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体育记者练成百万“大V”:从恃才耍笔头到仗脸上镜头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人物简介】晏秋秋,1977年生,现就职于新民晚报,曾报道三届夏季奥运会、三届世界杯、两届欧锦赛等。2019年起运营微信公众号“晏秋秋”,同名微博号、视频号、抖音号,粉丝全网破百万。

晏秋秋,新民晚报人,70后,一位主流媒体“大V”,一个喜欢不断尝试的跨界破圈者。

从知名的体育记者、民生记者到报社采编、职能部门负责人,2022年,他开出视频号“晏秋秋”,又从舞文弄墨的文字记者,转身为在镜头前评论时事热点的主播。

半年内,全网拥粉百万。“晏秋秋”账号在2022年6月入选上报集团首批融媒工作室。他在很多重大热点上敢说善评,他在集团赋能下接通更多平台,他靠半年之内140条短视频,获得全网过百万的粉丝。

晏秋秋,是“体制内+正能量”,还是“海派的+亲和的”。在他的短视频中,在对他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画像。

点击上方,戳看视频《晏秋秋:点赞量不超过一千,会痛苦》

套头衫、板寸头、三观正

用百姓听得懂的话当好沟通桥梁

一件套头衫、有点长的板寸,正襟危坐,脱稿点评,金句不断。一年来,晏秋秋短视频就以这种简洁、明快、有料的风格赢得了网友们的喜欢。

2022年3月3日,上海疫情吃紧时刻,一则《上海连续开了三场疫情的发布会》3分30秒的短视频,一传十、十传百,成为“晏秋秋”视频号上第一条播放过百万的视频,转发10万+、点赞2.4万次。此后,一个月内,“晏秋秋”视频号不断出现阅读量达百万、千万的爆款,点赞、评论频频破万,一些网友每天坐等晏秋秋更新短视频。

“晏秋秋”视频号5月23日发布的《养老金上调的四个细节》获得了转发10万+、点赞8.1万、红心10万+。

疫情期间,晏秋秋的短视频渐渐成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一座桥梁。他曾先后与市发改委、市教委、浦东新区、虹口区、徐汇区、黄浦区、静安区等条块展开合作,以他独特的视角、中肯的阐释,对一些热点及时跟进,做好解释工作,让百姓明晰原委、搞透道理、了解全貌。

“有的问题,老百姓不满意、不理解,政府又一时不能直接回应,通过媒体人发声,往往效果会不错。”他坚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平心静气地讲道理、发声音,解读政策,解答疑问;而对一些思想上存在模糊空间的问题,他也旗帜鲜明表明态度。

流量好表明老百姓爱看

跟贴多表明老百姓想说

每个短视频的结尾,晏秋秋总要询问他的观众:“各位粉丝,你们怎么看?”似乎他的面前正坐着一位老朋友。

“45岁至55岁的男性、上海户籍、高中毕业,平时喜欢聊国家大事,更关心身边小事,这是我的受众画像,而且可能占七成。”晏秋秋说,基于此,他制作的短视频经常聚焦本土的民生热点,做上海人关心的热点事件。

“得到老百姓认同的观点,说出老百姓想说而不一定能说出的话,同时兼顾政府工作,这样的短视频往往流量不错。”

晏秋秋说,他既看重流量,也不唯流量,他要的是有质量的点击。

在晏秋秋短视频的评论区,很多评论中的热情诚恳似乎要破屏而出:

“秋秋说的太对了!”

“小弟,你说的太好了!”

“你讲的太好了!老人确实需要子女和社会的关爱!”

“今天你说的真对真好!”……

看到这样的评论,晏秋秋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动。

很多网友还给晏秋秋点题,在观众跟贴提议下,他倾心制作了不少短视频,比如《全网最美老板娘》《10分钟!为无锡点赞》都获得了不低的播放量。

短视频生产“通关”经验值

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当下,一年就可以攒起好多“通关”的经验值。晏秋秋分享了几个最贴切的感受。

面子关——内容本身是最大的面子

从恃才耍笔头到仗脸上镜头,“做了那么多年的文字记者,突然出镜露脸,心理压力确实不小”,他觉得这可能是文字记者都会面临的第一关——面子关。

但是,读者对短视频内容的真心关注和真诚点赞给了晏秋秋莫大的支持。他的回答——做好内容,内容本身是最大的面子。

时间观——用40分钟产出3分钟短视频

“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从开拍到上传完成,我一般控制在40分钟以内,然后生产的每一个视频,时长都控制在3分钟之内”。

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他的140多个视频都是这样拍摄完成的。他笑说:“我还是关注本职工作、个人兴趣等之间的平衡,我的生活中不能只有短视频。”

生产工具——两个手机、一个支架和一肚子墨水

一条明线——两个手机、一个手机支架,这是晏秋秋视频号用到的生产工具,“拍好的视频,我再用手机剪辑,剪辑好了之后,立即上传到平台。”

一条暗线——作为一位有出色文字功底的传统媒体记者,他常常在镜头前出口成章、文思泉涌,“金句”令网友觉得够劲,文采令网友觉得够味,这是他的短视频独有的配置。

晏秋秋账号未来怎么画“实景画”

怎么在这40分钟的时间里做出更精彩的内容,晏秋秋在通关经验值积累上,对于未来有了更精到的思考。

采访,以主流大V的方式

他说,希望能在更多的场合,比如上海市两会等,以主流媒体大V的方式出现,以轻松活泼的短视频报道、阐释相关内容;同时,希望在涉及百姓诉求等比较复杂的局面中,随时点题、随时点拨。

注重粉丝黏性

他表示,在许多平台主要靠推流的情况下,注重粉丝黏性相当重要。比如视频号、微博,都应该有不同的发布策略。

探索公益直播,让线上的爱能奔涌到线下

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晏秋秋为“谢谢你们来过上海”公益活动拍摄的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引来了读者对捐赠、对公益的意愿和交流,也启发了晏秋秋工作室的公益活动步伐。

下一步,晏秋秋考虑坚持“体制内”识别度,坚持“正能量”传播效果,坚持“公益人+引导者”身份认同,探索“公益直播”,让线上的爱能奔涌到线下需要的地方。

体制内+正能量,产出大流量。这是晏秋秋一直紧盯的靶心,可以“纸”、可以“网”、可以“端”、可以“第三方账号”,关键是“报”。

纸是媒体,报是情怀。晏秋秋一直坚持,纸可以没有,报必须存在——报出大家对热点的态度、对生活的关爱、对人性的关怀,这正是传统媒体人要走向互联网舆论主阵地的最直接的动因。

来源 | 微信公众号“上海报业集团” ;采访:林劲榆、王嘉瑶

编辑 | 探索君

欢迎投稿

《全媒体探索》

投稿须知

联系电话

0531—85193785

0531—85196441

0531—85196171

0531—85196449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