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滨医视障生的别样军训生活

··

  “抱臂准备!”教官一声令下 同学们标齐排面。

  通过胳膊的相互牵制 练习齐步走的默契。

  特殊的“齐步走”。

  视障班同学家长和从未离开家的孩子道别。

  大众网烟台9月7日讯 (见习记者 杨瑞远)“抱臂准备!”一声声与众不同的口令响彻静谧的海滨高校——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篮球场。蓝天白云下,18位身穿统一军训服的“小蓝人”,双臂相互交叠,紧紧地挽在一起,迈着谨慎却并不整齐的步伐前进。这是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2015级特教学院视障班学生在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

  45岁重返大学校园 陪读路上重拾中医梦

  刚入学的视障班新生共有18人,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7岁,而年纪最长的就是已经45岁的丁晓卫,丁晓卫的儿子今年也是17岁,他们是班里的“两代人组合”。

  丁晓卫出身陕西西安的中医世家,可他患有先天性的青光眼,视力逐渐低弱,再加上2003年工作过于劳累,导致他视力突然大幅下降,自2009年起先后4次更换眼角膜但效果不佳后,丁晓卫也渐渐接受自己。

  为了督促儿子的学习,丁晓卫从儿子高一暑假就开始和陪读,在父子俩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丁晓卫产生了重返大学校园的想法。

  经过今年北京举行的全国特殊学院考试,丁晓卫以优异的成绩被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中医专业录取。“我决定重拾家族的中医事业,学医对自己好,对周围的人也好,而且还能帮助到别人。我现在通过自学,家人的小病我都可以治了,还可以给自己调理身体。”

  于教官手把手教授丁晓卫和同学的敬礼动作。

  丁教官为视力情况稍好的丁晓卫等示范动作。

  2位教官和3名助教耐心纠正调整每位学生的动作。

  通过教官的细心指导 第二排终于迈出了整齐的步伐。

  手挽手的特殊排面 手把手的耐心训练

  如今的丁晓卫,读书需要用放大镜放大两倍才行,看东西非常模糊,但是在视障班里他的视力状况却算得上“数一数二”。

  教官可以对着丁晓卫做出动作示范,丁晓卫和另一位同学都可以迅速理解,所以他们就要作为班级的“领头人”站在最前面。而其他人因为视力情况不尽相同,教官就需要手把手教授每个动作,通过触摸、肢体感觉等各种方式协助训练。

  “在分列式前进时,他们没有办法像普通人一样标齐排面,只能靠肢体的感觉,这样抱着彼此的手臂,经过训练就能走得很整齐。”视障班教官于华伟告诉大众记者,他在刚接到训练视障班的任务时非常打怵,经过接触这些“特殊的”大一新生却让他刮目相看。

  “他们很聪明,也很坚强,通过触摸学新东西非常快,大多数人的内心阳光积极,我认为在整个学校里,他们才是最优秀的。”对于自己带的“新兵”,于华伟非常自豪。

  他们需要我们 实际上我们更需要他们

  除了2名教官,仅有18人的视障班还配有3名助教,再加上生活老师吕静,总共24个人独占辽阔的篮球场。日常军训中,更多的是每一名教官带领一排4-5名新生,亲力指导,这样的组合成为滨州医学院军训场上独特的风景线。

  丁晓卫告诉大众网记者,他很期待开学之后的大学生活,“上大学不同我在家自学,我有老师同学可以相互交流了,我现在就是重新回炉,空杯状态,能更好地学习中医,现在我的感觉就像重返二十岁!”丁晓卫的理想就是毕业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

  记者在训练现场还看到,几位视障班同学们的家长在远远地看着孩子参加军训。黄兰兰是视障班里其中一个全盲的孩子,她今年只有24岁。黄兰兰的父亲黄小阳在看到女儿可以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向记者表示:“这里的老师很好,教官、领导都很照顾这些孩子,我都一一见过了,现在我也放心了,今天晚上就回去了。”

  视障班的生活老师吕静说道,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看起来像他们需要我的照顾,实际上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力都很强,给我们的感动和触动更多。

责编:张其天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