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肖庄镇复建晋文公“望晋台”

··

  9月10日,茌平(肖庄)第五届圆铃大枣采摘节开幕,生态园内游客如织,舞狮表演、旗袍走秀、戏剧节目等不时引发游客阵阵掌声,金秋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据悉,采摘节将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期间不仅有精彩的文艺演出,还有枣树王大枣拍卖活动,圆铃大枣、花生、地瓜、苹果等新鲜采摘及摄影、山地车骑行等系列活动。

  当地政府还根据史料记载和遗迹,不久前在生态园内原地复建完成了古博陵八景之一“晋台晚照”,它不仅展示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千秋功业,而且讲述了晋文公与聊城的渊源。

  一处高台:见证晋文公在聊城境内的五年生活

  进入生态园大门左侧是一块汉白玉圆形巨石,正面有“晋台晚照”四个大字,背面则是晋台晚照的简介——

  “晋台晚照”是博陵古八景之一,地处肖庄镇境内博陵古城附近。春秋时期,重耳流亡到齐,齐桓公爱慕其德才,厚待之。重耳身处异国思乡心切,桓公在齐边境重镇博陵筑一高台,供重耳登高眺望晋土,故称“晋台”。每当落日映照,壮丽多姿,曰:“晋台晚照”。

  《水经注》载:“漯水又东北经博平县(今肖庄境内),故城有层台秀上”。

  乾隆初年的《山东通志·博平条》载:“晋文公台,在县境,为晋公子重耳自狄适齐五年,以此驻迹处也,世称‘晋台’”。

  茌平县肖庄镇党委书记赵鹏介绍说,古博陵城为秦时置县,自北宋景祐四年迁至博平镇,古博陵遗址就位于肖家庄镇王菜瓜村西,占地1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5米,出土了先秦时期的陶器等众多文物,于2013年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传有“菜瓜打金牛”等诸多色彩神秘的历史传说及“晋台晚照”“孔子回辕处”“禹堤春树”等生动古景。

  值得注意的是“晋台晚照”见证了春秋时期霸主晋文公与古博陵的历史渊源,也是晋文公人生的转折点。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状貌伟异,重瞳(双瞳仁)骈胁(左肋联体不分)。重耳一生坎坷传奇。做晋公子时有贤名,谦而好学,忠孝仁义,礼贤下士。公元前655年,因骊姬之乱出逃狄国,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历经磨难。

  公元前636年,重耳62岁,即位晋君。即位后吸取“惠怀乱国”的教训,励精图治,对内选贤任能,修政惠民,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对外伸张正义,尊王攘夷。

  晋文公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经著名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于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霸主)。文公在位九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晋开创150余年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文治武功,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法等学派所尊崇。

  两个亭子:一个纪念齐国烈女 一个缅怀千古名臣

  绕过巨石西行,右侧有个亭子叫“望夫亭”,“泪眼送醉夫,大义传千古”是亭子两侧的对联,高度概况了“望夫亭”的故事内涵。

  原来,重耳居齐五年,桓公厚待之,并将宗女齐姜许配。两人感情甚笃。重耳生活安逸,渐弱复国之志。为成就重耳复国大业,齐姜割舍私情,与其随臣设计灌醉重耳,秘密将他载离齐国。重耳醒来大怒,为时已晚。重耳自此重新踏上复国之路。

  望夫(谐音旺夫)亭意指:重耳离齐后,齐姜望眼欲穿,日夜祈盼重耳早日成功。两年后,重耳即位晋君,迎齐姜入晋,立为夫人。

  当时秦国虽然也派三千人为卫队,护送宗室五女抵晋,却只能屈居夫人之下。由于夫人的大肚能容,虚怀若谷,待秦国五女如姊妹,相处和睦,才使得晋文公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专心国事。

  《烈女传》中对齐姜有记载,并称赞她:“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望夫亭”的斜对过是“介子亭”,其背后隐含的故事更为悲壮。

  介子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于卫地(今莘县一带)重耳饥困欲绝,介子推割股肉救之。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晋君封赏从臣,介子推不求利禄,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寻找。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欲逼介子推出来。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此诗句是介子推在焚山前,用鲜血在衣襟上写成,藏于大柳树洞中。重耳获得后,常存于身,时刻诫勉。同时,文公命焚山之日禁火,为“寒食节”。

  七米铜像:讲述春秋霸主晋文公的一生伟业

  沿幽静的小道继续前行,拾阶而上就走上了晋台。

  “幽幽晋台上,草木皆西向;每当晴子夜,月移影不移。”《博陵县志》上这句话首先映入眼帘。

  环绕高台周围的是汉白玉浮雕,讲述了与晋文公有关的故事,包括骊姬之乱、流亡九国、乞食得土、割股奉君、晋台晚照、烈女齐姜、退避三舍、秦晋之好、返国即位、寒食节源、以信取原、城濮之战、践土会盟等。

  其中“退避三舍”“秦晋之好”等是现在仍然很常用的成语。

  退避三舍讲的是重耳到楚国后,楚成王厚待重耳,笑问:“他日返晋,作何报答?”重耳说:“若晋楚交战,必退避三舍(90里)!”成王沉默不语。有人建议楚成王将重耳杀掉,成王不许。后晋楚在城濮对垒,晋文公重耳力排群议,履“退避三舍”之诺。意喻讲求诚信的成语“退避三舍”源于此。

  秦晋之好说的是秦、晋是两个相邻的大国,晋献公(重耳父亲)时,为加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献公将女儿嫁给秦穆公。重耳流亡到秦国后,秦穆公非常欣赏重耳的德才,将女儿怀嬴嫁给了重耳,两国亲上加亲,进一步稳固、密切了政治上的同盟。史称“秦晋之好”。

  这些浮雕讲述的故事中,除了晋台晚照、烈女齐姜外,乞食得土也发生在聊城境内。

  重耳还在逃亡的路上时,有一次出行仓促,一行人没有带足行资,仅有的一些资粮被随从头须在途中席卷而走。卫君拒不接纳穷困的重耳,饥困交迫的重耳等人在五鹿(今莘县一带)向农夫乞食,农夫竟然调戏他,给了他一个土块,重耳大怒,想拿鞭子过去打人,狐偃急阻止:“得饭易,得土难。土者,国之基也,此乃得国之兆也。”重耳接纳了他的建议,十二年后此地果归为晋土。

  再登台阶,走上台子最高处,晋文公的青铜雕像就矗立在这里。雕像面向西方,背后有文字介绍:“望晋台共三层,取意三为大,意指重耳是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台高共十米,寓意完美。重耳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全人。重耳雕像为青铜材质,像高七米,意喻重耳七十而终。”

  茌平县肖庄镇党委书记赵鹏介绍说,晋文公像是聊城境内最大的室外青铜人物雕像,而晋文公本人和圆铃大枣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重耳日日登上“望晋台”遥望故乡,思乡之苦仍不能解脱,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因重耳为人善良,众乡亲便把收获的圆铃大枣赠与重耳品尝,没想到食后胃口大开。仆人便在面食和粥中掺入圆铃大枣,使之香甜可口,重耳的身体也日渐好转,精力旺盛,思路敏捷。后来重耳回国后,向大臣们推荐“此为救命枣”。从此圆铃大枣成为必不可少的贡品,这也是所谓“日食圆铃枣,终生不见老”的由来。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