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丨挂职 ≠ 提拔升迁的“早班车”

··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李檬 马清伟

  (1)挂的是职务,炼的是能力

  好干部,如何才能大量涌现?

  古人说得精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好将军是在形势复杂的战场上打出来的,好干部是在各类工作的综合锤炼中成长起来的。

  干部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准确全面把握社会现实,真切了解百姓所思所想,少不得要在不同岗位、不同地方经受锻炼。

  这种锻炼,就是“挂职”。挂的是职务,炼的是能力。

  例如,从省到市选派精兵强将,下沉基层担任“班子成员”“第一书记”;遴选基层优秀干部,到省市直单位任职。

  选派精兵强将到不同岗位进行挂职,既拓宽了干部视野,增长了担当作为能力;又鲜明树立“好干部标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可以说,干部挂职锻炼,已成为畅通干部交流渠道、掌握基层工作实情、锻炼干部过硬业务能力、实现“人岗相适”、促进干部队伍“能上能下”的有力抓手。

  (2)挂职 ≠ 提拔升迁的“早班车”

  好的政策,离不开精准执行,离不开实际落地。

  现实中,“挂职”的执行与落地,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就出现了偏差。

  最明显的,是挂职干部的态度问题。

  比如,一些干部,把挂职锻炼当成了提拔升迁的“早班车”,风风火火下去,却总想着急急忙忙回去。

  比如,一些干部,欢欢喜喜“上来”后,开始流连忘返,动起了“歪心思”。

  说到底,这些干部并没有真正扑下身子干工作,而是存在身挂心不挂的“伪挂职”“挂伪职”倾向。

  对此,一定要严把挂职“入口”,精挑细选干部,注重过程管理,全程追踪问效,努力去伪存真,用好反馈考核的“显微镜”,透过挂职工作成效,认清干部挂职“初心”,把真挂职和“伪挂职”“挂伪职”的干部甄别出来。

  同时,对挂职工作期间存在走读心态、畏难情绪、变通执行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做到赏罚分明,营造风清气正、任人唯贤的政治氛围。

  (3)做好挂职工作的“下半场”

  态度问题很重要,制度问题更重要。

  由于制度不够完善,挂职工作出现了一个“挂职悖论”,很有代表性。

  这个悖论是说:挂职干部越是深入群众,最后却越容易导致群众“不满”。

  其实,群众不是真的不满,而是觉得好干部“回去得太快”。

  在基层一线,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很多挂职干部由于工作出色、为民服务,而成为群众心里的暖心人。有些群众办事跑手续,甚至“只认人不认章”。

  诚然,这是对干部工作的一种高度认可,然而,由于挂职干部交流时间相对较短,一些群众经历干部的频繁调换后,反而对此产生了不信任情绪,心里“不踏实”。

  显然,这既影响了干群“鱼水之情”,也有违挂职工作的初衷。

  解决这个悖论,就需要我们注重挂职政策的延续性,把工作重点始终放在人民群众这个“同心圆”上,做好挂职工作的“下半场”,把“民情档案”“百姓心声”传递下去,让挂职工作接续无阻、开展顺畅,群众始终感受到温情、得到实惠。

  (4) 写好挂职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总之,干部挂职工作,是我党锻炼干部、优化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长期有效的政策。可以说,干部挂职是常态,交流任职是常情。

  那么,对于这种长期存在的常态、常情,就要做好长远规划。

  例如,对于挂职干部的去留、挂职工作的考核、挂职单位工作的延续等,目前还存在“断档”“缺页”的情况,这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毕竟,只有写好挂职工作的“后半篇文章”,让干部充分用好挂职经历,相关单位也能够及时总结提炼出一些挂职工作规律,才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人回岗、纸入档就万事大吉的“虎头蛇尾”。

  因此,要科学评估挂职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完善评判考核标准,发现并解决挂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挂职工作取得的成绩,涌现出的好干部、好做法,要及时调研总结,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路。

  同时,要理性看待挂职工作中出现的不足。

  部分挂职干部,面对挂职岗位专业上的不对口、创新渠道上的不畅通、跟踪问效上的不及时等,可能事倍功半,没有取得良好成效,对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帮助其自我反省,分析解决问题,总结挂职工作得失,并为进一步改进优化挂职方式积累经验。

  (作者:孙玉浩)

  转化编辑:李檬 马清伟 策划:张德春

责编:莫元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