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春来早】79岁农村老人地窖里上演指尖上的舞蹈

··

  编者按: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为全面展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迎接全市“两会”召开,中共滨州市委网信办、市扶贫办联合市内网络新闻媒体在全市开展“渤海湾畔春来早”主题宣传活动。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将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采访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报道形式,充分展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扶真贫、真扶贫的工作风采,总结归纳广大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的真实成效,营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浓厚舆论氛围。

  时间:1月21日

    地点:惠民县石庙镇柳编彭村

    记者:张爽 王君彩

  

  柳条是杞柳的枝条,在普通人眼里用处不大,但在惠民县石庙镇柳编彭村79岁彭文明老人手中,确是编制簸箩的最佳原材料。经过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晾晒等六个环节,一根根柳条在老人手指尖上下翻飞,七八个小时后,一个簸箩便成型了。据说,这项手艺已经在这个鲁北小村里传承了600多年,其特殊的生产方式,使得仅剩村里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编制。年关临近,彭文明正在赶制最后一批货,准备多换取一份收入,过个好年。

  

  编制簸箩需要在一个半地下的土坯建筑里进行,在这里称之为地窨子。地窨子深约2米,五六个平方,顶部有小天窗用塑料薄膜覆盖,用来采光。这个不是家家都有,需要几人共用。

  

  这里面冬暖夏凉,主要用来给柳条保湿,使其光滑柔韧,易于编制。“这个在外头不能编,太脆容易断,也弯不了。”彭文明说。

  

  早上5点左右,彭文明就已经起床开始编制簸箩。柳条是买来的,约4块钱一斤,4至5斤能变成一个长约90公分的大簸箩,大约能卖80元。

  

  编制簸箩的工具多是特制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由于柳编需要力气,现在只有村里少数60岁以上的大爷还蹲坐在地窨子里劳作,一天下来能编一个大簸箩。

  

  这种簸箩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由于常年劳作,彭文明老人的手指已经扁平,干枯的双手长满了茧子,但一点也不妨碍手指的灵活性,他编的簸箩既美观又实用。 

  

  早先,柳编彭村家家户户都会编簸箩,但因工艺繁复、费时费力,产品利润薄,销路窄,慢慢都不编了。“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一天收入能有二三百元,也只有年纪大的没事儿才干,挣个零花钱。”

  

  通常过了小年彭文明就不再编簸箩了,但今年恰巧有人来收,他便和村里几位老伙计一起赶制年前最后一批货,多挣点钱,置办年货。这种柳编制品不仅有簸箩,还有簸箕、箢篼、箩筐等十几种。

  

  如今,这门手艺将面临着断代的命运,彭文明也显得有些无奈。一方面他不愿让下一代跟他一样,另一方面却又舍不得这门手艺就这样失传。“能编到啥时候就啥时候,我会教给孩子,做不做咱不管,但得会呀。”

责编:徐明月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