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丨发消费券不如发现金?扩内需首先要答好这“三问”

··

  目前来看,全球疫情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彻底控制。

  此种情势下,稳住经济基本盘,更多要靠内需的支持。这也是中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用意所在。

  各地纷纷推出扩内需、促消费、稳投资的举措,提振市场信心、激发经济活力。

  但同时,一些举措也引起社会热议。

  如:为什么我们国家刺激消费,主要采取发消费券的形式,而其他一些国家却直接发现金?

  各地为了保中小企业、保居民就业,给予企业经营贷贴息免息等支持,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拿着优惠贷款炒房的现象,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投资拉动,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基建的步子,究竟该更大一些?还是该更谨慎一些?

  1. 补贴企业还是补贴居民?

  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和需求都有冲击,但在不同阶段,主要的冲击领域不一样。

  疫情暴发初期,受封城、封路、严格隔离等措施影响,经济所受到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供给端。

  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国内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供给端问题逐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正加速暴露。

  如2、3月份的非食品类CPI,一直下降并降至0.7%的低位;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3月份已降至-1.5%,生产资料类PPI降至-2.4%;

  4月份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中,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非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也说明需求不足。

  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重点强化对需求的支持,而仍将供给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则不仅无助于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经济形势。

  这是由于,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增加供给的结果往往是导致库存增加、产能过剩,也会因此而导致供给压缩,并有可能进入需求不足——供给压缩的恶性循环。

  更有甚者,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这种影响将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有可能进一步蔓延至金融领域。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需求不足——供给压缩导致信贷需求减少,金融机构面临信贷投放缺少有效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需求不足——供给压缩,金融机构信贷面临较大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也会因此而压缩信贷投放。这将进一步引发信贷紧缩,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强化需求不足——供给压缩的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就此时的情况来看,补贴企业实质是“输血”,补贴居民则是“造血”。

  中小微企业,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主力军。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小微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举措。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企业利用政策空间套利等问题,如企业利用贷款贴息之后的低息贷款,投资房地产造成脱实向虚,以及利用低息贷款购买理财产品赚取收益、造成资金空转等。

  对此,应完善政策设计、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支持政策真正用到企业经营用途上来。

  同时,大幅增加对居民的补贴

  扩大有效需求,能够有效增加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同样可以起到稳定企业经营的效果。而且,“造血”比“输血”更具有可持续性。

  近期,各地陆续加大发放消费券的力度,即是出于此种考虑。

  2. 发消费券还是发现金?

  扩内需,首先要“促消费”。这是因为,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如何促消费?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适度扩大公共消费。

  就扩大居民消费看,重点是用好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因素,提高其消费能力。

  一方面是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稳定并扩大居民就业,保障居民收入来源。

  一季度居民新增存款同比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疫情应对隔离措施限制了居民消费,新增存款主要集中在有稳定收入的群体,农民工等非正规就业群体缺少收入来源,其存款不仅新增有限甚至可能是负增长。

  另一方面是向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发放临时补贴或者消费券。

  在给居民发放现金还是消费券的方式选择上,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理性分析。

  一些国家的居民,普遍储蓄较少甚至没有储蓄,发放现金补贴后,会更多地用于消费。这意味着,发放现金就可以较好地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而我国居民,储蓄规模较大,尤其是对有较多储蓄的群体,发放现金不一定能起到很好地刺激消费的效果。

  因此,虽然采用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可能会带来诸如“消费券如何设计”之类的额外成本,但这确实是一个相对更好的方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补贴必须瞄准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体。

  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结合存款、电费、水费、燃气费缴纳等数据,相对更精准地确定补贴对象。

  同时,消费券应实行面额制而不应限定消费种类,这样可以更好发挥其刺激消费的作用。

  除此之外,可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开发若干新的消费增长点。

  扩大公共消费方面,一方面应结合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领域等短板,把重心放在就业、科教、医疗、民生等领域;另一方面应围绕“六稳”“六保”,通过公共消费支出,更好带动居民消费扩大。

  3. 基建步子更大一些,还是更谨慎一些?

  虽然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较之前有所下降,但扩大投资仍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迅速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虽然因此而带来较多问题,但不可否认此举对稳定国内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大

  此时扩大投资,尤其是扩大基建投资,仍然十分必要。但需要借鉴之前的经验教训,做好政策设计,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考虑到经济所受到冲击的严重程度和经济规模等因素,扩大投资的具体规模可不拘泥于甚至超过4万亿元。

  同时要考虑投资结构的问题。

  从投资领域看,要充分发挥基建在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加强“传统基建”投资,以保障投资规模

  ——加强“新基建”投资,以引导并推动结构转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从投资主体看,不仅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投资中的作用,还要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尤其是“新基建”要充分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让民营资本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此外,不论是扩大公共消费,还是扩大基建投资,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

  在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减少而支出扩大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率提高是必然的。

  在财政赤字率和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确定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迅速形成有机配合,加快政府专项债券和特别国债发行,及时扩大财政支出,尽快增加有效需求。

  (作者:娄飞鹏,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责编:马洪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