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临沂⑪:走近高桩馒头:馒头站着蒸,味道高一等

··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5月20日讯(记者 蒋松群 见习记者 阚秋晨 寇晓晨)“上冶的馒头——高桩的”,这是费县上冶镇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多用来夸赞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的人。5月19日上午11时,“追临沂‘沂起’奔腾·寻找临沂文化符号”活动走进费县上冶镇,有幸见证站着蒸的馒头的诞生,品尝香甜浓郁、味道高一等的高桩馒头。

  

   

  高桩馒头,又名签子馒头,呛面馍馍。因为外形比一般馒头高挑,身形细长,插于一根根桩子上蒸制而成而得名。色泽白而光洁,质地松软。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质地松软却咬劲十足,筋道却又不干噎,细细品尝,一丝小麦面粉的醇香和甜意让人备感满足。

  

   

  今年52岁的潘有春,自小学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高桩馒头,谈起高桩馒头的制作工序,他如数家珍,从淘洗小麦磨面、发酵老面、和面、装锅、蒸制、出锅等几道工序,潘有春亲力亲为。走进店里,老潘正弯着腰往签子上串制面团,老潘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面团串制的高度也十分重要,高度偏高,馒头就会超出木桩,卖相就不好看了;高度偏低,馒头站不起来,蒸出来的馒头不够高挑,也就不算是正宗的高桩馒头。待一排排面团站起来,潘有春与店员合力将“白瘦子”们放入蒸笼,静候站着蒸的馒头的诞生。

  

   

  

   

  “老潘,出锅了!”店员的一声吆喝,潘有春迅速跑向蒸笼处。潘有春微微掀开笼盖一点缝隙,放出蒸笼的热气,一股清新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当里面的热气散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完全打开笼盖,一个个热气腾腾、组织紧密、大小均匀的高桩馒头煞是可爱。热气散去,馒头的热度也稍稍降低,潘有春将一个个馒头取下来,“这馒头取下来也不会回缩的,面团串上去多大,出锅后的馒头也会多大。”潘有春拿起一个馒头向镜头说道。

  

   

  熟悉高桩馒头的人都知道,潘有春家的馒头分量十足,2.5元一斤,一斤4个馒头,但任意四个馒头都会超过一斤。“我这样做既是一种诚信,也是一种感恩,多亏了大家的喜爱,我们老潘家的高桩馒头才能延续这么多代。”潘有春解释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最小的买卖,最大的诚信”是费县上冶镇自古至今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方水土和经商文化的滋养,给了潘有春最好的回报。如今,老潘家的高桩馒头销往青岛、济南、上海、温州等地,深受广大面食爱好者的喜爱,闻名全国。

  

   

责编:李洪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