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蜗牛”妈妈杨萍让我重新认识慈善

··

  青岛大众网内容部记者王悦音

  王悦音(左一)。
  王悦音在采访杨萍。

  10月底,我采访了被称作“青岛最牛裁缝”的同杨萍,为39个残疾青年提供工作学习条件的她既有着企业家的雷厉风行,又对残疾青年耐心温和,随着采访的进行,给我留下了越发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开始思考慈善是否只意味着无私奉献?

  杨萍的性格很自强,午饭时间聊起当年她只身在北京游玩的经历,看得出杨萍的不服输和敢作敢当,也许是这种性格淡化了杨萍的残疾人身份,我从第一次与她见面就没有感觉到任何如履薄冰的谨慎,相反,企业家的形象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精干、自信,相对应的,她所拥有的服装打版技术足以支撑她的自信。

  在我采访的一上午时间里,不断有来自客户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同行的电话响起,工作上的事情也不断找上门,使得我们的对话多次被打断,而杨萍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最终,她带我来到了与同沐阳光一墙之隔的门店,拉下卷帘门,才终于有了一段相对完整的采访时间。

  然而在这样的节奏里,杨萍面对智力残疾的特殊青年们丝毫没有急躁。杨萍说自己面对同事经常是“挑刺”的态度,只说不好,而记者眼中看到的,是她面对她的“孩子们”无限的耐心和夸奖,以及心细如发的关注。

  采访中,杨萍拿起一个女孩制作的珠绣,马上说:“这个做的不好,你是不是最近情绪不好?”说实话,在记者看来这件珠绣很漂亮,丝毫没有看出有杂乱,以为杨萍只是随口说说,但接下来女孩开始支支吾吾地告诉杨萍,自己的父亲生病了。这让我很震惊,这种了解,毫无疑问是发自真心与长期的关注。

  身负双重身份,杨萍对慈善的设想转变了我的看法,她的目标是将慈善做成盈利的事业,这不仅仅是为了运营者,更是为了让残疾人自己“造血”,真正意义地走上社会。从她身上,我体会到了对于残疾人真正的“平视”。

  作为经常接触到特殊群体的记者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

责编:大众网·青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