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如何实现振兴系列述评④求索乡村善治现代化之路

··

  乡村振兴、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从根基上来说,乡村善治必须打好集体经济基石;从向心力来看,乡村善治必须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团结“能人”,让人才回流乡村;从方式手段入手,乡村善治必须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借力传统,发力现实,“三治联同”,最终落脚于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凝神聚力,

  夯实基层党组织职责担当

  村集体经济没实力,管理就没底气,政治上就少根基,带领村民致富也就没了影响力和话语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

  在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办事处黑龙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郭九香以高票当选,继续留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们说:过上好日子多亏了郭九香,为啥不选他?

  黑龙村的好日子,让周围村很是羡慕:宽敞的村民活动文化广场和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楼房,小汽车是家家户户的“标配”。郭九香原来做土建生意,2001年他回村任职时,面临的是一个村集体负债、问题丛生的复杂局面,前任村支书主动辞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郭九香把那些既是好人又是能人的党员吸收进村“两委”,组建起工程建筑队,参与西城建设开发,逐渐发展成了一支综合建筑施工队。2008年又成立了同诚置业有限公司,村委会占公司30%股份,剩余70%股份由村民按照3000元/股的价格自愿入股,年终村集体和村民按股分红。

  “乡村善治,关键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省委党校副校长孙黎海表示,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发挥战斗力的保证,也是创造力的基础。锻造凝聚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职责担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凝聚力、聚合向心力,让能人回流,这是很多基层干部心中的痛点,也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难点。

  “村里能人都在外面当小老板,或者去外地工作,一般逢年过节或者家族里有大事才回来。”对于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惠民县皂户李镇康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康希良心里非常着急。几经思索,他想了个办法,去年7月成立了一个在村“两委”领导之下的社会组织——康家堡村经济发展委员会,把村里党员和群众中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28位成员老中青结合,党员占40%,大家聚集起来,一起谋划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流转等村里的长远大计。

  27岁的康磊是成员之一,他经营着苗木产业和超市,见多识广。康磊去雄安新区参加过一个苗木绿化的论证会,了解到目前苗木产业发展动向后,他提出放弃传统种树模式,进行标准化种植,树上挂上二维码,从种到收,一扫掌握全过程。康磊的建议经村“两委”论证迅速被采纳,今年村里准备流转400亩地,搞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为打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通道,2016年以来,我省乡镇公务员考录不断加大在本地成长的干部选拔力度,实施放宽资格条件、单独划定笔试分数线、单独分组面试等更加积极的倾斜政策,定向招录本土优秀人才432人,为乡镇机关补充了一批优秀基层干部。

  传承创新,

  滋养乡村善治内生支撑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是文化的振兴、农民素质的提升。乡村善治要充分挖掘传统,传承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文明建设,培育乡村新风尚,提振农村精气神。

  “移风易俗新风尚,厚养薄葬要提倡,孝老敬老是美德,高尚!老人去世要从简,随礼只需五元钱,不吹不打不请客,最好!”这个三句半表演,说得正是日照市岚山区童海路社区延续了26年的白事规矩:“5元份子钱”。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勇说,白事随礼5元钱的规矩,是当地1991年定下的。依照村规,不准使用套棺,祭拜的村民不带烧纸,不吃酒席,大家都很支持。

  “婚丧嫁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前些年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之风盛行导致一些家庭债台高筑。但由于很多人担心自己办的时候没人帮忙,又不得不随俗。”刘勇说。

  省文明办综合调研处工作人员也表示,前几年他们在督查暗访中发现,很多群众都认为红白事不该大手大脚,但迫于传统习俗和人情世故,靠个人之力往往难以打破局面。

  群众有移风易俗的需求和自觉,缺少的是有力的倡导和规范。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应该划出一条界线。2016年,我省成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省份之一,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在全省深入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突出强化村级红白理事会作用,按照统一章程帮助群众操办红白事。

  莱芜市莱城区口镇下水河村是我省移风易俗改革的先行者。村里投资20多万元建了白事告别大厅,丧事简办写进了《村规民约》。“以前办白事,披麻戴孝、送浆水、扎灵棚、拜祭、待客至少要3天时间。自从制定了统一标准,在告别大厅办仪式,半天就结束了。谁家有白事都这样,谁也不笑话谁。”村民张更礼说。

  顺民意、勇破冰,化旧俗、树新风。目前我省7万多个村庄,多数已建立起了红白理事会,红白公事操办流程写进村规民约,党员干部自觉带头执行。今天的新风正在变成明天的习俗,乡村善治的内生支撑力得以滋养。

  “农村的事往往十分琐碎,但如果处理不善,小矛盾可能演变成大冲突。用咱老百姓的法儿,解决老百姓的事儿,也许几句话就能搞定。”邹城市唐村镇党委书记唐胜的观点,反映了乡村治理中的一种渴求:充分挖掘传统,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什么叫乡贤?唐胜认为:“乡贤需要对人熟、地熟、村情熟,还要有热心、有威望去定纷止争,参与村庄治理。” 唐村镇西颜村的煤矿退休工人齐如松就是这样一位新乡贤。西颜村过去家家有旱厕,常常搞得街上污水横流,与“美丽乡村”相去甚远。村里拆除旱厕改建水厕,部分村民和村干部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抵制改厕工程,严重影响了西颜村改厕工程的进度。齐如松主动站出来配合村干部做工作,第一个报名将自家旱厕纳入改造计划。在他的带动和宣传下,西颜村230户改厕任务迅速落实。

  作为西颜村的本地人,地缘上的亲近,使新乡贤齐如松更具有榜样作用,更容易带动人们效仿。在唐胜看来,新乡贤守护乡土、醇厚人心、敦化民风、涵育乡风的作用,正在于此。

  “三治”联同,

  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投入越来越多,农村资源越来越“值钱”,如果村里没有公开机制,村民没有积极参与意识,“村官”腐败的风险会加大。

  “以往涉及物资采购、道路维修等资金较大、群众关注的工作,村干部怕违反程序出事,总要问这问那,多费不少功夫,现在有了‘小微权力清单’,照着流程办就行,确实省心省力。”淄博市周村区南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树滨说,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管好村干部的“小微权力”,就能提升群众的“大满意度”。

  区委书记沙向东告诉记者,周村区2017年4月在淄博率先启动了村干部“小微权力”进清单模式,清单共收录9大类30项服务事项,对党务管理、人员任用、重大决策、“三资”管理、民生服务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寻租和产生矛盾隐患的事项和环节,逐项明确主要内容和标准要求,切实把村干部权力放进制度“笼子”里。

  在德州平原,村务公开不是简单机械地张榜式公开村务财务,而是升级为“村事阳光报告制度”。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介绍,农村信访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对农村“三务公开”的监督管理不利,很多制度都没有杜绝“看不懂的公开”“假公开”和“有选择地公开”等问题。2017年初,平原县在征求农经部门、乡镇党委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意见基础上,研究推出“村事阳光报告制度”,将村事全盘交给群众监督参与。2017年全县已连续开展了三次报告会,累计公开村级事务8800余项,群众当场提出质询问题5709条,村干部当场答复4776条,事后答复767条,通过县乡协调解决166条;全县农村信访共209件,同比下降36.6%;反映农村干部问题79件,同比下降31.6%。

  在济阳县仁凤镇张辛村村委会墙上,挂着一块济阳县村(社区)法律顾问公示牌,上面有该村法律顾问北京隆安(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富民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2017年省里把村(社区)法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我一般每个月到村委会走访一次,对接公共法律服务;平常村民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李富民说。据了解,2018年我省将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才能拥有最坚实的保障。

责编:曲欣萍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