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出口暴涨昭示疫情无虞区域经贸整合

··

  特约记者 宫超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出口总额1.4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

  在海外疫情肆虐,全球经济今年大概率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背景下,中国出口难以独善其身,4月出口逆势增长令人意外。业内人士主要将这一喜人成绩归结于前期积压订单交付、基数低,以及防疫物资需求暴涨等因素,并认为五六月份出口将因订单锐减再次承压。

  作为出口的先导指标之一,中国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4月份大幅下滑至33.4,预示着将有一批企业完成现有出口订单后,可能陷入无单可做的困境。商务部近期摸底调研情况证实,外贸企业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不畅等诸多困难。因此,未来数月中国出口将承受较大压力,没必要对单月出口大涨大喜过望。

  分析来看,4月份出口更大亮点在于中国对周边国家、地区出口的火热。相较于对欧盟、美国出口出现回暖,中国对东盟、日、韩出口呈现快速增长,增速分别高达8.9%、39%、13.4%。从当前来看,中国出口东热西冷主要源于欧美疫情持续蔓延,东亚疫情防控表现优秀,区域内经贸快速复苏。后续,日韩、东南亚因疫情取消订单的几率、规模都相对较小。

  但是,周边出口快速回升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目前,中国与东盟、韩国已签订双边自贸协定,与日本双边关系明显回暖,经贸往来持续向好。区域内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化,使得区域内各经济体依存度不断提升。例如,尽管中国大量纺织企业转移至东南亚,但是上游配套严重依赖本土;中国与东盟集成电路、油品贸易快速增长。日韩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出口,东南亚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在部分核心零部件上也高度依赖日韩。

  这种区域经贸的深度互联,在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上游断供导致下游停摆,疫情后更多表现为双边经贸的快速回暖。从今年前4月来看,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外贸占比达14.9%,东盟、日韩占比超过27%,欧盟、美国占比约24.2%。

  展望未来,疫情后全球经贸格局、产业链布局会出现调整,对中国出口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其中,中国对欧盟、美国出口也会在疫情后回升,并继续占据中国外贸重要位置,但基于欧美从经济发展阶段、大国博弈影响等考量,中美、中欧出口潜在空间都相对有限。相较而言,10+3、“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将继续扩围、深化,蕴含更大机遇。伴随中国超级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开放,包括出口在内的东亚经贸链接有望在后疫情时代再上层楼,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将进一步深化。

责编:王晓亮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