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

  在昨天举行的基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8位镇(街)代表、基层党(工)委书记代表分别从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四个方面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做法,还有8个单位和个人作书面交流,他们用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展示了我市基层工作风貌和干部的精神状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街道是攻坚突破的第一线,基层工作干得好不好,抓得牢不牢,事关“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的成色。基层干部走上台谈经验、话攻坚,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掀起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的热潮,鼓舞全市广大基层干部强化新担当、砥砺新作为,把“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临港区蔄山镇党委

  为群众代办事项1200余件

  蔄山镇党委督导检查镇卫生院综合大楼建设。

  “雁飞千里靠头雁”,农村要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在临港区蔄山镇党委最严的“抓头雁、促发展”工作机制激发下,全镇30个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足,带动乡村振兴的弦也绷得更紧了。

  年初,各村找出发展急需、村民急盼解决的问题,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发展“三张清单”;年中,通过月检查、季观摩、半年评星定级机制,督导推进任务落实;年底,开展双向述职评议,依托“智慧党建”双向视频会议功能,组织村支部书记向镇党委、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双向述职,促使干部红脸出汗、激发干劲……“抓头雁、促发展”机制通过抓牢支部书记这个关键,让村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干事创业能力大大提升,基层组织力显著提升。

  头雁领得好,整体队伍也要跟得上。84个红色“微”网格在全镇农村设立,781名党员网格员延伸服务触角,成为蔄山镇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优化提升服务效能的中坚力量。

  每个网格细致化管理,创新工作方法,村民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东马格村率先推行民事代办“三零工作法”,建立起以村“两委”班子—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框架的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先后为群众代办事项1200余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道北店村则通过推行“党员+群众”的联户包帮机制,把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有力推进违章建筑清理、“户户通”、污水处理、公厕改造等重点任务,村容村貌村风民风焕然一新。

  在蔄山镇党委“以党建统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工作思路引领下,一个个乡村善治有机体在蔄山镇构建起来,锻造起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蔄山镇党委还将农村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嫁接,以党组织建设为纽带,探索出一条村企联合发展的新路子。以东许家村为中心,“1村+3企”的村企联合发展第一党总支成立起来,帮助5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东许家村取得明显成效之后,以上善堂光伏农业项目为核心,蔄山镇党委又成立“1企+4村”联合发展第二党总支,实现周边4个村流转土地1400余亩,群众增收84万元。

  经区崮山镇党委

  拔掉“硬钉子”,闯出高质量发展路子

  崮山镇镇领导班子到企业督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在崮山镇,美国赛科项目厂房建设正如火如荼,一期项目即将投产。“赛科是容积泵及专业离心泵全球第一大供应商,我们的项目是中国区唯一的生产工厂,打造一体化船舶支持中心和赛科远东地区制造和服务基地,5年内实现10亿元销售额和1亿元的税收。”崮山镇相关负责人王延芹自豪地说。

  赛科这一高端制造业的引进正是崮山镇聚焦高端产业的真实写照。在以往,崮山镇有1500家市场主体,其中230家工业企业,看似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崮山镇尾大不掉的尴尬。产业布局不明确、产业结构不合理,面临这两个难题,崮山镇党委拿出“自我革命”的决心重新绘制镇域经济发展蓝图,拔掉了制约崮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硬钉子”。

  如何拔出“产业布局不合理”这颗钉子?突破口就是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为此,崮山镇党委下定编撰镇级总规和特色小镇规划的决心,历时一年半的时间拿出了《崮山镇总体规划(2017—2035)》,定位“临港智造产业园区”,自此,镇产业布局更精准、方向更明确。

  产业转型必然面临阵痛,为拔掉“产业结构不合理”这第二颗“硬钉子”,崮山镇大刀阔斧淘汰旧产能,转换新动能,先后搬迁淘汰制药、化工等污染项目3个,引进豪顿华、恩特光电、美国赛科等高端产业项目32个,逐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生物医疗器械、海工装备及配套、信息技术及临港制造五大产业园区,镇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壮士断腕,终有所报。2019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7亿元,同比增长23.9%。今年,乘着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崮山镇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总要求,加快推进涉及崮山的18项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推进、闲置资源盘活、路网升级改造等工作,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南海新区小观镇党委

  民生保障增底气村民安心变市民

  小观镇党委负责人带队实地调研“户户通”道路硬化与连村路绿化情况。

  搬上楼房、配套完善,路网更密,环境更美,收入更多……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巨变,南海新区小观镇的居民们有着切身感受。

  作为南海新区辖区内唯一的乡镇,近年来,小观镇以领头羊的视野登高望远,将镇域发展充分融入新区规划的“大盘子”,紧紧抓住新型社区建设这一核心,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推动村民变市民;同步完善全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2014年,小观镇启动了环海路以南21个村的新型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镇党委坚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这一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是把好事办好的前提。选址过程中,镇党委按照各村个性化需求,挑选出新区最好的地块由各村选择,有的布局在高档小区附近,有的布局在高等院校周边,有的布局在交通枢纽地段,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建成区的一切便利配套。同时,镇党委充分迎合群众生活习惯,在保留出海打渔传统和习惯的新型社区里修建专属“渔民库”,便于百姓存放渔具,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目前,环海路以南的21个村庄新型社区改造工作已接近尾声,计划建设的10个新型社区中,已有8个社区的16个村庄居民完成分房上楼,实现了村民就地市民化,另外2个社区的5个村庄居民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安置。

  在做好新型社区建设工作的同时,镇党委也始终抓好暂不上楼群众的民生保障工作,重点推进镇域路网建设,提升群众出行条件。沿黄垒河修建的滨河路打通了以前的断头路,南七口村及以北各村不用绕路就可直接到镇区,为百姓节省15到20分钟出行时间;同时,镇党委对全镇连村路进行整修,去年投资1600万元,完成20公里连村路整修,实现所有连村路整修全覆盖。

  “户户通”让生活便利了,连村路绿化让环境美了,也创造出近300个工作岗位,百姓的腰包鼓了。镇党委还加强与南海爱心基金会互通,充分利用其在“爱心帮困”“爱心助学”等方面社会影响力,把有限的善款用到社会困难群体最需要、最紧迫的善事上去,2019年累计为340户重特大疾病患者办理了爱心基金救助,申请救助资金共计260余万元。

  高区怡园街道党工委

  活用“一统三联”啃下治理难题

  怡园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带队检查企业安全生产。

  “大家加把劲,把泥路的坑洼填平填结实了,等这里建好停车场,咱们生活就更方便了。”5月6日上午,在怡园街道保时捷驾校北侧一处闲置土地上,工人和志愿者正在埋头清理垃圾杂草,怡园街道相关负责人顾泽猛一边干活,一边为大家鼓劲加油。

  “精致城市建设攻坚突破行动推进会议召开以来,我们立即开展了‘啄木鸟’式环境整治活动,发动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辖区的环境整治成果很快就会有进一步的提升。”顾泽猛说。

  曾经的怡园街道内有多个“问题社区”,而现在,整个辖区环境精致、管理“在线”,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从“脏乱差”变身为“小清新”,这里面有什么门道?

  近年来,怡园街道紧紧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一统三联”工作法,寻求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治理难题一点点“啃”下,一批“小清新”社区顺势崛起。

  怡园街道辖区范围内社会治理要素齐全,但治理力量“时聚时散”,为此,街道党工委加强组织联建,构建社会治理的“大联盟”。突出联“大户”,组建“怡园先锋联盟”,涵盖了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医院及重点企业等领域100多家单位;突出聚“散户”,组建“企业先锋联盟”,累计吸纳近200个新业态共建单位,实现了辖区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

  组织联建仅仅是找到了五个手指,想要攥指成拳,还需资源联享,搭建社会治理的“大平台”。街道党工委以“红领行动”为抓手,搭建信息共享、力量整合的“融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开展志愿活动300余次,带动志愿者超过一万人次。

  改善社会治理的“大民生”,治理联动少不了,街道党工委强化社会治理职能、提升网格整体功能、提升联防联控成效,进一步打通了影响治理合力的“内部梗阻”,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我们将持续以精致城市建设攻坚突破行动为抓手,一个个攻破治理难题,一个个化解治理顽疾,全方位提升社区精致度,让全体居民共享美好生活。”顾泽猛说。

  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金军

  厚植党建新优势蓄足区域新动能

  环翠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金军(前排右二)在学校走访调研。

  不到4.3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35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客流量峰值超过10万人次。处于我市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区,如何通过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发展共识,成为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金军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发展高地在哪里、党建高地就要建到哪里。刘金军意识到,要把这块人气最旺的区域里的党组织和党员“兜”起来,各项事务“统”起来,让流动的商圈有“铁打的营盘”,商圈党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按照有场所、有人员的思路,寸土寸金的商业核心区开辟出了400平方米的党建场地。商圈党委的职能也扩展为“开展政治引领、做实‘三联三服’、优化营商环境”,瞄准街道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基金金融、商贸流通四大主导产业,将商圈服务拓展至威高民俗邨、海裕城科技孵化器、迪尚大厦、基金中心四大产业阵地,有针对性制定商务、政务、公益服务等四大类、19项服务清单,推行“一站式”导航服务和“无界式”共享服务,助力“两新”组织党建强、发展强。同时,以“业主+企业”“企业+企业”等多样化党组织组建形式,开展行业联谊、品牌推介各类活动480余场次,实现了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流动的商圈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商圈共同体”。

  聚焦城市治理问题短板,刘金军决定,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破解城市成长中的烦恼。建立了街道网格化治理暨吹哨报到中心,形成街道部门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事件联动处置模式,有效解决了僵尸车、违法建设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出“五社联动”服务治理模式,将“裁量权”交给居民,结合精致城市、精致社区建设,在社区推行“居民小提案、社区大治理”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民意立项,鼓励居民围绕精致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以提案的方式进行公益创投,先后有微景观改造、管线整治等26个项目成功落地。

  经过近三年的丰富实践,环翠楼街道进一步织密了基层党建网络,实现了由单一社区党建向“全域党建”迈进、由单纯基层自转向条块多方联动转变,构建起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为区域发展积蓄新动能。

  文登区高村镇党委书记崔军强

  依托产业发展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文登区高村镇党委书记崔军强(左)正在农村调研民房流转。

  5月5日,在文登区高村镇优艾斯项目厂房内,焊花四溅,装修声轰鸣不止,几位工人正在专注于手下的活计,紧锣密鼓地追赶着工期。别看这个项目小,这可是典型的“亩均英雄”。“这是海南大学傅鹏程教授的专利项目,利用海带生产生物清洁制剂,这个产品以前全靠进口,而现在将在我们高村镇实现国产化。”高村镇党委书记崔军强说。

  去年,崔军强得知傅鹏程教授欲将专利落地,立即带队连夜赶赴海南进行接洽并成功引进。“发展产业项目一刻都不能等。”崔军强说,产业兴,则乡村兴,必须坚持“人才、项目、品牌”三管齐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引擎。

  高村自古就是农业大镇,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是关键。近年来,崔军强找准攻坚破难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崔军强不仅拉来傅鹏程等外来人才,还鼓足干劲挖掘一批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用活了当地西红柿合作社时述忠、农机合作社初丰等本土齐鲁乡村之星,建成了全国知名的“一村一品”沙柳西红柿基地和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扶持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陈本刚,在慈口观村建设特色民宿,让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2019年被列入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

  龙头企业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去年,崔军强带队引进新农创集团,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莲花城”田园综合体,利用3年时间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步入美丽乡村序列。另外,引进辽宁协合集团,计划新建500个现代农业大棚,打造灰树花生产基地。

  在打造产业品牌上,高村镇走起了“农旅融合+抱团发展”的新路子,修复万家梁氏庄园,将慈口观兵工厂遗址等红色印迹打造成党性教育和红色旅游圣地,使特色景区串珠成链、连点成片,形成了优势品牌,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到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可达到5万元。“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后,我们将继续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核心,进一步汇聚乡村振兴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崔军强说。

  环翠区嵩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萍

  心中有民才能实干为民

  环翠区嵩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萍(右三)调研环翠轻户外运动小镇建设情况。

  参加工作26年里有20年在乡镇,环翠区嵩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萍总说自己是个资深的“老基层”。“心中有民才能实干为民”是她20多年来对基层工作最深刻的总结。

  去年1月,她到嵩山街道担任党工委书记,第一件事就是到老百姓家中话家常、摸实情。每走访完一个村,就召开一次四方“初心”座谈会,街道反馈情况、村里汇报计划、党员认领任务、村民作出承诺,彻底把村里的问题摆上桌面,把老百姓的需求列成清单。

  三个月的时间,她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一共走访了22个村居社、6000余户老百姓,列出了22份村级、4份片区、1份街道的年度为民实事清单,就这样,嵩山街道的民生保障之旅有了“领航灯”。

  找准了方向,就要精准出击。对于嵩山街道的短板,王文萍认识深刻:“农村发展明显滞后,恰恰是民生的短板,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两个优势,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个优势就是利用龙头企业反哺,确定了“因势利导、携手共赢”的工作思路。王文萍在服务好企业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反哺民生、奉献社会。以华夏集团为例,王文萍协商将就业岗位优先面向周边居民开放,累计带动周边13个村、1100余名居民从事物业管理、景区服务等工作,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另一个优势是借力特色小镇的东风。2019年,环翠区打造轻户外运动小镇,王文萍意识到这是补短板的另一个优势,于是带领街道班子成员实施了样板片区村靓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农村燃气入户、清洁供暖等配套改造,有效解决了柴草乱堆、卫生脏乱等老大难问题。施工过程中,街道工作组全程现场服务,做好燃气公司与村民之间的“联络员”。五家疃村完成燃气入户的那天让王文萍印象深刻,全村86户家家煮饺子庆祝,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住得好还要挣得多,王文萍牵头对地域相邻、产业相连的5个村党组织进行了扩容升级,成立了轻户外运动小镇党建联盟。联盟成立首日,五家疃村和西庄村便与金融机构签订了“强村贷”协议,各自拿到低息贷款300万元,有效破解了村庄融资难、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为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乳山市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姜中华

  一张治理“网”拢起社区“宜家亲”

  乳山市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姜中华(左二)正在调研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5月6号上午八点,府前社区“红袖章”志愿服务队早早地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捡起地上散落的烟头,把街角堆放的杂物收拾利落,在府前社区这个小小的网格内,社区“宜家亲”正一点点实现。

  “贯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必须织密老百姓身边的‘网’,用好网格化治理这根‘绣花针’。”这是姜中华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来到城区街道后,姜中华第一时间将街道党建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打造了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楼区长为基本框架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网格全覆盖。大网织密,下一步就是增强网格战斗力,他深度整合了网格队伍,将街道网格打造成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服务人民群众的“全科网格”,同时,建立“数字综治”大数据库,将14余万人口、36个村(居)等信息录入网格化治理信息平台,实现精准掌控和并网推送,为开展社会治理提供了大数据信息支撑。

  在网格化工作纵深推进的同时,姜中华时刻绷紧一条弦——社会治理对象是人,只有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此,他牵头研究完善社区为民服务体系,目前已累计化解各类社区矛盾纠纷200余起;健全“网格党组织+自治+互助”三方协同治理机制,发展业委会44个、志愿者队伍50余支,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眼下,东山小区正建立发展红色物业,引导物业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全面推行“四位一体”机制,切实让红色物业“迈”进业主心里;腾达社区建立起“三方联动”制度,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为协调处理小区环境改造、公共设施完善、公共安全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事项提供了一个协商平台……一个个小网格纷纷动起来,社区治理的脉络正逐渐打通。

  以党建为引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方向,在积极探索镇域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上,乳山市城区街道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正不断提升。

责编:洪玉珊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