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济南·山泉湖河城 | 观山篇

2024-10-01 09:37   大众网

  编者按:

  山泉湖河城,济南的气韵藏在诗画里,点缀在发展中。何以更济南?何以最济南?国庆期间,我们推出系列报道《何以济南·山泉湖河城》,一起推窗看济南,共赴“‘泉’在济南享金秋”之约。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济南的山泉之美,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如痴如醉。当人们沉醉于那一汪潋滟的柔波时,背后的逶迤青山默默无语,在云雾缭绕间显得神秘。依附于泰山北麓,老城坐卧在群山构成的点脉之间,舜耕历山、鹊华烟雨、佛遥九点……观山如山,观山也非山,目光越过城之山,让我们一起极目远眺——

  一 群山串联城史

  “山连嵩岱,疆分齐鲁,济南自古多奇月。”

  距今约25亿年前,泰山还是古海洋上的岛礁,其所在的齐鲁大地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浅海区域内,古老海洋生物的残骸在海底不断堆积,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层。

▲ 济南城郊地形鸟瞰

  从此,无限风光在其群山,一部济南史也在群山间缓缓流淌。

  而后,陆台裂开,褶皱隆起,泰山拔地上升成为巨大山系。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济南周边的山也逐渐抬升形成了。

  山脉在济南连绵成势,既有山山相连之实构,又有山山相望之虚境。南山地区山脉连绵成片,可因形与意分为大小脉络。市区内的近山地段以山为园,不仅链接着城市的生境脉络,更是促进城市未来生态发展跃动的脉搏。

▲ 济南山体点脉空间分布示意图

  早在春秋时期,华不注山因“齐晋鞌之战”第一次见诸史册。后来,在诗人李白的系列古诗《古风》中,五十首诗有二十首都在描写华不住。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隋朝开皇年间,佛教盛行,在山崖上造数千佛像,故名千佛山。千佛山虽然海拔只有285米,但因为古代大舜曾在此耕种,所以它独领群山,名扬天下。

  唐代,李白曾与高适、杜甫同在鹊山湖谒邕,并陪同其游,写下诗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齐烟九点”描绘济南的山景。

  两宋时期,文人墨客行游于济南山水之间,为群山赋予了诗意的灵魂。在苏辙的眼中,济南的山间有飞瀑鸣泉、清岚浮动,墨色浓淡之间尽显清幽旷远、空灵疏秀。而在曾巩的诗中,他钟爱于城南的层峦叠嶂,以“满城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真情告白。

  到了元代,在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里,济南的山一座漫圆,一座尖峭,两山遥遥相对,相映成趣。在这卷如梦中田园般宁静的长卷里,两山之间有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竹篱茅舍、远水秋波。有农人安详地劳作,或撑篙,或打鱼,或倚门,或漫步。还有四五只萌萌的小羊随意溜达,不避生人。

  明代时,济南知府平康裕在佛慧山上建文笔塔,今已不存。悬崖下山泉滴漏,形成“秋棠”“甘露”二泉。乃至清代,学者孙星衍曾到佛慧山的龙洞游览,咏诗赞曰:“我游龙洞惊奇绝,画不成图口难说。”

  济南的山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亦是历史人文的积淀。当我们在群山间穿行时,不仅能看到岁月的刻度、文化的印迹,也能窥见一座城的兴衰与更迭。

  二 大地拨动琴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来形容济南的山,再贴切不过。即便是最高峰莲花山尖,海拔也只有999米。

  “古意幽深”的山。千佛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初年。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记载,山间有隋代造像题记十种,隋开皇七年《刘景茂造像记》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石刻。甫一进入山上,扑入眼帘的是蔓延的深绿,在亭亭如盖的古树遮蔽下,寺的光亮变得略微幽暗。明晦交接之间,松树上偶尔传来的啾啾鸟鸣,也似乎在森森树盖中被削弱三分。

  明代成化年间,德府内官苏贤在千佛山出资捐建东西佛殿等建筑,后来成为兴国禅寺和历山院建筑的前身。重建千佛山寺后,文人墨客与香客游人纷至沓来,边贡、赵秉忠、李攀龙等当时文坛巨子都曾登临千佛山并赋诗吟诵。明代诗人蔡经更是在诗中写道:“历下名山秋复登,丹崖青嶂郁层层”。

  千年的风雨沧桑,让山寺洗尽铅华。黄色照壁上,乾隆题字的“冈峦雄秀”,字大如斗、别有意趣。晨钟暮鼓之间,松涛阵阵、流水潺潺,时光的脚步似乎都慢了下来。

  “诗情画意”的山。济南的北郊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叫做“齐烟九点”,鹊山和华不注山就在其中,二者齐名曰“鹊华烟雨”。鹊山位于黄河北岸,相传扁鹊在此炼丹。而华不注山坐落在黄河南岸,意为“花骨朵开在水洼里的山”。

  鹊华隔河相对,形态迥异。华山峻拔孤秀,高耸入云,形如出水芙蓉;鹊山岩壁横展,漫圆浑厚,貌似临流翠屏。这两山珠联璧合,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仙境”。

  鹊山有两奇。一奇,鹊多。每到七八月间,四面八方的喜鹊,纷纷飞来鹊山,形成一道景观,由此山也以鹊名之。二奇,石怪。山上,各种形状的大石罗列横陈,嶙峋斑驳。

  华山景色奇绝。每当秋日,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层林尽染,景色更加奇绝。对于华山的美,清代乾隆年间济南诗人朱曾传更是写诗盛赞:“华山高高白云流,华泉脉脉绿波柔。”、

  “市井烟火”的山。嵌入济南闹市的英雄山,虽然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没那么高,但城里的很多百姓每天上英雄山晨练、散步,把这座山头的石阶都磨得圆润光滑了。山脚下年年盛大开场的民俗活动,一年到头熙熙攘攘的文化市场,更让这座山被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包围。

  位于南麓的革命烈士陵园依山建筑,松柏环抱,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每年清明前后,各界人士和职工群众前来祭扫英灵,缅怀先烈。漫山的黄栌树赤似红霞,“山河已无恙,烟火亦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在济南,要说看山看水,最好还是去九如山。山间森林密布、瀑布成群,曲折蜿蜒的木栈道直通山顶。漫步在密林中,听着身边溪流潺潺之声,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悬挂着一条或者几条瀑布,等走近了,风吹松林涛声阵阵,好不惬意。

  还有莲台山的夕阳流霞、佛慧山的晨钟暮鼓、跑马岭的绿意盎然……济南的山,四时晨昏各美其美,文韵悠久难以诉尽,只有身入其中、心入其中,方能体会它变幻无穷的魅力。

  三 是山,还是山

  若说泉是济南的血脉,那么山便是济南的骨骼。一柔一刚的交融、一动一静的碰撞,构成济南独特的城市气质。如若细细品读无形之山,我们又能读到什么?

  胸襟和视野。济南城南山脉连绵,城内山体点翠,特有的地形特征造就了济南特有的广阔胸襟与博大视野。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宽缓阔达”“大国之风也”的总体评价;元代程元对济南人的看法同样是:“济南并东海为郡,有崇山巨浸,其人敦厚阔达多大节。”

  116年前,济南做出了震惊世界的行为——自开商埠,即主动对外开放,借由胶济铁路的便利,规划建设了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商埠新城。近代化的城市,也迎来了更多进步思想。1921年的上海和南湖红船上,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两个来自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可以说,济南的格局与雄心一直被写在骨子里。

  坚韧与灵气。群山赋予城市灵气,人文锻造了它的坚韧。无论是质朴好客、博采众长,抑或是对报国之志、为民情怀的忠实践行,山的脊骨,让这座城市拥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说的是济南人终军;唐朝开国功臣的琅琊榜 “凌烟阁二十四将”中,济南人房玄龄、秦琼双双上榜;来自历城的词人辛弃疾,年轻时参加义军,冲入敌营如探囊取物,既能吐“气吞万里如虎”,也能抒发“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婉约的李清照“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归田园居的张养浩“汇波楼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而济南府新城(今桓台)人王士禛的《秋柳四首》写柳、咏柳,唯不见柳字,成为中国朦胧诗的滥觞,极具浪漫气息。

  济南的山,座座都是奇山,座座都有文化。阳光普照下,温暖可爱;百花盛开季,美丽多彩;当有朵朵祥云驾临,远远看去,就成了一幅云雾缭绕的水墨画。这座群山拥吻、山色点翠的城,或许正翘首待君,一探山河深处的“人间浪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地道风物、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量城、济南市志)

责编:胡中喆
审签:曹 亮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