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70年,滨州生产总值增长1319.3倍

··

  开栏的话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细数年轮,在新中国成长的时间轴上,滨州生机勃勃、万象更新、拔节生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绘就了一幅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美丽幸福新画卷。

  即日起,滨州日报/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数说巨变”栏目,通过数据和图表,从点滴处看沧桑巨变,于细微处窥时代浪潮,数说滨州经济、交通、贸易、科教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敬请关注。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由黄河之滨一个普通小城,崛起为今天的现代化都市。一路走来,我市经济总量连翻数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

  城市在长高长大中变美变洋气,富起来的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翻天覆地的巨变中,滨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发展答卷——“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日益彰显,正加速融入“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棋局。

  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不到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640.52亿元,增长1319.3倍,在1993年提前七年实现了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56元提高到2018年的67405元。财政实力快速发展壮大,1952年地方财政收入2512万元,发展到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54亿元,较1952年增长了961倍多;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49元,提高到2018年的6140元,增长124.3倍。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证,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70年来,如图1所示,我市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效,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6%和19.0%。如图2所示,人均GDP从1949年的56元上升到2018年的67405元,年均增长16.5%。人均GDP增速由高低震荡转为平稳,并在近十年趋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标志着全市综合实力进入一个新层面。

  70年中,我市产业结构基本符合演变规律。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先降后稳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稳定上升,我市国民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49年的91.5:0.9:7.6,调整为2018年的8.8:44.9:46.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8.7个百分点。

  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7年),产业结构波动震荡时期。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市经济发展发生过几次大的波折,主观上想快,希望早点摆脱贫困和落后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超越了客观现实,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从1949年至1977年,全市经济建设发展不稳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缓慢,产业结构演变几度起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3年),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1979年,我市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等主要比例关系以及投资规模和商品流通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使198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较1982年增长28.3%,总量达到9.18亿元,是1978年的2倍,这是农村经济改革成功的最有力证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产业结构出现了良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1983年的57.9:22.4:19.7。

  第三阶段(1984年-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着从第一阶段的农村改革走到第二阶段的城市改革。这个时期,第一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终于超过第一产业,在1992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跨越,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一、三”,三次产业比例为32.5:40.4:27.1,标志着我市产业经济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阶段(1993年-2006年),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思想进一步解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特征明显。199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0:39.3:24.7,2006年变为11.7:60.4:27.9。1999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三次产业比例为25.3:45.8:28.9,标志着我市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

  第五阶段(2007年-2018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近十年来,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在8%—10%之间,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18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经济重心已经开始转向服务业,进入了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直接有利于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双轮驱动”,更是融合驱动,这也是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用了更长时间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阶段。

  今后,我市将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高端铝、高端化工、高效生态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现代旅游业、现代金融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扩容增效、加速崛起,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

责编:大众网·滨州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