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即墨古城
··
在古城遇到两个动人的瞬间。
一位为坐轮椅的母亲买糖球的儿子(小伙子说照片最好不要公开发),一位是主动要求我为他们拍照的母子俩。
小伙子腼腆的请我给他和老娘拍张照,刚举起相机,他连忙说等一下,只见他低下头细致的给老娘整理头巾和头发,并叮嘱想摘口罩的老娘带好口罩,按下快门那一刻,我的眼圈不知咋的就红了。
光明秀洁、韵味十足的即墨古城是我眼里家乡最美的建筑地标,但古城里最美的,还是人。
历史的记忆与传承,记忆中的卖货郎 。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70~90年代初的乡村,交通不是很发达,骑着二八车或者挑着胆子的卖货郎则是货物往来的经营者和运输者。他们有的打着拨浪鼓,有的光用嗓子喊着!拨浪鼓是那个时代卖货郎的标志。我印象中的卖货郎,是骑着大二八车,车上有个用铁丝编织的筐,筐里装着针头线脑等生活用品还有孩童小玩具:木头枪,陀罗,铁环…几乎每天都有卖货郎穿梭于村与村之间,宁静的村庄在拨浪鼓的响声和卖货郎的喊声中热闹起来,听到声音的人们会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以卖货郎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圈子,你换这个我换那个,大伙互相探讨着自己选的物件。拨浪鼓的响声也是孩童们的乐趣,三一群两一伙的跑上去围观欣赏。
我常常在想,卖货郎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卖货郎无论风吹日晒雨淋,依然没有挡住卖货郎的步伐。没有遮蔽风雨的屋檐栖宿,那年代道路几乎都是土路,卖货郎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泥泞崎岖土路,沾满了多少乡间泥土,如果没有卖货郎那时候的乡村的生活将淡然无味,卖货郎给农村带来了欢乐与故事。卖货郎并没有没有指定的方向,哪有炊烟那就会有卖货郎的身影和拨浪鼓的响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不见当年的卖货郎,但是拨浪鼓的声响和卖货郎的身影这种时代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傍晚的古城是粉红色的,历经岁月的地方在夕阳下最好看。
咳~大家好,我是写下这段文字的迟珺珺,刚刚庆祝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度过的46岁生日。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