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戏曲传奇:唱起来犹如春蚕儿吐丝的高唐丝调

··

  高唐丝调。(图片源自网络)

  大众网记者 侯晓 通讯员 韩银亮

  “高唐丝调“,是用高唐方言俚语演唱流行于我市高唐县城乡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因其声腔委婉优美、阴柔飘逸,唱来犹如春蚕儿吐丝,故得名“丝调“。2009年6月被列为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高唐方言俚语的说唱

  高唐县传统优秀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群众崇文尚艺。“高唐丝调“,是一种用高唐方言俚语说唱故事,教化民众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关于“高唐丝调“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一说源自【春调】的“临清时调“。清末“临清时调“玩友夏青云,袭用【春调】演唱《占花魁》获得成功,后与来临清演出的木板大鼓艺人赵玉玺共同丰富书目,成为以主要演唱【春调】曲牌的说唱品种;另说来自河北沧州富商赵某,由他传给同乡赵玉玺,编演《占花魁》、《玉堂春》等曲目。

  “丝调“ 的说唱用高唐方言,说一段唱一段,说与唱交替进行,唱腔曲调是四个乐句的反复,每句的前半句为说(数板),后半句为唱(行腔),这正体现了说唱音乐的“说说唱唱演故事“的特色。唱腔中夹杂大量的方言俚语,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高唐方言节奏较慢,发音咬字重且艮,音节之间有明显的隔顿,听起来似有笨拙之感。但音调的轻重对比突出,在增强情感表达、加强色彩对比、提高表达能力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高唐方言与普通话虽调值不同,但有规律可循。

  “丝调“ 的唱腔曲调是四个乐句反复的【春调】,节拍为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每句的前半句为说(数板),后半句为唱(行腔)。这正体现了说唱音乐的“说说唱唱演故事“的特色。第四句的最后一般用衬词“哎“拖腔结束,唱腔中夹杂大量的方言俚语,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演唱因口语化而极具朗诵性,与高唐方言的声、韵、调、情、美结合紧密,具有质朴流畅,通俗易懂的特点。如“小琴仲,在大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行腔“部分的唱词字数不定,特别是第四句往往还连续使用垛子句,且唱中有说、说中夹唱,极具感染力,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唱“酥“了。

  郭汝河唱“丝调“转战南北

  1922年,高唐县涸河乡郭营村艺人郭汝河(1903-1960年,艺名“齐鸣“)拜沧州艺人赵玉玺为师,学唱【春调】,学艺三年回乡从艺,与其妻、三弦手朱凤英经常在高唐、禹城、夏津一带农村演出。郭汝河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用【春调】承载高唐方言俚语,改调歌之。形成了独特的甜、脆、美的声腔艺术风格,成为具有高唐地方特色的“高唐丝调“。 1945年,郭汝河参加八路军第十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工作,表演“高唐丝调“。此后郭老随部队转战南北,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

  1957年9月,郭汝河演唱的《占花魁》,在山东省曲艺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1958年8月,该曲目又在全国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郭与其他得奖艺人一起,荣获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此时,可算“高唐丝调“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高峰。

  因当年的郭汝河肤色较黑,声音脆亮、韵味十足,极富感染力,所以人送外号“黑脆“、隔墙酥“(意思是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即被感染,心醉、腿酥、迈不动步)。当时群众中曾流传“听四平、看黑脆,天天干活不觉累“、“白天听黑脆,晚上难入睡“之说。由此,“高唐丝调“的魅力可见一斑。

  为了弘扬“高唐丝调“,郭汝河培养其两个女儿和徒弟朱玉亭(常年用三弦为郭伴奏)为继承者。1960年7月,郭汝河不幸因病仙逝。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中,优秀传统艺术均被视为 “封、资、修“被打倒,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

  “高唐丝调“迎来新的春天

  改革开放后,“高唐丝调“同其它许多优秀传统艺术一样迎来了新的春天。为落实关于挖掘整理抢救民间艺术的中央方针政策,高唐县文化馆成立了“挖掘整理'高唐丝调'领导小组“,并请来朱玉亭、郭洪娥传授技艺,带出新的传人,如高唐县张庄乡文化站长相东方便是其中一个。

  相东方由于从事文艺工作多年,嗓音甜润细腻,很适合演唱“高唐丝调“,她把郭汝河的“脆“和朱玉亭的“柔“融为一体,加之其音色甜润,唱来声情并茂,在新的起点上使“甜、脆、美“的传统音色,别开生面。“高唐丝调“在精心挖掘整理后,高唐县的文艺工作者还千方百计对其进行推陈出新。譬如:改原来的坐唱形式为站唱,增强了表演性;将原来的以说为主改进成了为以唱为主;伴奏也由原来单一的三弦,增加了二胡等乐器,甚至使用小乐队伴奏。

  在唱腔上,经过三代人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 “甜、柔、脆、美“的独特演唱音色,成为高唐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使“高唐丝调“重获新生,走上舞台。1980年,相东方和王全恒表演的《该打谁》,在聊城地区曲艺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80年至1992年,随着各种比赛和演出,“高唐丝调“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熟悉、热爱。2009年6月“高唐丝调“被列为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唐丝调“加以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 “高唐丝调“走进学校、社区和城乡。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