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 | 鲁运河聊城段

··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儒风运河”启动仪式合影。

  4月18日上午,“品儒风雅韵,赏运河美景——走进儒风运河”新媒体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山陕会馆举行。山东省旅游信息中心主任孙文峰,聊城市旅游局局长刘光辉,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谢艳丽,山陕会馆馆长林虎出席了此次启动仪式。

  据了解,“儒风运河”新媒体采风活动共历时5天,行程贯穿聊城、德州、泰安、济宁和枣庄5个运河城市,各媒体记者代表们以亲身体验的形式用文字、图片、视频来呈现运河文化。

  “儒风运河”谐音为“鲁风运河”,也就是指山东段运河。那这山东段运河开凿于何时,全长多少,又曾发挥过什么作用呢?如果想了解这些历史,不妨走进山东段运河,一起深入了解聊城段运河。

  鳌头矶-“吕祖殿”。

  山东段运河:流经5市,全长542公里

  “山东段运河542公里,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向南依次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被誉为山东的莱茵河。”聊城市旅游局局长刘光辉说起运河的历史,如数家珍,“尤其是自运河申遗后省里对它更重视了!”

  熟悉运河史的人都知道,古运河有两条,即“隋唐运河”和“元明清运河”。“隋唐运河”,顾名思义是隋、唐两朝开凿的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公里,跨8省,承担着南粮北运的重任。

  1272年元定都北京后,为了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决定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从济宁到泰安东平县)和会通河(从东平县到聊城临清)(后两条河都合称为会通河)。

  “会通河”开通后,与过去山东境内的永济渠(隋代开凿,流经武城和德州)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山东段运河。但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到明朝永乐年间,又对山东段运河进行了全面疏浚,开凿了泇河河段,也就是现在的枣庄运河段。至此,山东段运河全线开通。

  济美园酱菜。

  自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山东段运河一直是沟通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运河的畅通,“船舶往来、商旅辐楱”,使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

  运河的命运发生转折是在清末,这还要从咸丰五年(1855年)说起。“这年,黄河改道到了聊城,就把运河给切断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惋惜地说,他曾对大运河流域进行过长期考察调研。

  据李泉介绍,目前山东段运河分成南北两段,济宁城区以南到枣庄这段运河仍在通航,主要用来运煤;而济宁以北到德州的运河段已在清末断航,有些河段成了灌溉渠,有些河道已经干涸。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了。“山东段运河申遗段包括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和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等8段运河15处遗产点,总长186公里。”

  中国运河博物馆馆长陈清义,对山东段运河很熟悉。他不仅长期研究运河,编写了《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中国会馆》等书,还是《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文物调查报告》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自运河申遗成功后,省政府高度重视山东段运河的保护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也在努力打造运河城市,以期带动山东经济的再次发展 。这次“品儒风雅韵,赏运河美景——走近儒风运河”新媒体采风活动的举办,就是省政府对运河高度重视的一个表现。

  济美园酱菜。

  聊城段运河:河道长,地势高,文化遗产丰富

  “鲁风运河”新媒体采风活动选在聊城作为第一站,这和聊城在运河史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聊城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漕运发达,百业兴盛,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在鲁运河中,聊城的河段是最长的,占了近三分之一;文化遗产也丰富,共有文物古迹等21处;这段地势也高,高点在临清,从临清向北向南都是降低的。”刘光辉一语道出了聊城段运河的特点。

  山陕会馆。

  因为活动启动在山陕会馆举行,所以记者们在聊城采风的第一站就选在了山陕会馆。会馆位于东昌府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虽然整个建筑群已经褪色,但走近细看仍能看出当年财大气粗之显赫。

  看完山陕会馆,记者们乘船,游览了聊城城区段运河,而后便乘车北上到达临清。在临清参观的重点为济美酱园、鳌头矶和钞关。

  山陕会馆一角。

  济美酱园位于临清城西北地段,运河东畔,创建于公元1792年大清乾隆57年,他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大慈阁”、济宁的“玉堂”并称为江北四大酱园。它主要有酱油、味醋和腐乳制品等6大类47个品种的产品,尤以甜酱瓜、小菜和豆腐乳最负盛名。

  鳌头矶位于临清元运河和明运河分汊口,因其形状如鳌头而出名。在整组建筑中,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庑名“甘棠祠”,门外有木桥,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写。

  临清钞关,它在后关街往南一百米的路西,青砖灰瓦,朱红色的大门,门口北竖着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河钞关”字样的黑色石碑。踏进院内,几棵百年古槐郁郁葱葱,在其不远处有两幢刚刚维修好的砖瓦房。

  据刘英顺讲,钞关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还是有人的,尽管在民国初已经裁撤了钞关,但有一批梳着辫子的人在里面假扮官员收取过往船只的税钱。“建国后,这里变成了临清市第二轻工业局的办公地点。”

  临清钞关。

  1988年,在原钞关遗址上出土了一块刻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的《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的石碑。“石碑上记载了在钞关内还设有铸币的熔炉,以便将收来的散碎银两重铸成官银。”

  魏辉指着石碑缓缓地说,“它的出土意义重大,补了临清铸币史的史缺,将临清造币的时间提前了一百二十四年。”

  在古代,铸币局皆设在省会城市,一般每省一个。只有山东例外,有两个,一个宝济局,在济南;一个就是宝临局,在临清。“宝临局是清政府设于州县的唯一一个铸币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临清当时的金融中心地位。”李赛南补充道。

  那临清钞关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据资料显示,明中前期钞关税收为四万多两,到万历年间,年征收船料和商税达到八万三千多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到万历六年,山东省一年的课税折银只有8860两,仅占临清钞关税收的十分之一。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