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时评丨莫让消费券“消费”不出去

··

  □ 本报评论员 李岳岳

  近段时间,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地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经济活力上,纷纷推出新举措。其中一招,就是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向居民发放数字消费券。从图书、健身,到餐饮、旅游,消费券形式不一而足。从市场反应看,消费券对拉动需求、刺激消费、活跃市场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消费券,顾名思义,目的在“消费”。但使用过程中,消费券“难消费”的问题,也一定程度存在。有消费者反映,消费券市里发,区里也发,各个区的政策还不一样,这个区的消费券过了一条街,就不能用了;有的消费券标明“部分”商家能用,但到底是哪“部分”,却语焉不详,让人不知往哪花;不少消费券门槛太高,想买杯奶茶、吃个简餐,达不到满减要求,不如小额券来得实在……于是,这样一种现象出现了:抢消费券时定好闹钟、“虎视眈眈”,用消费券时困难重重、无处下手。

  发放消费券,原本是助推消费、提振信心的一大“利器”。这一“利器”用好了,才能促进消费回补,为实体经济输送新鲜“血液”。如果以为消费券发到消费者手里就完事了,领券者不知“从何下手”,商家搞不懂消费政策,“利器”卡在“最后一公里”,不能转化成拉动消费的“真金白银”,消费券便成了“无用券”,“惠民惠企”的精心设计、大力宣传也就成了无用功。

  消费券使用越简单,刺激消费就越容易。要做到这一点,还得在精准上下功夫。放眼省外,杭州的消费券,设计精准灵活、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从大型商场到街边小店,范围无不覆盖,每发放1元消费券,就能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可见,消费券的发放,不在于数量多少,关键在于能不能用得好。所以,各地后继发放消费券,不妨先好好做一做功课,听一听消费者的意见,研究研究怎样分级分类,哪些特定行业需要定向投放,如何拉开时间段、多周期阶段性发放,等等。避免“大水漫灌”,做好“精准滴灌”,改善发放和使用模式,消费券使用效率、拉动效果才能再上一个台阶。毕竟,把消费券发到人们手里不是目的,让消费活起来才是最终目标。

责编:马婉莹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