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笔”绿水青山 “落墨”民生福祉——榆林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25-01-17 12:05   陕西日报

  右上:榆林朝阳桥。 左上至左下: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 榆林神木杨业公园。 榆林沙河公园的足球场、篮球场上,市民在运动中尽情释放活力。 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路社区食堂。 靖边龙州丹霞。 右下:靖边芦靖湖。

  榆林古城。

  非遗说书。

  绥德非遗剪纸传承人。

  绥德非遗泥塑传承人。

  榆林非遗秧歌。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

  从春到冬,时光轮转中的黄土高原风光无限。比季节更替还要动人的,是全市上下只争朝夕、勇毅笃行的奋斗场景——

  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全面铺展,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的深入落实;

  从科技创新赋能的治沙护绿大业,到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的成效显著;

  从深挖古老非遗技艺的深刻内涵,到文艺创作精品的不断涌现;

  ……

  持之以恒的努力,来之不易的成绩,展现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化“三个年”活动,扎实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打好“五大攻坚战”,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推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旅融合更加深入、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榆林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精描细染 绘生态“锦绣山河”

  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曾经那片令人绝望的茫茫“沙海”,如今早已被大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取代。

  一排排抗风耐旱的樟子松、柠条等犹如一座“绿色长城”锁风固沙,涵养水源,无人机巡林、智能灌溉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造林护林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事半功倍。据陕西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榆林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林木保存面积达2360万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生态屏障愈发稳固坚实。

  2024年,榆林空气质量再创新优,连续五年稳定达标。综合指数达3.69,同比改善1.6%;优良天数达312天,较去年增加15天;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全省第一;PM10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5%,位列全省第三;氮氧化物改善8.8%,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浓度持平,臭氧达标,六项考核指数全面合格,出色完成省考任务。榆林“蓝天”保卫战成果丰硕。

  空气质量显著提升的背后,是榆林全方位、系统性的生态治理举措在发力。在这场守护绿水青山的战役中,治污减排至关重要,2024年榆林向工业污染果断出击,以严格环境准入门槛为利刃,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榆林市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认真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深化园区规划与项目环评联动,推动环评与排污许可有效衔接。联合司法部门开展“利剑治污”行动,不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属地、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三方责任,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对400多家重点企业实行“红黄绿”分级分类监管,做到绿码企业无事不扰、有事速到;黄码企业帮扶指导、及时提醒;红码企业紧盯不放、督促整改,大幅提升了环境监管的执法效率。

  此外,榆林成功投运工业固废信息管理系统,联合高校院所制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坑回填修复治理、煤矿井下煤基固废膏体充填污染控制等5项地方技术规范,累计建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20个,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2100万吨/年。通过削坡整形、覆土植绿、塌陷区回填等一系列科学举措,废弃矿山重披绿装,焕发勃勃生机。一些修复后的矿山还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农业、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双赢。

  承古扬新 传文化“千年薪火”

  榆林,境内长城蜿蜒、古堡林立,素有“塞上古城”之美誉。近年来,榆林深耕文化沃土,全力挖掘文化“富矿”,让古老文化重新在新时代的舞台焕发出光彩,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依托丰富文物资源,榆林匠心独运发展文化旅游,稳步推进市内各大景区创建工作。2024年神木红碱淖景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村景区、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景区、靖边县波浪谷景区、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全市4A级旅游景区增至20个。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市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组织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7月1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民歌展在京落幕。本次活动在展示陕北民歌之余,邀请来自榆林12个县市区的非遗传承人轮番登台,将腰鼓、唢呐、秧歌等1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呈现在国内外观众面前。

  过去一年,榆林出台了《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制作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识、标牌,在机场、广场、主要交通要道等设置醒目标识标牌,不断做好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氛围营造工作,并积极推进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榆林现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85名、市级413名。

  写书签、画团扇、赠春联……新年伊始,走进榆林市图书馆,一场以“墨香贺岁 书法传福”为主题的新年活动正在火热开展。自2024年4月开馆以来,榆林市图书馆共接待游客1601647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18场,吸引21.31万人次参与。丰富多元的藏书、智能便捷的服务、创意十足的活动让这里逐渐成为读者的“精神粮仓”,城市的“文化名片”。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成图书馆13个、文化馆13个、“两馆”分馆376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403个、城市书房38个。

  此外,还成功举办了“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策划组织14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举办2024“清爽榆林”文化旅游季活动、全国民歌展演、明星演唱会、水上嘉年华、长河落日音乐节等百余项活动,组织各级文艺院团深入乡、镇、村等基层一线,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600场。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113.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8%;实现旅游收入281.26亿元,同比增长21.74%。

  厚植福祉 交民生“高分答卷”

  这一年,榆林不断加大在民生领域的资源投入,紧扣民生发展“脉搏”,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2024年榆林民生十件实事”落地见效,力求让每项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交出了一份“卷满绩优”的民生答卷。

  出行畅达,城市“血脉”更通畅。停车难、交通堵,曾是榆林中心城区居民的一大烦心事。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难题,2024年,榆林城管局与公安局联合行动,施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便民举措:新建停车场5个,增设停车点23个、停车位5926个;实施“一校一策”和“一堵点一方案”精细化管理,设立护学岗、配备交通引导员,科学调整隔离护栏以及更新道路标线,学校、医院、商场周边拥堵状况得到大幅缓解。

  老旧“焕新”,生活环境更宜居。2024年,榆林在老旧小区改造上持续发力,全市计划改造的162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开工,其中完工49个,正在建设113个,加装老旧小区电梯175部。往日破旧不堪的小区楼院,如今已然绿树成荫、设施完备,管网改造也使居民用水用电更加安心。社区“旧貌换新颜”,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满满当当”,真正实现了从“忧居”到“宜居”的巨大转变。

  养老助餐,桑榆暮景更温暖。在养老领域,榆林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仿若家门口的温馨港湾,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社区食堂饭菜可口、价格亲民,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农村互助幸福院实质运营率由53%提升至87.9%,农村老人也能吃上“热乎饭”。2024年50个社区食堂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新建17个中心城区社区食堂,33个县城社区食堂;建成2472个互助幸福院。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将建成150个社区食堂,逐步解决城乡老年人就餐问题。

  民之所需,力之所至。2024年,榆林982个自然村累计完成1886公里的硬化道路建设,整治修缮636公里的破损道路,为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37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其中,建成投用7所、正在建设30所,预计新增学位46695个;1399个农村饮水提升改造工程圆满收官,成功解决了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稳定及季节性缺水问题;累计投入4.3亿元用于建筑节能改造、天然气管道铺设、集中供热管网建设等项目,完成32080户散煤取暖替代工作,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4年榆林民生十件实事”均已按时间节点完成。

  往昔已绘千重锦绣,明朝再进百尺竿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展望未来,榆林将坚定信心、干字当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

  (冯英杰 高冠涛 李嘉怡/文 延杨红/图)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张立花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