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他依然惦记着

··

  ——记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张家泉小学,五十年代朱彦夫办夜校的地方,他是朱彦夫的希望,也是张家泉村的希望,这是他给孩子讲村史.

  朱彦夫带领乡亲们建的大口井

  打出井后,又建起了1500米石渠,结束了人畜用水困难和靠天吃饭的历史。

  蚕茧生产已成为张家泉村经济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春日沂源,桃花点缀的张家泉村,周围山峰松林如帽,几百亩良田上,果树春芽待发。春去秋来,这里将会是一片果实累累。   谁也不会想到,这些都是一位没手没脚的伤残军人领着村里的老老少少干出来的。

  1956年的冬天,本可在荣军院休养的特级伤残军人朱彦夫,回到了家乡,带着乡亲们开山造田、植树种果,打井架电……朝着富裕的日子一路走去。

  那一年,朱彦夫只有23岁,回到家乡的他看到的是光秃秃的山,布满乱石的牧羊道,就连坡里长的庄稼也是细瘦焦黄,乡亲们穷得年年吃不饱。

  1957年,在村支部成员举荐的情况下,朱彦夫当选了村支书。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彦夫拄着拐棍,拖着假肢,跑遍了张家泉的沟沟坎坎,挨家挨户了解老百姓的情况。

  可是张家泉的地太少了。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三条大沟又把土地分得七零八落,有的地块只有巴掌大,种几棵高粱就满了。尤其是赶牛沟,1000多米长,两边是大岭。朱彦夫就想着能不能把这条沟棚起来,上面垫土种地,下面还能淌水。

  “整起来,这就是咱的粮囤子啊。”老朱的话铿锵有力。

  1964年,最后一场秋霜下过之后,张家泉整治“赶牛沟”的队伍出发了。朱彦夫拄着拐棍走在前头,后面跟着村里的老老少少,推着小推车的,扛着抬筐和粪篓的,开石运料,挖土垫地。

  一个冬天下来,搬了2万多土石方,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祖祖辈辈荒着的“赶牛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这一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庄稼人第一次吃上了白面馒头和小米面煎饼。多年没娶进一个媳妇的小山村,一年就进来了10个。

  地有了,朱彦夫开始着手解决村里缺水的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的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困难。为了挑点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去晚了只能舀点泥汤,回来澄着喝。

  一锹一镐,一筐一篓,朱彦夫带着乡亲们一点点儿地挖,一直从秋天挖到了冬天。

  山里的冬天格外地冷。动不动就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可是为了加快进度,朱彦夫硬是下到了井底,用残臂夹着一把草杆儿,每上一筐泥,就放一根。攒到一定数量,再招呼大家换班。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干,张家泉村第一眼大口井终于竣工了。看着清凉的井水,庄户人家高兴啊,连村上的小学也放假了,人们把井口围得满满当当。

  朱家峪、涝窝、前井3口吃水井先后竣工;龙王庙、老泉头、池家峪3眼大口井也相继落成;再后来,朱彦夫还带着乡亲们把1000多米的高架水渠修到了山上,让干旱多年的山地变成了水浇田。直到今天,遇到干旱的年头,这里的水依然能派上用场。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第一个通了电……这些,都是朱彦夫凭着一双残腿走出来的。

  那年月,谁家日子过得都紧巴,朱彦夫家人口又多。可是在张家泉,若说家家户户都受过朱彦夫的帮衬,一点都不夸张。

  谁家吃不上饭了,朱彦夫就让妻子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伤残金;国家每月供给他一斤白糖、一斤红糖,村里生孩子的、头疼脑热的,他都送了去。为了给村里办图书室,他又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和半瓢鸡蛋……论大方,朱彦夫当数全村第一个;可是论抠门,他也算在头里。

  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村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

  朱彦夫的旧伤不断发炎,加上长期劳累,又患上了心脏病、肝病、胃病、脑血管病,经常需要住院。张家泉村离县城40多公里,离最近的医院也有10多公里。虽然可以向县里要车,可是每次看病,他都让几个女婿和儿子用自行车接送。

  有一次,小儿子朱向峰带着他去马坪医院看病。下坡的时候来了一辆大车,孩子没注意,就把朱彦夫甩在了拐弯的那个沟里。

  在朱向峰眼里,父亲的人生并不灰暗,反而是乐观的,也是有滋有味的,“小时候,也没觉着父亲是残疾人。他会刮胡子,会划火柴,会端馒头锅,会浇花看报,会夹着我的头把我提溜起来。”

  因为身体原因,早些年朱彦夫就已搬到了城里,可是心里却还是放不下着张家泉的老老小小。

  “我经常去看看老书记。他就会从日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给我,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什么的。都80多了,也不在村里住了,还是惦记着。”张家泉村现任村支书刘文合说。

责编:大众网·淄博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