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淄博“铀”力量

2024-10-16 19:33   大众报业·鲁中晨报

  “60年前的今天,是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10月16日,和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说起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85岁的王久全依然倍感骄傲。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我国新疆罗布泊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也标志着中国迈入核时代。而在这场伟大的科学壮举背后,王久全所在的淄博金岭铁矿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铀”力量。

  6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青春年少的王久全已进入耄耋之年,当年的金岭铁矿,也已成为山钢集团旗下的中国第一支铁矿石资源类上市公司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但那份荣耀,依然闪耀着光芒。

王久全老人是当年金岭铁矿参与“28号产品”的生产者

  “山西铜厂”的“28号产品”

  金岭铁矿,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铁冶村西北的铁山脚下,是山东省历史最悠久、开采时间最长的矿山之一,矿区所在的铁山被认定为中国冶铁发源地。到了近现代,金岭铁矿经历了侵略者近半个世纪的掠夺。从1898年德国迫使清政府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开始,胶济铁路沿线30华里以内的采矿权被出让,德国和日本相继在这一地区进行钻探开采。直到1948年铁山解放,金岭铁矿才获得新生。

  在恢复建设的过程中,金岭铁矿自力更生,不仅恢复了生产,还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60年,金岭铁矿建立了对外保密的“山西铜厂”,开始生产金属铀,对外称“28号产品”。这一决定性的举措,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铀原料。

  王久全便参与了“28号产品”的生产。

  1958年,青春年少的王久全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召唤下,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到原子工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他所在的地质队被派往金岭铁矿,进行铀矿的勘探与开采。

  “当时技术落后,缺乏相应的过滤设备,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用手像挤豆腐一样往外拧出铀产品。这个过程充满了放射性危险,但为了国家的需要,所有参与的人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在金岭铁矿的日子里,王久全和同事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需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从深邃的矿井中开采出珍贵的铀矿石。

  “铀矿的生产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材料奇缺。我们住茅草屋,睡地草铺,运瓦砾,除杂草,铺道路,清理坑道,抢修巷道,干过瓦工、也干过木工,白手起家,每天都在克服不同的困难。”在那个年代,王久全和同事们不仅要克服工作上的困难,还要忍受生活上的艰辛,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默默奉献。

  “我跟同事所做的事情是需要保密的,我的父母一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我具体是干啥工作的。”王久全回忆说,他所在的金岭铁矿实验室生产金属铀,但出于保密需要,这一秘密不能告诉家人和朋友。他们默默承受着孤独和误解,坚守着信仰和使命,始终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王久全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绽放出美丽的“烟花”,罗布泊象征着荣耀的蘑菇云里,闪耀着金岭铁矿铀矿的光芒。这些比金子还珍贵的宝贝,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伟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金岭铁矿曾经的机关门口

  据《金岭铁矿矿志》记载:自1963年5月6日恢复生产到1974年6月铀矿资源枯竭,“山西铜厂”共生产铀矿石5153吨,获得金属铀3万多千克。

  隐姓埋名的山东力量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有众多山东人参与其中,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和岗位,共同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贡献了力量。

  196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供了高品质的2CZ型产品,作为原子弹的地面发射电源,直接应用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嘉奖青岛电器元件厂提供的良好地面发射电源,青岛电器元件厂还派代表参加了庆功大会。

上世纪金岭铁矿井下中深孔作业

  “‘原’是原子弹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原公浦生前总是喜欢这样自我介绍。原公浦是来自山东莱州的技术工人,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操刀人。他经过大量练习和精心操作,成功车出了最后关键的三刀,使得核心部件的各项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标准。这一关键性的贡献使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得以顺利爆炸。原公浦因此被誉为“原三刀”,他的名字和事迹也被永远铭记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史上。

  除了原公浦之外,还有许多来自山东的技术工人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们或是负责机械加工,或是进行材料处理,或是进行设备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正是这些技术工人的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才使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得以成功制造和爆炸。

上世纪金岭铁矿汽车外运铁精粉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结束后,防化兵进入试验场采集数据,回收效应物。出生于山东潍坊的退役军人吴澄海就是当年这些防化兵中的一员。1964年4月底,吴澄海和战友们坐上了一辆闷罐火车前往新疆马兰基地。在到达基地后,他们接受了严格的核武器方面训练,并参与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各项工作。在试验当天,吴澄海和战友们边闭眼边按着耳朵抱头背向蹲在地上,尽管没有亲眼看到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但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威力。正是这些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才使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得以成功爆炸并安全完成试验任务。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和爆炸过程中,除了科学家、技术工人和军人之外,还有许多普通劳动者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或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或是进行设备维护和修理工作,或是进行环境清理和废物处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建矿初期,铁山露天巨型铁矿石(俗称铁牛)

  这些普通劳动者虽然不像科学家和技术工人那样直接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他们的贡献同样重要。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才使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得以顺利爆炸并取得圆满成功。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原子弹研制工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技术工人、军人和普通劳动者,更要传承和发扬他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徐晓会)

责编:杨童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