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莘县红庙村:一段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

  莘县大张家镇党性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张丰介绍红庙村的抗战史。

  一门四杰“忠义勇”牌匾。

  众多革命先辈都曾在红庙村留下足迹。

  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旧址。

  大众网记者 侯晓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展开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说的正是聊城莘县。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明县。

  说到红色莘县,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大张家镇红庙村。这里曾是中共领导的最大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便坐落于此。刘少奇、黄敬、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走进红庙村,重走革命路。跟随着大张家镇党性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张丰的脚步,大众网记者依次寻访了红庙村三处纪念展厅和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聆听了那段军民同舟共赴国难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

  鲁西、冀鲁豫边两根据地合并,坚持敌后抗战

  20世纪40年代初,侵华日军连续五次发起“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销毁抗日平原的生存基础,冀鲁边区指战员英勇抗战。百团大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鲁西,极大的鼓舞了鲁西军民的抗战热情。

  1941年初,鲁西军区司令员兼一一五师教三旅旅长杨勇,指挥部队在郓城西北潘溪渡围点打援,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击毙日军16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潘溪渡伏击战,沉重打击了盘据在郓城一带气焰万丈的日伪军,使敌人如断臂折股,元气大伤。

  潘溪渡战役后,日伪军兵分六路,对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1941年1月12日,为掩护我党军政机关的安全转移,军区特三营九、十两个连在莘县苏村狙击敌人。我军12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掩护了我党军政机关的安全转移。

  接着,日伪军调集万余人、出动汽车坦克百余辆对鲁西根据地及沙区进行毁灭性大扫荡。面对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党中央为了统一对敌斗争力量,战胜困难,于1941年7月1日在红庙村,将鲁西、冀鲁豫边两根据地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

  张丰介绍,在莘县红庙村的抗日史中,两根据地的合并可以是一个大事记,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新的边区合并后,不仅加强了对敌斗争力量,更是缓解了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

  不过,随着日军再次大扫荡,冀鲁豫边区再次陷入困难局面,大部分根据地沦为敌占区和游击区,完整的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冲得四分五裂。

  克服严重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

  在冀鲁豫边区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出现了“破饭罐”一词。原来,“破饭罐”是濮县、范县、观城三县的简称,“濮范观”的谐音。在敌人看来,我们好像只剩下一个“破饭罐”。但是,这个“破饭罐”是铁打的、钢铸的,砸不毁,也打不烂。

  1942年,时任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从江苏阜宁单家港出发赴延安筹备党的七大,于8月中旬途经冀鲁豫边区党委所在地——红庙村,他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对边区工作做出“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重要指示。

  根据刘少奇同志的建议,1942年10月,北方局调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黄敬同志到任后,在红庙村主持召开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并在会上作了《边区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指明了边区的发展方向。高干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边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会后,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实行“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加强民兵和小部队建设,积极利用“青纱帐”的有利时机发起一系列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蚕食”进攻,扭转了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

  期间,日军对冀中实行“五一大扫荡”,马本斋同志率领回民支队,从冀中转战来到冀鲁豫中心区濮范观一带,并在冀鲁豫平原上进行了大小无数次战斗。1943年间,冀鲁豫边区先后开展了朝南战役、卫南战役、秋季反扫荡、八公桥等战役战斗,这些成功的战例,标志着冀鲁豫敌后抗战由战略相持向战略反攻的过渡。

  在八公桥战斗中,为了打击伪军孙良诚部队,我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杨勇采用马本斋同志提出的“牛刀子钻心”战术,直接打到敌人的中心八公桥,经过12个小时的激战,伏敌3000余人。此次战斗,成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逐步走向大发展的转折点。

  这里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在第一展厅,大众网记者注意到一块“忠义勇”牌匾。张丰说,这就是一门四杰“忠义勇”的故事。 这块“忠义勇”牌匾是原南峰县抗日民主政府颁赠给原南峰县郭炉村妇救会主任王金焕同志的。

  王金焕虽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但是她深明大义,大力支持丈夫郭绍綍和两个儿子郭兴春、郭兴田投身抗战,还积极组织本村妇女做军鞋、藏军粮,动员青年参军抗战,堪称是鲁西一带革命妇女的典范。

  边区抗战进入1941年后,边区外部遭受日、伪、顽、会、匪五鬼闹中原的严峻形势,内部也不断遭受着水灾、旱灾、蝗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轮番侵袭。在敌祸天灾交加之下,边区群众陷入流离失所的悲惨厄运。

  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当时的观城县,有一个仅600多人口的刘王店村,为支援抗战,刘王店村民,一次就上交军鞋800多双,最多一次安置伤病员37名。这么多的机关、部队驻扎在这里,吃饭是大问题,刘王店村的义举令人动容。

  在当时的红庙村及周边,类似的感人故事有很多。朝城县代理书记张赤霞的大女儿出生后,由于革命需要,无法照顾孩子,便将孩子托付给刘王店村哺乳期妇女张三恩抚养,自己毅然投身于抗日。

  不下20位革命先辈曾在此生活和工作

  翻看历史,不难看出,莘县红庙村在抗战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留下不下二十位革命先辈的足迹。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时任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和时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的黄敬。除此之外,朱德、徐向前、罗荣桓、陈毅、刘伯承等革命先辈都曾战斗于此。

  据刘少奇年谱记载,1942年8月中旬一天下午,刘少奇第一次踏进冀鲁豫边区党委所在地观城县红庙村(现属莘县大张家镇),他刚一落座便向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区党委书记张霖之、行署主任晁哲甫、副主任段君毅等询问根据地的情况。

  刘少奇在红庙住了一个月,除了对边区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调研和指导,还深入到干部战士及党外人士间,与边区人民产生了深厚感情。刘少奇的红庙之行,对冀鲁豫边区转变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扭转了边区工作的被动局面,促进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紧随着刘少奇的脚步,红庙村又迎来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黄敬。1942年9月,为加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调黄敬同志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0月,黄敬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首府”红庙村。

  黄敬为冀鲁豫根据地克服严重困难、从被动走向主动、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在冀鲁豫边区搞了这样一场,引起社会剧烈变动的民主民生运动,他不仅着手于实现民主,改善民生,当时在全国也起到了典范带头的效应,当时的黄敬虽是年富力强,但也身心疲惫、积劳成疾,不得不于1945年初赴延安医病调养。

  另外,从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开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这21年来,中共只召开了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就是中共七大。在七大上选出的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委员中,曾在冀鲁豫边区战斗生活过的就有11名中央委员和9名候补委员。

  这11名中央委员分别是朱德、刘少奇、林彪、徐向前、罗荣桓、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滕代远、薄一波,9位候补委员是:黄克诚、黎玉、陈少敏、粟裕、宋任穷、张继春、陈赓、王从吾、肖劲光。这20位委员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冀鲁豫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