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周家店闸:民国始分“南北闸”

··

  大众网聊城7月25日讯 逛聊城段运河,有一处是必看的,那就是“闸”。

  据说这处船闸,横跨在古运河上有七百余年了,由南闸、北闸和越河(也叫“”,因河道形似月亮,跨越闸坝而得名)三部分组成。据实地测量,南、北两处船闸相距仅66.20米,是聊城段运河沿线唯一一组“复闸”。

  “周家店闸”在元、明、清时只有一个

  现存“南闸”和“北闸”两个系民国二十五年重建

  “南闸”和“北闸”这两个船闸的具体兴建时间不详,针对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先提出两个疑问:一、这两个船闸如果不是元、明、清三代所建,那它有没有可能和“月河”一起是在民国二十五年新修的;二、两闸之间的距离为何要建的如此之近?

  “周家店闸”。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也许有人会疑惑,记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古人对水利工程极为重视,凡是所兴修的大型水利设施皆有详细的记载。而记者在查阅了上文所提及的十本史志(时间跨度从元初到民国1911年)后,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周家店闸”是“南闸”和“北闸”并存的情况。从这不难推断出,“周家店闸”在这三代时应该是一处,而现在的两个是在民国1911年之后修建的。

  二是查阅史料可知,在“会通河”河段同一地点有两个船闸的地方,有七级、阿城和张秋。这三个地方的船闸,均分为上、下两闸。但它们三地“两闸”之间的距离都介于2.5——3公里之间,而和它们处于同一河道上的周家店“南闸”和“北闸”之间的距离却只有66.20米。

  “周家店闸”之“南闸”。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其实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查查民国时期的《聊城县志》或水利方面的著作即可。但遗憾地是,现存志书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据史料记载,在民国23年(1934)和1940年,时任的聊城县长都曾聘请专人续修过《聊城县志》,可第一次因抗日战争的爆发,志稿遗失,第二次不知何因也没能保存下来。

  既然史料无从查考,那就只能通过走访当地老人的形式,看看是不是有人能回忆起当年“周家店闸”的一些信息。幸运地是,记者在第五次去周家店的时候,终于采访到了罗会斌,他今年86岁了,出生于1931年,对民国二十五年(1936)兴建周家店“南闸”和“北闸”的印象非常深刻。

  “周家店闸”之“南闸”。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之前的闸坏掉了,我记不清是什么样子的了,但现在的船闸是我四岁时重建的。闸底全是柏木桩,用大铁锤砸下去的。这些柏木桩很长,跟盖房子的檩条差不多。柏木桩上还铺了一层大青砖,青砖上才是排列整齐的石块。听干活的工匠们说,建闸的石块是从金山拉来的,非常坚硬,闸两岸卸的全是。”

  虽说这件事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罗会斌对它依然记忆犹新。许是自“会通河”河断航后,周家店作为一个闭塞地北方小村落,当年一下子来百十号陌生人,叮当当地一忙活就是大半年,足以在这个仅有四岁的孩童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负责建闸的是一个老头,姓孙,人们都叫他‘孙师傅’。他个儿不高,跟我差不多,特别干巴,也不爱说话,整天拿着个尺子量来量去。量量这个(石头),(跟工匠)说你打这个;量量那块,说你打这个,一天好像就出一、两行。到最后船闸建成时,河岸上的石头全用完了,一块也不多,一块也不少。”

  “周家店闸”。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绞磨”、“蝴蝶门”全是高科技

  河岸上还有用于收税的“票房子”

  通过罗会斌的回忆,一个真实的“周家店闸”逐渐浮出水面。也回答了咱们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即“南闸”和“北闸”的具体兴建时间。那这两个船闸在民国二十五年建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记者带你一览全景。

  “周家店闸”之“南闸”和“北闸”都在运河主航道上,据实地测量,“南闸”长31.37米,宽38.46米;“北闸”长22米,宽30.13米;“两闸”高均为3.36米,其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均为长方形条石砌筑。

  从闸底依次往上,条石排列整齐,但它们的“样貌”却不尽相同。有些条石外侧没有花纹;有些条石的花纹是斑点状的;还有些是条纹状的。因闸底的条石长期浸泡在水中,再加之后来河道淤积常年被黄土所掩埋,故颜色较“闸顶”部的条石略显泛黄。

  “周家店船闸”。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在南闸“左半闸”南侧顶部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石头中间,还镶嵌着一块刻有“周家店船闸”字样的大石块。它和“月河涵洞”四个大字的题写者是同一个人,均为时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的张鸿烈。在题字的右侧,还有“民国二十五年八月”的落款。

  “周家店船闸”题字。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距张鸿烈题字的不远处,是一道深深的“闸槽”。那“闸槽”远远地看上去,就像被人刻意剜下肉的伤口一般,深邃而又整齐。这样的“闸槽”在周家店“南闸”和“北闸”上共有四道,每闸两道(即进口一道、出口一道),是用来放置闸板的。

  “所谓‘闸板’,其实就是一块块长方形的木板,使用时自闸底依次放入闸槽中。每块闸板两头都有圆形小孔,孔内置圆形木塞,木塞上装圆形铁环,铁环内穿有缆绳。如需开闸过船,则先行将闸板由上至下一一用绳索提起,待闸上、下游水位持平时,可借机行船。”

  陈清义向我们解释了“闸板”的工作原理。“事实上,在闸板被绳索提起来时还可以横铺到闸壁上,一块挨着一块,供行人来回走动,状如板桥。”

  “周家店船闸”之“闸槽”。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闸板一块有20多厘米厚,在我小时候还有,到抗日战争时被村里来的日本人给烧掉了。”现年85岁的苗景生,从小就在运河边上住,也是如今村里尚在世的、唯一一个曾在运河上“跑过船”的老船工。

  其实,在民国二十五年新修“周家店船闸”时,在“南闸”和“北闸”上还引进了一款“高科技”。这种“高科技”,就是如今依然还“伫立”在两闸上的“黑色金属质绞磨”。

  这样的绞磨在“周家店船闸”上共有四个,据说是建闸时从英国进口来的,每个闸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现除东北角那个,被村民盖的房子划到了院内外,其余的三个还都裸露在船闸上。因多年不用,裸露在外的这三个“绞磨”都生了锈,给人一种无人问津的凄凉感。

  “周家店船闸”之“绞磨”。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那这四个黑乎乎的“绞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告诉你吧,它真正的作用是启闭闸门。这里所说的“闸门”有别于安防在“闸槽”中充当闸门的闸板,它是真真切切的“闸门”,就如今天在农村大院看到的大门一般,可向两侧开启。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这样的“大闸门”在“周家店船闸”上共有两道,南、北闸上各一道,在存放闸板的两道“闸槽”中间。每到闸门都有两扇门板,门板高二丈二尺,宽一丈二尺,是用上等木材定制的,在门框四周还裹了一层铁片。“关上门的时候,闸门上还能走人,就像木桥一样。”

  在每扇“大闸门”自下而上约1米处,还各设有两扇可上下开启的方形小铁门,当地人叫它“蝴蝶门”,因其开启时形状似蝴蝶展翅。这两个小铁门中间有横轴和大闸门连在一起,就像它的两个窗户一样。

  “周家店船闸”之“绞磨”。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蝴蝶门”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运河水是南北向,在闸厢(两闸中间的部分)里储存到的水如果太多,两扇大闸门是无法打开的。这时,要先启动‘蝴蝶门’放一部分水出去,才可开启大门行船。”

  今年70岁有余的徐保贵对“蝴蝶门”很了解,他自小就住在运河西岸,早些年在运河还通航时曾看到过“蝴蝶门”开启的过程。

  至于那黑色“绞磨”是如何启动“闸门”的,他也为我们做了讲解。

  “绞磨”下的齿轮可惜被杂草挡住了。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你看到那绞磨下的齿轮了没,齿轮上有铁质链条和‘闸门’拴在一起,在链条外用木块做成了方杠。需要启动‘闸门’时可推动绞磨而带动齿轮,再以齿轮拨动木杠,跟现在的自行车的链条原理差不多。启动其中的一扇,要四个中年且力气大的男人一起用力推才能推开。”

  不过,这两道“蝴蝶门”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大约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连同大闸门被日本人给破坏掉了。就连尚存的这四个“绞磨”也不全是最初从英国进口的了,有其中两个遭到了破坏,到1953年疏浚运河时又从德国买来的。

  除有别处所没有的“蝴蝶门”外,“周家店闸”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运河里通往岸上的台阶特别多。据罗会斌回忆共有七个,分别是“南闸”和“北闸”之间的“闸厢”里东、西两岸各两对;“北闸”以北东、西两侧各一个;“南闸”以南东岸一个。

  这些台阶是运河里的行船用来装卸货物的,或上岸“打尖”、吃饭、“纳税”等用的。只可惜,现在除了“闸厢”内西岸北侧的那一处台阶还裸露在外,其余的七处台阶都被黄土掩埋了。

  “闸厢”内运河西岸的台阶。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说到台阶,就不得不提在运河东岸上的“航运站”,当地人都叫它“票房子”。这处“票房子”,同样是民国新修“周家店闸”时的产物,是运河上船工们缴纳“行船税”的地方。

  “它是一个小四合院,坐北朝南,有四间北房(其中一间是厨房),三间南房,大门开在西侧运河边上。”苗景生对这处“票房子”很熟悉,早些年他行船时没少在这里面缴税,“当时一趟大约要交六块钱”。

  到70年代运河不通航后,这处“票房子”就被废弃了,如今村里的居民在它上面盖上了房子。

  原“票房子”遗址现在被盖上了民居。大众网记者 张燕/摄

  到这算是细细观赏完新建的“周家店船闸”了,那对于前面所提出的两个疑问的第二个,也应该是有个结果的时候了。“大体是因为周家店地势比别处更低洼(村内随处可见数百年前修的排水槽),我记得小时候一下大雨,河里的水都非常深,把一整根高粱秸放进去,就露出一个头。”

  王玉厚猜想说,因为没有民国时期的《聊城县志》和水利方面的著作,谁都不好为它下定义。不过也有专家推测,这样的设置完全是一种失败的决策,因为“会通河”自张秋往临清水势是逐步降低的,并不存在到了周家店就突然有一个大的坡度。

  时至今日,虽然运河已经淤塞不通,但“周家店闸”和“越(月)河”自民国二十五年新修后,整体却保存基本完好。它不仅是当年漕运兴盛的见证,而且也是运河聊城段上保存最好的水闸。对研究运河、研究运河水利工程及科技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现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