艳阳高照。两小时后,大雨瓢泼,旱苗得雨。

  “山的高低,不能用尺衡量。”沂蒙山,年轻而神奇的山、巍峨的精神之山。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