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6路线 青岛公交历代劳模齐聚回忆“那些年”

··

  60年代6路总站市民候车。
  劳模党员们与6路线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
  劳模们带着老照片寻找回忆。
  劳模们一同看望何大爷。
  省劳模王艳手持老照片与老建筑合影 。
  新老劳模感受交通巨大变化。
  在现6路线大窑沟站点合影。
  重走6路线 劳模们拿出了老物件。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7月18日讯(记者 刘宇昕)日前,青岛98岁的何士津老人入住敬老院前,先跟6路线驾驶员说“再见”的新闻勾起了不少人对6路线的回忆。7月18日上午,公交集团隧道巴士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发起了“不忘初心重走6路线”活动, 青岛公交历代劳模齐聚,回到6路线总站旧址——大窑沟,重走6路线,感受公共交通的巨大变化。

  公交历代劳模齐聚 寻找6路线开始的地方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当初在6路线上工作的画面却还历历在目,就像昨天一样。”7月18日上午,来到6路线现在的始发站天泰体育场站,63岁的张丽霞不禁感叹道。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驾驶员,一路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张丽霞在6路线上奋斗了一辈子。和她一样,山东省劳动模范安丰琴、青岛市劳动模范陈玉英,都是土生土长的6路人。当天,她们和现6路线的党员、劳模们一起,乘坐6路线,来到原6路线的始发站——大窑沟车站,虽然大窑沟车站的面貌已与当年千差万别,但劳模们却十分兴奋,拿出珍藏的老照片,寻找当年6路线开始的地方。

  “现在站牌的位置就是当年大窑沟的上客站,站牌的北面就是汽车六队的旧址,现在已经拆除了。目前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对面的这座德式老建筑了,当年大家都是在这座老建筑前斜坡的空地上吃饭、休息、等待发车。”陈玉英一边回忆一边向大家比划着。据了解,大窑沟是当时青岛市的地标性地点,更是最初青岛市公共交通规模化线网布局开始的地方。“当年的中山路很繁华,而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乘客排队能一直排到小港。”张丽霞说,遇到节假日,5分钱一张票一天能卖1000多元,6路线的日均客流量达到20000多人。“那时候的6路线,乘客基本上都是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场面非常火爆。”劳模们你一言我一语,勾起不少回忆。

  重走6路线 讲述老物件背后的老故事

  采访中,张丽霞、安丰琴、陈玉英、高秀霞等劳模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物件,讲述了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陈玉英是原6路线驾驶员,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69年进6路,先做乘务员,后学开车,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驾驶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6路头车是早晨4:30发车,单位的接送车是3:30发车。”每天,陈玉英2:30就要起床,洗漱完毕后再走30多分钟的路程赶到接送点。那时候家里困难,买不起闹钟,可为了保证头班车的顺利发出,家里人只能轮着睡觉,确保在2:30之前叫醒陈玉英。时间一久,兄弟姊妹们都叫苦连天。“当时的实习工资是每月25元,拿到第一个月的半月工资14元后,我狠狠心咬咬牙,买了一块9块钱的闹钟,可以说是‘斥巨资’了。”陈玉英笑着说,虽然很奢侈,但她能够保证工作,家人也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从此,这个闹钟便一直陪伴着她。“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竞争意识,但大家都很能吃苦,心里想的就是不能比别人差,所以也并不觉得苦。”陈玉英说。

  张丽霞拿出的老物件是一个陈旧的罐头盒。原来,1996年,6路线所有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无人售票车,那时候公交车还是“大通道”铰接式客车,路况也不好,车开起来很颠簸,想要站稳扶好,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车票就绑在驾驶员身后的栏杆上,没有票夹。冬天,带着手套很难将车票撕下来,想要车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据的大量浪费,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车票,张丽霞将吃完的罐头盒洗干净,打磨好,提前将车票一张一张的撕下来摆在方便盒中,想要车票的乘客就可以自取。“现在公交车都换成了纯电动车,开起来不费劲儿,乘坐也很舒适,车厢里也都有专用票夹了,不仅实用还很美观,车门上还有了扶手,比我们那时先进多了。”张丽霞感叹道,短短几十年,岛城公共交通行业发展飞速,这是他们当年无法想象的。

  “近年来,公交车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从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再到现在的纯电动公交车,不论是乘车环境还是驾驶环境都有很大的提升。正是这些前辈们的一些小发明,推动了公交车辆设计的变革,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出行舒适度的提升。”6路线驾驶员郑婷婷说。

  前往敬老院 看望6路线的“老朋友”

  随后,劳模们前往福涛颐养老年公寓,看望了6路线的“老朋友”——98岁高龄的何士津老人。

  “从6路线开线我就坐车去游泳,可以说游一辈子了,你们的服务是真好!”何士津老人出生于1921年。1951年6路线建线伊始,爱好游泳的何士津就寻找到了一条前往海水浴场游泳的方便公交线路。此后的60多年里,无论春秋寒暑,他都风雨无阻地乘坐6路公交车去洗海澡。六十多年里,何大爷见证了6路线的成长与发展,更与线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驾驶员成为了朋友。看到自己的“老朋友们”来看望自己,何士津老人非常兴奋,和大家一起回忆6路线开线以来的点点滴滴。“何大爷可以说是看着6路线成长起来的,看到何大爷,让我好像又回到了当初服务乘客的那些日子。”张丽霞表示,今后她也将和志愿者们一起,定期来看望老人,和老人唠唠嗑,聊聊当年的6路线。

  “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是老前辈留下来的传统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走6路线,听了劳模前辈们的分享,王艳表示感触深刻。“今年是6路线建线68周年,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学习上一代劳模的奋斗精神,继续发挥6路线‘青年服务线’的作用,践行‘暖行’服务,真正让乘客行在路上、暖在心中。”王艳说。

  新闻链接:历史悠久的公交6路线

  6路线是一条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公交线路。作为青岛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线路,也是岛城沿海开行的第一条公交线路,6路线最早开通的历史要追溯到解放以前的1945年,但当时只是标明从大窑沟至中山公园,并没有线路号。中间受战争等原因影响,这条公交线停止运行。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4月,6路线所在路队成立并重新开通,兼顾了市内交通和城市旅游双重功能。1955年的4月15日,6路线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这成了6路公交线路这70多年来一直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荣誉。

  在当时,6路线的始发站大窑沟是青岛市的地标性地点,更是最初青岛市公共交通规模化线网布局开始的地方。6路线途径大窑沟—中国剧院—栈桥—青岛路—大学路—鲁迅公园—海水浴场—中山公园共8站,即使10分钟一趟车,也仍然人满为患,这种客流火爆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4年,青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青岛市随后逐步实现了全市政治中心的东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区延伸至东部地区。“东迁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成为6路线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转折点。

  2015年3月28日,6路公交线由原来的天泰体育场——大窑沟改为天泰体育场——泰山路,增加了小港、海员、大港客运站、大港、泰山路5站,线路长度由原来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目前,6路共有车辆11部,并在线路上积极推行“暖行”服务,赢得了乘客的一致认可。

责编:大众网·青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