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字号农村题材影视蝶变:六千字深度解读,作家赵德发谈山和海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聚焦乡村振兴的现实题材大剧《经山历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生动反映了以女主人公吴小蒿为代表的山东基层党员干部,经山历海,克服困难,勇于担当,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该剧在山东立项,讲的是山东故事,在山东日照实景拍摄,创作团队走访了山东多个模范村镇,经常邀请山东基层干部参与对剧本的讨论和创作,全剧“山东元素”饱满,可谓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缩影”。
《经山历海》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小说从《人民文学》首发后得到文坛的肯定和好评。从跨世纪时描写百年农村史的“农村三部曲”到当下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山海》,赵德发的创作不断地呼应时代,被认为一直在不断追求艺术突破,也呈现了作家的责任、担当。
从小说《经山海》到电视剧《经山历海》都备受关注,山东故事、山东元素、山东变化等再次被聚焦,这象征着“鲁字号乡村题材”创作再焕新容颜。从传统农村题材小说到新“乡村文学”,文学鲁军的作品流变过程是怎样的?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鲁字号乡村题材”该如何呈现今天的时代和乡村?这些都值得思考。3月28日记者采访著名作家赵德发,他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鲁字号乡村题材”的新特点,及其创作流变等。
《经山海》刚发表就吸引来了制片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长篇小说《经山海》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背后的改编过程是怎样的?
赵德发:长篇小说《经山海》于2019年第三期《人民文学》头题刊发,同年5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随后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等。
小说首次发表后不久,也就是2019年4月初,我就接到《经山历海》总制片人之一芶鹏先生的电话,他说连夜看完我的小说《经山海》,要来日照见我。4月5日下午我们见面后,芶鹏先生问能不能带他在日照到处走走,我带他在海边转了一天,到了渔港、森林公园、东夷小镇等,转了很多景点。芶鹏先生对日照的山景海色很是欣赏。当天晚上,他问我能否把小说《经山历海》改编为电视剧。
通过交谈我发现,芶鹏的艺术情结很重,一心想打造一部当代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他在全国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文学作品,最后看中的是反映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的长篇小说《经山海》。我当然是愿意的,我说“感谢你的青睐”。随即约定了再过一个星期到北京签合同。
我向他们推荐了日照本土“80后”编剧雷娟。首先雷娟是一位成熟的编剧,创作出了《好运来临》等作品;其次,雷娟就在日照岚山区工作,熟悉日照,熟悉海边乡村,也熟悉基层情况,她的许多朋友都是乡镇基层干部,她还是渔民的女儿,熟悉渔家生活。我认为雷娟具备改编《经山海》的条件,也能很好地将《经山海》呈现出来。经过对剧本的精雕细琢,2020年9月26号《经山历海》电视剧在日照开机。这部戏拍了三个月杀青,3月23日接档《觉醒年代》开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从《经山海》到《经山历海》变化不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经山历海》已播出8集,从目前的呈现来看,剧作对小说《经山海》有哪些差别很大的改编?或是你认为改编比较精彩的地方有哪些?
赵德发: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规律,电视艺术也有自己的创作规律。小说创作重文化、重历史、重人物心理刻画、重叙事逻辑,作家力图把更多的思考灌入进去。电视剧有点承担不了这些内容,电视剧以画面为主,用画面、用空间逻辑来讲故事。作家不可能让电视剧改编重视原著,这是不可能,甚至是荒谬的。
我创作的《经山海》是横跨7年的故事,小说里面有许多山东历史和文化的内容,是电视剧无法呈现的,所以电视剧改编需要重新整合这个故事。《经山历海》是建党100周年优秀展播剧目,它也是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扎根生活的剧,小说到电视剧过程中,对人物、对人物关系的改编都是正常的,我都理解。
从小说到电视剧,有些内容改动不小。与原著相比《经山历海》中的人物定位、人物关系发生了不少改变。比如,小说中的反派人物慕平川改成了安澜村村书记,他为老百姓、为村民奔波操劳,成为正面人物。小说中楷坡镇镇长贺成收是一个有缺点、有毛病但是有魄力的镇长,因与黑恶势力慕平川有不少瓜葛,最终被查,跳入水中失联。在剧中,这些情节都没有了,贺成收被改成了方法简单但工作能力很强的镇长形象。小说中吴小蒿的丈夫曲浩亮是个地道的“渣男”,经常家暴吴小蒿,而剧中曲浩亮被改成了支持妻子在楷坡镇的工作、在妻子背后默默奉献的好男人形象。
该剧有很多改编是原来小说中没有的,我认为还是很精彩的。比如,吴小蒿的丈夫曲浩亮在剧中成了一个帅哥、“暖男”,我刚开始看剧觉得反差太大了。但是看着看着就理解这个改编了。编剧雷娟是年轻人,她写小夫妻之间的斗嘴、秀恩爱、相互体谅,都挺吸引观众的。剧中吴小蒿看到一个渔民为了追偷海参的盗贼失踪了,她受到了触动,回家跟曲浩亮说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能走在我前面”等,这对夫妻的情感戏,我作为观众很感动。
导演和编剧团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艺术追求,他们创作出了一个当代的《经山历海》的故事。我会把这部剧看完,看吴小蒿和她的同事们如何经山历海、众志成城,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焕发生命光彩。
书写新乡村对作家是一个考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作为“文学鲁军”“鲁字号乡村文学”创作的“长跑健将”,你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创作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在文坛有很大的影响力。能不能从当代“乡村文学”新特征、新视角、新突破这个层面,谈谈你在构思和写作《经山海》时的艺术追求和表达?
赵德发:创作《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组成的“农村三部曲”,当时追求的是写出百年来农村的变迁与农民的甘苦,甚至有为百年农村立此存照的野心。这也是受到了当时写作环境的影响,《白鹿原》《古船》都是这种风格和写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跨过了新世纪,农村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农村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家族制几乎分崩离析,家族权威消失了,作家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乡村,第一二三产业密集交叉,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有了各种媒体渠道,城乡居民的思想境界差别也越来越小。大家看到的是同一种事物、同一番社会景象,生活方式越来越相近。
所以,乡村小说创作已经不可能用原来的手法来写作,农村百年史这类主题的作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写当下,要写出乡村种种变化,写出乡村振兴的进程,同时要写出人性在新时代的呈现方式。
在今天,乡村有了新的时代面貌,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比如农村人的语言变了,他们使用网络语言,还进行短视频创作,与城里人的思维模式似乎毫无二致。乡村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人性也在往好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农村小偷小摸现象大大减少,人们讲文明、讲卫生、讲和谐,风气越来越好。当然,我们看到时代的变化、人的变化,并不能说乡村就莺歌燕舞了,文学创作还要呈现存在人性中的丑恶,写出人类文明推进的艰难性。当然,同时也要尽量在作品中塑造时代新人,以他们的行为、言行来引领大家,呈现新时代乡村人的样貌和精神,让我们的乡村继续走向美好。
新的“乡村文学”的创作方式也会有不同。《经山海》写作前,我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去深入了解扶贫干部、基层党员干部的事迹。但文学创作仅有采访是不行的,采访来的只是素材,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对乡村有深厚的感情做基础。有了深厚的情感,才能融入感情去书写,不然很难写出生动、有活力的人物。只有创作者用情、用心也才让作品能够打动读者。
写《经山海》、创作吴小蒿这样一个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仍然需要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这对作家也是一个考验。因为当下是最难写的。写当下就是写读者身边的事情、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往往看不清一些正在发生事情的本质意义,而读者都处在当下,会觉得不新鲜。写当下,不能限于表面,不能止于表层,作品还是要有一定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经山海》里有很多山东历史和文化内容。
传统乡村、新乡村一脉相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经山海》是一部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社会主题的乡村文学作品,而从长篇小说《经山海》到电视剧《经山历海》,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电视剧作品,“鲁字号乡村题材”都有了新样貌。“乡村题材”创作紧跟时代发展而求新时,是如何呈现齐鲁文化、山东元素,并让它们焕发艺术魅力的?
赵德发:《经山海》写的是日照的故事。日照这个地方有其自身的风貌特点,山海相依,山景海色,这里的人们经山历海,有独特的眼光和感受。我们山东是海洋大省,有很长的海岸线,好多地方都是山海相依,《经山海》中的楷坡镇就是山东渔村与海边乡镇的缩影,也是山东的一个缩影。
《经山海》这部小说除了呈现山景海色,还写到“子贡手植楷”融入儒家文化,写到了龙山文化,写到了吴小蒿的母校山东最高学府山东大学,写了教授们的治学态度,还写到了这些教授们来日照做田野挖掘工作等,展示都是山东正在发生的事情。
《经山海》的主题是反映乡村振兴,写到了基层乡村干部们的所干的实事。吴小蒿先是发现石屋村花鼓《斤求两》具有申遗价值,后提出搞“鳃人之旅”项目,建设渔业博物馆,复活祭海节,力推楷坡记忆工程;她建设丹墟遗址园,引进智能渔业装备,人工养殖三文鱼,发展渔村产业等,都是农村新的生活风貌。小说写到了“深蓝1号”全潜式大型网箱等山东海洋渔业最新工程装备,是很贴近现实的。
据我了解,在电视剧的改编也是在山东扎根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民生进行创作。2019年6月份开始,《经山历海》总制片人之一芶鹏先生、导演杨亚洲先生就带着编剧团队开始采风创作。这期间,这部剧得到山东省委宣传部、日照市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这部剧不只是写海边的故事,而是以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成功实践为原型进行创作,创作团队也走访了山东多个模范村镇,多次邀请山东基层干部参与对剧本的讨论和创作。
剧中,吴小蒿为村里招商引资、保护古村落文化费尽心血地奔波着,她力排众议,说服村民拆除了严重威胁安全的小冷库,兴建了村民急需的冷链物流园。在她长大的平湖村,为了落实防治明火祭祀,迁坟统一管理,她在一场火灾中险些丧命……都是围绕项目招引落地、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目标任务来的。
剧中山村的取景地是五莲县街头镇房家沟村,房家沟有一颗老楷树,景色很独特。剧中渔村安澜村的取景地是岚山区官草汪村。剧中楷坡镇人民政府的实景拍摄地是日照市两城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这里以前就是街道党委、政府办公场所,办公楼、食堂、职工宿舍、家属院等一应俱全。剧中出现了传统的岚山号子,号子响起来,镇书记手一挥,号子一下子转为高亢,又鼓励了基层乡村干部们的干劲儿,这说明传统乡村与新时代乡村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这部剧全程在山东实景拍摄,呈现了非常多的山东样貌。
写新乡村、新时代,文学鲁军大有用武之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学鲁军”的“鲁字号农村题材”创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你能否结合乡土文学、乡村文学创作的流变,谈一谈“文学鲁军”该如何书写今天的时代和乡村?
赵德发:你说的“鲁字号农村题材”,是个新的提法。大家说鲁剧的时候常说“鲁字号”,但我还没听过有人在讲山东作家作品时用“鲁字号”。不过,“文学鲁军”这个称呼,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指山东作家们在全国文坛中的地位。回头看看,“文学鲁军”的领军人物,像张炜、王润滋等人,最初都是以农村题材作品名世的。四十年过来,山东作家创作的重要作品,还是以乡村题材居多,冠以“鲁字号”也未尝不可。
五四文学以降,上百年来,农村题材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从鲁迅开始,几代作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文学创作也有了改变。我认为作家要看到如下的变化:
第一,农村题材改称乡村题材,“乡土文学”改称“乡村文学”。因为多数乡村不只有第一产业,还有第二、第三产业;乡村中的人们不只是农民,还有许多人从事其它行业。
第二,随着大量农民进城,随着许多农村融入城市改为社区,乡村中的人际关系也大大改变。以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分崩离析,家族老人权威不再,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宗法社会已经消逝。过去一些描写农村的经典小说大多是“家族小说”,以家族为切入点,解剖乡村,试图展示“民族秘史”。现在这样的作品就少多了,因为再这样写只是对前辈的模仿而已。
第三,乡村中的人们,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作家的笔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譬如说,过去农村中的串门、站街、在小卖部聚集、赶集等,是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现在,发微信成了主要手段。微信群热热闹闹,大街上冷冷清清。
第四,乡村的中心事件有了新的改变,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建国之后,农村题材作品写农业合作化,写集体生产,写大包干,写改革开放,写脱贫致富,今天则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行动。我刚刚得知,最近国家又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让城市反哺农村,我听了之后十分高兴。这意味着农民在以前的牺牲与付出将得到回报,生活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乡村会有更大变化。这些变化与影响,也应该成为今天乡村文学的表现内容。
文学是人学,要千方百计写好人物。在今天,人性呈现方式有无变化,怎样变化?作家们应该认真研究,潜心琢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在今天是因何而生?有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作家从这里下手,依然会出精品力作。时代新人,在今天应是怎样的形象?应该怎么塑造?作家大有用武之地。
“鲁剧”品牌在《经山历海》得到延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电视剧《经山历海》与“鲁剧”传统又是怎样一脉形成的?
赵德发:影视作品的基本功能与文学相似,影视创作所经历的、所面对的,与文学创作基本相同。只是,影视作品用镜头说话,用画面表达情感与思想;而且,它们的受众不同,会面对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以,讲故事更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我们回顾一下鲁剧代表剧目,就会看到编创者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闯关东》,取材于山东人的前辈们求生存的一段历史,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大起大落,让观众回肠荡气,热血沸腾。《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却将一个中篇拉长成一部60集的大戏,那首主题歌《九儿》配上画面,让人久久难忘。《北平无战事》,代表了中国谍战戏的最高水平,其精致程度让人赞叹。
如果说,《经山历海》也算一部,那么它的长处就是真切地反映了当下的乡村,塑造了一个乡村干部群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讲的是中国乡村求发展的故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剧”已经成为山东文艺的著名名牌,希望主管部门与编创人员今后续写辉煌,为广大观众奉献上更多的精品力作,为“文化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赵德发,山东省莒南县人。曾当过教师、机关干部,1988-1990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自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万字,大量作品被转载并获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宗教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以及《人类世》 《经山海》 。先后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第八届百花奖,首届齐鲁文学奖,第一 、第四届泰山文艺奖 ,第四、五、七、十一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2019年长篇小说《经山海》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并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和第四届中国长篇小说金榜。|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