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聚焦关键领域聚力高质量发展

··

  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聚焦关键领域聚力高质量发展

  走在前列谋新篇,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1月28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委员们就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聚焦点、着力点建言献策。

  新旧动能转换

  突破关键制约 坚决打赢新旧动能转换硬仗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想转得快、转得好,必须突破关键制约,创新体制机制,靠改革增助力、挖潜力。”中土矿业集团董事长刘敬锟委员代表经济界发言时表示,山东必须要在观念转变、人才支撑、资本支持、创新驱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转动能必须转观念。刘敬锟认为,结合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当前急需在全社会掀起一场思想大解放热潮,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企业家,真正认识到“不转等死、转不好找死”的残酷现实,革除“等靠要”思想,破除传统发展观念束缚,增强加快动能转换的紧迫感危机感。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刘敬锟提出,要补足高端稀缺人才短板,必须改变“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的固有观念,以明显优于其他省份的政策环境,把筑巢引凤的文章做得更好;纠正人才流向偏差,改变一流人才想去“分蛋糕”、不想去“做蛋糕”“做大蛋糕”的想法;解决人才培养结构失衡,深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能转换做实人才支撑。

  “做足资本支持,既要把投向调准又要把规模调大。”刘敬锟说,“投向调准”要加强民间投资引导调控,引导民资向“四新”聚集;增强国有资本引领作用,推动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加快改组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股权投资公司,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规模调大”,就是要扩大省域融资规模,创新投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旧动能转换项目。

  刘敬锟表示,必须做强创新驱动,推动动能转换内在引擎提档增速。“一是着眼科技成果供给不足问题,加快搭建省级高新技术招引转化平台;二是着眼研发投入产出效益低问题,优化研发制度和环境;三是着眼单体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问题,深化产业联盟创新。”

  海洋强省建设

  推动我省海水养殖产业再次领跑

  “我省是海水养殖和海洋科技大省,但近几年却陷入发展瓶颈期,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传统养殖空间萎缩、龙头企业偏少、养殖模式落后等问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徐恩虎委员代表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发言时表示,顺应海洋养殖产业发展大势,依托海洋科技优势,加快新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广、新技术融合步伐,成为我省海水养殖产业实现再次领跑的必然选择。

  徐恩虎说,我省海洋科研基础雄厚,拥有全国1/3以上的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0%以上的涉海科技人员、70%左右的涉海两院院士,国内海水鱼、虾蟹、贝和藻四大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有3位在山东。应高度重视这些宝贵财富,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优化筑巢引凤机制;对亟待解决的产业问题和技术难关实施重点协同攻关,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合作,深化国际交流,提升研发能力和水平。

  “当前,绿色、健康、新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应用日新月异,循环水养殖系统经十多年的改良推广更加成熟。”徐恩虎建议,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养殖企业,广泛应用新型养殖模式,加快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同时,扶持省内潜力企业扩大规模,吸引优质大企业来鲁投资发展,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园区。

  海水养殖即将进入精准生产时代。徐恩虎认为,我省应抢抓机遇,积极探索互联网+海水养殖,率先建立海水养殖大数据平台,为实现精准、高效、绿色、安全生产提供信息支撑。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好“红娘”,搭建好研企对接平台,适时举办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博览会、成果交易洽谈会,推动创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打造轨道交通“全产业链”

  山东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大省,特别是整车制造方面能力强、占比高,中国动车“青岛造”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名片。2017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

  “目前,我省轨道交通产业主要集中在整车制造环节,技术咨询、工程建设、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不足,后续服务环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制造和销售只占整个产业链产值的15%,亟须发展后续服务,扩大产值收入。”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杨文生委员建议,应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引进和发展一批零部件制造、实验验证、铁路建设、工程及养护机械等高附加值企业,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链;集聚全省乃至全国资源,尽快研究组建轨道交通咨询设计研究院,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综合服务提供商。

  杨文生认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还应发挥龙头作用,打造轨交智造“双引擎”,打造协同发展“辐射圈”。“我省现有青岛、济南两个轨交装备整车基地和烟台车体材料基地,但目前尚未明确两个整车基地的差别化定位,随着发展易产生同省竞争、同业竞争、同质竞争隐患,应尽快明确定位、错位发展。”杨文生表示,同时应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进而为配套企业及上下游产业提供科技研发、大型仪器设备等技术服务,为产业链整体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增强产业协同效应;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行业资源信息共享,构建立足中国、服务世界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全国“双一流”建设

  对照“十大强省产业”

  启动“双一流”后备学科建设

  “目前,我省缺乏‘高峰’学科,学科竞争优势不强,突出表现在与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信息产业等‘十大强省产业’相关的学科大多没有入选。这与我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匹配,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布局不相适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侯桂华委员在代表民盟山东省委员会发言时表示,应迅速启动“双一流”后备学科建设计划,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争在下一轮建设名单遴选中抢占先机。

  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技术团队。侯桂华认为,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既注重“造血”,重视青年优秀教师成长,优化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和学科梯队发展环境;又注重“输血”,引进适应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来鲁发展,为“双一流”学科建设储备高端人才。

  “向改革要动力、激活力、去阻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他建议,应该高强度支持研发平台建设,提升学科应用水平。对照“十大强省产业”,把相关学科作为“双一流”后备学科建设重点,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高强度支持行业成套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及配件等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建设,为提升我省“双一流”学科研发应用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

  夯实“五个基础” 推进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潍坊市政协副主席李传恒委员表示,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应紧紧围绕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夯实“五个基础”,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夯实组织基础,让农村有人办事。“目前农村带头致富能人不多,村干部考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李传恒说,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村级党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

  夯实发展基础,让产业带人致富。“‘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相辅相成,唯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带动群众发家致富。”李传恒建议,应因地、因村综合施策,制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集体经济基础,让集体有钱办事。“我省村集体收入主要以集体资产的出租出让为主,缺乏产业支撑,没有长期稳定收入。”李传恒提出,应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夯实生态基础,让乡村美丽宜居。李传恒认为,应结合我省农村改厕等“七改”工程实施,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同时,探索农民筹资酬劳、PPP市场化运作等模式,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结合,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

  夯实群众基础,让村民成为主角。李传恒建议,应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监管机制,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培育群众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 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

  我省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但民间投资增长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障碍,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投资行业有待进一步放开,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省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占甲委员在大会发言时,从4个方面提出建议。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增强民间投资信心。“有企业反映,某市有4家比较大的孵化器,3家公办、1家民办,在入住企业优惠政策上,政府每年补贴3家公办孵化器几千万元,而民办的连基本的扶持优惠政策都没有兑现。”孙占甲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住我省“非公十条”贯彻落实年的重要契机,制定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加大督查力度,切实消除对民间投资的歧视,为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创造宽松环境。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扩大民间投资机会。孙占甲说,目前,投资信息的开放度不够。比如对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各级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开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项目、优惠措施、资金安排等投资信息,以便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民间投资效率。近年来,虽然简政放权力度加大,但仍然存在环节多、效率低和中介服务收费高、时间长等现象。行政审批中前置审批仍存在打架问题,让企业难以操作。“比如,个别安评、环评政策标准缺少连续性,有的企业在审批时合格,验收时又按照新标准不能通过验收,增加了投资成本。”孙占甲建议,建立健全民间投资审批协调机制,进一步减少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审批部门、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实现民间投资审批增速提效,真正实现投资项目又好又快落地发展。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民间投资保障。孙占甲说,企业普遍反映创业环境日益改善,但在项目选择、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不够;维护民间投资权益的体系不健全,侵权行为还时有发生;中介服务不足,缺少有效对接平台。“应健全完善全省上下统一规范的民营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优质服务。”

  自然保护区建设

  探索管护新模式 建好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空间的重要单元,是建设生态山东的应有之义。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共有国家级7处、省级38处、市县级33处。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但还存在规划不科学、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致公党山东省委秘书长孙晓筠委员代表致公党山东省委员会发言时表示,应该努力提高管护水平,进一步规范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划定、调整原则和程序,完善评审机制,对确需调整的,依法依规尽快调整;对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交叉重叠区域,实施从严管理。同时,细化自然保护区管理职责,开展功能区勘界,公告坐标点位,规范设置界桩、界碑标识,进一步健全日常巡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制度,提高管护能力和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孙晓筠建议,应加大省级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调动各地加强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建立社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规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保障原住居民基本生存权,适当发展与保护方向一致的生态旅游项目,使广大原住居民自觉参与保护美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共享良好生态带来的金山银山。

  “还应建立综合督导机制,对照问题台账,实行跟进督办、整改销号、跟踪问效。”孙晓筠说,对保护区内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村庄、农田等遗留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分清轻重缓急,在确保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签订共管协议,制定退出方案,恢复保护区生态功能。

责编:马洪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