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文化旗帜 靓丽的艺术品牌(报告文学) ——记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

2024-10-10 15:27   成之文苑

鲜明的文化旗帜 靓丽的艺术品牌(报告文学)

——记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

文/刘培华

石建勋,竹石轩主人,东营职业学院教授,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美术馆馆长,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研究院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营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东营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当地画坛领军人物,当今名噪画坛的实力派著名画家,是我敬佩的“谦逊好学、心无旁骛、德艺兼修”的当代杰出的“艺坛大家”。艺界声名斐然,拥趸无数。

这位名闻遐迩的画坛重将,他的绘画艺术是久为人们所熟悉所喜爱的。其画风素以古拙沉雄、豪放奇崛、纵横恣肆、潇洒奔放、刚健清新、朴实壮阔、自开一格,雄踞艺坛,独树一帜,广为人知,在画界早就占有一席重要之位。早在三十年前,作为东营画坛新秀, 石建勋已小有名气,其巨幅作品就“登堂入室”(酒店大堂、会议室、老板办公室)登上了企业家老板的办公室,“占领”了大型的重要公共场所,喜画者多以拥有石建勋墨宝为荣居傲。

我与石建勋弟的渊源,还得追溯到癸未荷月,在我就职的东营民建大厦集团董事长陈建平办公室,有幸看到了石建勋作于乙丑仲秋的八尺《情系黄河口》。浅知丹青的我为其风景佳作感叹。但见远处天边群鸟飞翔,海河处天地一色,与天边相连的湿地红荆条若隐若现,近处四只洁白的鹭丝小鸟各具神态,低首吟怀;泛黄且起伏的芦苇,写出了大自然秋天黄河口的诗画流韵。一行横贯左右的书法竖式自跋题款刚劲飘逸:“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她裹泥携沙孕育塑造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尾间景色迷人、神奇,芦苇、红荆条、鹭丝水鸟组成了黄河入海口独有风光,我深深眷恋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黄河口,东津人石建勋。”“我深深眷恋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如诗、如歌、如律、如韵的心灵呢喃……其画作距今已近四十年,我赏此画亦已二十多年了,至今仍然回响在耳边,铭刻在心中。而在当时石建勋这个名字,也如同一杯老酒,浇在心头,清冽甘醇中渗透着举杯相邀的冲动与期待。

从2002年拜读建勋君的画作,即生结交之念。后来,为结识石建勋,我刻意关注,并多次随朋友参加石建勋画展。但碍于彼此“差距”和苦于缺少机缘,一直未能谋面。初识建勋君是辛丑孟春,在一次文友聚会上,由吴观渭兄台引荐而相识。与石弟初交就被他儒雅的气质和谦逊的言语所感染。他说话满脸笑容,文质彬彬,谦逊中透着一股对艺术的执着与热忱。席间,建勋君诚恳地邀我参加他近期的画展。

2022年在第十二届湿地画派作品展及石建勋美术馆五届全国名家邀请展。参观画展时再次被石君的画所震撼,《湿地仙境》:大美湿地之红滩满地、芦花飞雪、沧海桑田、圣洁精灵等,在他的画笔下气韵生动,意韵悠长,温暖而灵动。

自以后的岁月里,我们感情日深,成为知心朋友,尤其在近几年,市文联、市美协组织的笔会、画展,文友雅集活动中,与建勋弟交往甚密,成了莫逆。

癸卯岁末我应邀参加了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第十三届作品展,并以《画派旗帜地域品牌》为题随记,发于多家官方媒体公众号。石君阅后十分满意,嘱为其艺评,我欣然应诺。虽早有笔述之念,但因先有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山东省美协副主席王居明;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著名美术评论家、《笔墨》丛刊总编马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导、山东美协副主席梁文博;山东大学文字训话(书法方向)研究生、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会会员、东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化义;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东营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若水等多位名家为其作序跋评,著名作家、原东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李榕桦多次为石立说。鄙人外道,唯恐露怯,说外行话,一直未敢动笔。今得贤弟允令,便进入角色,为将石建勋写实写好,于是我收集了其所有画集,反复认真研读,感受着他笔下栩栩如生的每一幅作品的形与魂。一张宣纸,几滴墨,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就可以畅快淋漓的书写心中的人物、花鸟、山水,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之所在。点画之间,俯仰之际,凝聚着画家的心血、智慧,展示了他精湛的功力和不寻常的艺术成就。读画册,享绘画之愉悦心流,悟画中之意境乾坤,观世界之五彩斑斓,跟随艺术家的脚步,一起走进美丽年轻神奇的黄河入海口,深刻地领会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领略湿地丹青的艺术魅力。与他一起陶醉在《大美湿地》中。

几经易稿,搜肠刮肚,撰此拙文,是为艺评也。

石建勋先生是位执着于艺术领域,并且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画家。40余年教坛耕耘,桃李满园;40余载艺坛驰骋,成就非凡。他秉承着“师法造化”的古训,坚持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生活的现代理念,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凭着对家乡、对生活、对艺术的挚爱,立足于黄河入海口,深耕艺术,锤炼了他坚实的笔墨功底。他的才情在绘画上得以充分地施展,显得不激不厉,气度雍容。无论从事美术教学还是艺术创作,他的才情与胆略兼备,无论眼界胸襟还是艺术风格,都表现出豁达坦诚,雄浑豪迈。画作笔墨酣畅淋漓,意随形至,笔墨至而气韵生;作品气韵生动,疏密相宜,清雅灵秀,意韵悠长,体现了较高的修养和艺术境界,在画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画里千秋,画外人生。寒来暑往,晨昏夜明,石建勋就像个痴情土地的老农,以笔为锄,以墨为镐,在艺术的土地上深耕细作,废纸三下,汗水无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百炼成家,创立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独有的湿地画风堪称圣手,称为一绝!终开宗立派,成自家风貌。

石建勋以开创了黄河口湿地画派的画风而独步于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中国画坛,成为当今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画家。他是黄河口画派的重要领军人物,也是湿地画派的开派人。

一、情系故乡,墨洒桑梓,艺术内涵丰盈。

黄河入海流,魅力黄河口。黄河泱泱,清澜壮阔,九曲连环,惊涛拍岸,涌波迭浪,蛟龙入海。九曲黄河携带厚重的泥沙历尽千险终归大海,泥沙淤积形成了一片数百平方公里的大美湿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黄河口湿地。

大美湿地,黄河情怀,令人向往。

黄河口湿地是我国目前最年轻、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河口湿地是黄河和大海孕育的巨笔杰作,是黄河入海口最美的使者,是上帝给东营人的慷慨恩赐,也是东营人借以洗涤心灵的世外桃源,是东营大地上生长的精华和灵魂。

黄河口是一片造化神奇的土地,黄河口又是一片浪漫美丽的土地。

黄龙入海的壮观,水网纵横的旖旎。这里襟河带海,河清海晏、河海相接,风景独特奇丽,令人神往。“奔涌入海”、“河口落日”和“黄蓝交汇”的静美珠联璧合,堪称天下奇观。

这里的大地清新、辽阔,茫茫草原连海,是一块容广袤、新奇和野趣与一体的自然景观区,是一个充满着浪漫、奇幻,展现着原始的古朴、苍茫和雄浑的地方。

这里集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于一体,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而且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烟波浩渺,旖旎风光, 四季分明,繁花似锦,锦绣如屏,如画如诗,蔚为壮观。

这里百鸟翔集,鸥鹭翻飞,百啭千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越冬栖息地、繁殖场、中转站,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是名副其实鸟的驿站、鸟的天堂、鸟的乐园。这里鸟类众多,共有398种翱翔蓝天或沙洲栖息,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鹤等10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灰鹤等49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鸟集鳞萃,百鸟竞飞的雄奇,实现了从碱荒滩到鸟乐园的蝉变。

这里土地广阔无垠、广袤丰饶,“敞亮”,广袤的田野,宽阔的道路。这里是草肥水美的丰收地,渤澥桑田、沃野平畴,土肥地丰,牛羊成群,鱼翔浅底,有几十种鱼虾蛳在野水中生长戏游,这里是五谷丰登的米粮川,绿野连天的辽阔,这特有的景物,本身就是数不清的天然画卷。

这里的天出奇的洁净、蔚蓝和高远,云蒸霞蔚,风月无边,蓝天碧水,天高云淡,视野开阔。蓝天底下被一道道笔直的阡陌切出一块块盛景。这里偶尔很像江南,但少有那种烟雨小巷与曲折廊桥,这里时常也不乏长河落日的雄壮,却不似那大漠孤烟的塞北。不出塞外就可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这里有花香四溢的万亩国槐槐林,有数万顷苍茫葱郁的芦苇荡和香蒲,荒滩怪柳等亦野趣天成;这里奇木异香,草木葱郁,果茂林丰,摇曳生姿,绿盟丛丛,流水淙淙,四季野花弥漫,盛夏荷花,深秋芦花飞雪,红毯燃火,碱蓬红毯,柽柳铺霞,相映成趣,巧夺天工,源远流长。

黄河入海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漫步栈道,领略三角洲的风采,广野碧波万顷;驾车漫游,领略黄河的伟岸,蜿蜒曲折幽静;凭栏远眺,欣赏黄河口的风景,道宽路平百里;极目眺望,领略黄河的深邃,农田纵横捭阖;登高望远,感受入海口的可爱,大河金浪千叠;高空俯瞰,领略黄河的博大,黄河的美丽壮观。每涉其境,令人神摇意夺。

时光流逝,荷香依旧;槐老鹳飞,人文日新。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源泉。黄河入海口,具有博大神奇的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淀。她感动着无数摄影、绘画等艺术爱好者的心灵,牵动着艺术家的灵魂。

黄河口是一块年轻的土地,或许正因它年轻,所以它的人文地貌正在激情中昂扬与发展;正因宽广阔达,所以处处是豪放的身影与粗犷的缕修。

黄河三角洲是一片开发的热土,也是一方文化的处女地。如火如荼的岁月,是书画艺术的源泉。

“母亲河”以她的朴茂、宽博、新生,冲积出的一片广袤沃土,成就了一片神奇的土地;博大辽远、大气浩荡的黄河口孕育了质朴、善德的人民;黄河口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文化属性,自然不会缺乏文化基因,也滋养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孕育了一批钟情于此的艺术家。石建勋即是这片土地上必然辈出的土生土长的艺术“俊杰”。

一草一木着深意,一花一鸟总关情。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画家石建勋深爱着自己的家乡黄河口,对黄河口湿地更情有独衷。

石建勋,1962年生于山东利津黄河入河口,198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被分配到东营职业学院任美术老师,是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画家,后晋升为教授,2022年退休。一个喝黄河水长大的人,是母亲河的乳汁浇灌了他的画情,是黄河口这片神奇、大气、纯朴的土地孕育了他自然纯真、磅礴深厚的画风。怀着对母亲河和这片热土的依依眷恋,四十余年来,春无倦怠,夏战酷暑,秋踏晨霜,冬冒严寒,深入湿地,细心体察,执着写生,探索湿地绘画独特技法,孜孜以求,用心灵去描绘神奇、美丽、迷人的黄河口。在“酷暑严寒”的写生创作生涯磨炼中,一直在探索黄河口不同季节的笔墨情趣,用自己的勤奋和探索,用自己的浪漫和诗意,表达出了他对家乡黄河口诚挚地热爱。成为对新山水画创作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艺术家。

石建勋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画家,他深深眷恋和立足于脚下这方充满生机的热土。美丽的黄河口风光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厚情感,生在黄河口、长在三角洲,笔下表现的也是黄河口的风土人情。

从上古时期的“天人合一”到今天的和谐社会,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融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石建勋艺术创作的“源头”源于植根黄河口这片沃土家园。“家园”,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居所,更体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和依托。石建勋将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用手中的艺术画笔联系起来。

画家画什么?最擅长的题材是什么?是其生活经历,尤其是儿时的经历,经过岁月过滤,在千百次回想中获得理性苏醒,用画笔赋予其精神寓义这就是艺术作品。

人类所有的艺术都是一条超越时间的河流,唯有那植根于沃土,朴实而真实的东西才永恒地流淌。只有植根于这片沃土,融入脚下这片土地,艺术才具有永恒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当石建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家乡黄河口时,他也把自然的淳朴与自我的真诚熔铸在他的艺术世界中。

表现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揭示祖国河山深藏的价值,弘扬祖国河山昭示的哲理,是石先生的一贯追求,也是他所确立起来的艺术创作使命。为家乡立传是石先生从少年时代的仰山恋水,至青年画者的描山写水,再到中老年时期的歌山颂水,一路走来,认识逐步深化,境界递次升华,是他艺术创作的初心。

从山师大美术学院毕业归来任教,教学相长。有着一定艺术修养的他,就一心扑在这方热土上。初学画画时,石建勋尝试着画过许多景物,他曾花了几年工夫集中笔力练习竹子的画法,并一举成名,当时人称“石竹子”。后在紫藤、兰草、梅花、菊花等多个景物上进行过研究,均有了一些成绩和心得。但心有不甘的石建勋经常反思:艺术应该源于生活,生活于此的大地应该是绘画的源头,而不是舍近求远,画不熟悉的景物。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石建勋这位游走在黄河沿岸的画者,始终未改“深深卷恋这片神奇的土地”的初衷,他背起画具,一头扎进黄河口湿地,栉风沐雨,历尽辛苦,常常去黄河入海口湿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写生,速写本一摞摞地增加,黄河口湿地的景物也逐渐在他心里活了起来,对黄河口湿地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不断深入湿地,回来后再进行整合创作,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以家乡黄河口湿地为题裁的作品,更是风格鲜明,别具特色,在齐鲁画坛荡起一缕清新之风。

无论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石建勋都具有很高的造诣,笔墨运用技法已炉火纯青。

黄河口湿地的重要元素:芦苇、菖蒲、柽柳、黄蓿菜、天鹅、丹顶鹤、东方白鹳、鹭鸶、水鲜等都活在他的笔墨世界里的,形成他笔墨讴歌的主体。他的黄河口湿地系列画作,有红荆绿地,亦有芦苇仙鹤;有大河奔流的壮阔,也有海天一色的旷达。在石先生的笔下,黄河口的风物俯仰生姿,鲜活生动,似乎从画面深处徐徐飘逸而来。那灵动的丹顶鹤,色彩鲜丽、意境悠远;那远飞的雁群、游弋的水鸟、雪白的天鹅、悠闲的鹭鸶都是一支支生命的赞歌;那一望无际的湿地、飞雪的芦花、旭日醉染的红荆、似火如毯的黄蓿菜、红滩的壮美画面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看他画笔之下壮观的大幅湿地红滩,让观者在画面前流连忘返。

更有味道的是他不仅赋予了植物景观以情感、趣味,还赋予它们相当的精神性和思想性。他把自己宁静的心态,淡泊的情怀,昂扬的精神,宽阔的胸襟一一揉进黄河口湿地,使天人合一,人画融汇。笔墨落处尽是河风海韵,方寸之间俱为真感实受,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洋溢着天然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色。

“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魂。我要竭尽一生创作大河奔流,书写绿色发展画卷。”石建勋正是把自己的目光锁定黄河口,把自己的感情投向黄河口,用自己的笔墨饱蘸黄河口,以传统笔墨关照现实生活,以写意精神传达自己深沉而细腻的思想情感。

从艺以来,他始终秉持着爱家乡、爱艺术、爱生活的宗旨,在绘画题材方面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特征。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只有用心感悟自然万物之美,笔墨才有呈现天地之大美。从纵的方面来说,笔墨应当有时代性,为时代服务,与时共进;从横的方面来说,笔墨应为家乡服务,情系本土。石建勋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这个美妙的世界,充分体现了黄河口湿地的自然风光之美和风土人情,为世界展现了中国东营的湿地风采,呈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国画世界。

随着他把自己在湿地栽种得越来越深,一个新的画派——黄河口湿地画派在这里发芽、生长,并逐渐走向成熟。

二、植根沃土,开宗立派,艺术品牌独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艺术流派林立,欣欣向荣。

天道酬勤耕耘人,当代著名画家、东营领军人物、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立足黄河口,经过40余年对家乡黄河口湿地风情风貌的研究,开拓创新,他的耕耘最终汇溪成流,化茧为蝶,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画派。继山东画派2004年齐鲁画派、2010年沂蒙画派之后,2011年,开宗立派,独领东营画坛风骚,创立了黄河口湿地画派,创造了美坛奇迹,树立了一面夺目画派旗帜、耀眼的地域品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山东画派体系。

与黄河口这片黄天厚土息息相关、相依为存的黄河口湿地画派之花就这样灿然开放于石建勋的笔下,在他那饱蘸浓墨深情的画笔下焕发出蓬勃生命活力和夺目的艺术光彩,犹如东海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黄河口湿地画派的形成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而她的精神却是自觉自愿,有意为之的。

早在20多年前,石建勋就在绘画的题材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始探索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上人情、自然景象,创作了以芦苇、菖蒲为主要景物的花鸟画,他的《黄河小渡》、《湿地秋韵》等引起了画界的关注。

1990年在德州参加一个艺术研讨会,结识了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他的湿地题材画作引起了刘先生的高度赞赏,回北京后又专门写了封信给石建勋,信中说“你的花鸟画笔力深厚、墨色灵活,表现湿地的画使我眼前一亮,如你再多加精心研究,一定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鼓励他沿着开掘黄河口湿地题材的画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探索,必将在这方土地创造更大辉煌,发展壮大可成立自己的画风和画派。此为石建勋黄河口湿地画派意识形成的启蒙,从此以后,石建勋就坚定了画黄河口湿地的信心,致力于黄河口湿地题材的开掘。寒来暑往,晨昏夜明,他就像个痴情的老农,以笔为锄,以墨为镐,在艺术的土地上深耕细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一画就是30多年。不仅在题材上把代表黄河口湿地的芦苇、菖蒲、野鸭、黄着菜、天鹅等作为绘画的主体,还在绘画手法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终成自家面貌。从此也奠定了其在黄河口湿地画派中创始人、旗手的基础。

时代的感召,时光的推移。石建勋启迪和引领了省内外的几百个爱好湿地绘画者,于三十年前逐渐形成了开天辟地的黄河口湿地绘画方向,终于在2011年创立了自己的湿地画派。

黄河口湿地画派是黄河口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以地方文化入画,以家乡情怀为意,以笔墨创新为追求的地方艺术流派,在画坛独树一帜。黄河口湿地画派,有自己的路线,有时代风貌,石建勋先生教书育人不停歇,潜心研究艺术、接续传统,带领画派成员笔随时代,高举黄河文化大旗,用精湛的笔墨精心塑造了属于黄河口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石建勋先生的黄河口湿地作品满溢着他对家乡黄河口的赤子之恋,诗意的笔墨很好地传达了他画作的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深挚感情。真挚浓烈的情感有如神助,会把他逐步带入艺术的化境。

石建勋和他创立的黄河口湿地画派,以其鲜明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理念,艺坛独树一帜,随着石建勋的黄河口湿地画作在业界和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一批学生和情投艺合的艺术同道也积极加入进来,纷纷聚其门下,与他共同研讨,互相学习,相互批评,相互砥砺,取长补短,共同研讨,加工提炼,渐成风气。他们的艺术追求越来越相似,艺术理想越来越统一,艺术精神越来越明晰,艺术力量越来越壮大,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黄河口湿地画派从黄河口湿地中走来,面貌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实。同时,建勋先生身先士卒,团结众友,以爱家乡、爱艺术、爱生活为共同情感,以艺术为家乡服务、为百姓服务为共同追求,不时地向省内外的同仁们求师问道,广交朋友,相互切磋,画艺大增,以娴熟的画技导引着一批批学子和入室弟子,其硕果斐然。自然形成了一个富有地方特色,富有生机活力的艺术流派——黄河口湿地画派。

黄河口湿地画派就是以创始人石建勋为代表的生活在黄河口的一群志同道合的画家们,立足黄河口,扎根生活和现实,以阳刚清新、博远朴秀为主要风格,以新的审美情怀和语言方式表现黄河口,反映艺术追求的艺术流派。

著名艺术评论家李榕桦将其誉为“一个美丽的丹青家园”。

在艺术的田地上,一个人的耕耘是孤独的、薄弱的、有限的,一群人的创作是温暖的、有力的,也是震撼的。黄河口湿地画派画家群体的共同艺术追求之一就是绘画的精神性。他们认为: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主导,统帅着绘画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情趣。

画贤说:可贵者胆,叛我者生。弟子班的学员深入师艺堂奥,汲取精华,吸取营养,破矩越法,走出自我,求得率性自由的艺术大道。老师与弟子深入峨庄山川,探野山荒岭,访名胜幽谷,“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赴黄河口,赏黄河入海,芦花飞雪,百鸟翱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师徒采风写生,传移模写。老师言传身教,重染有加。他们在一起用心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春夏秋冬的美景中,用笔黑去诉说对天地大美的赞叹与崇敬。经年学习研讨,弟子班的学员们传承了老师对艺术的执着,遵循了黄河口湿地画派“爱家乡、爱生活、爱艺术”的宗旨,师法自然,重接地气,拨物见性,破笔有神。他们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强调清新大气的艺术格调,作品中处处散发着“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的自然气韵,观者读后无不心情舒畅,从心底里涌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气!

他们下农村,去企业,进军营,入学校,每年举办一场大型研讨画展,同时,受邀出访日本,赴杭州、济南、郑州、菏泽、淄博、滨州等地举办黄河口湿地画派全国巡回展。每到一处,他们的画都以崭新的面貌、清新的风格、成熟的画风得到当地观者和专家的高度赞扬,甚至以画为媒吸引来大量游人纷纷到黄河入海口旅游观光,极大地推介和宣传了美丽的家乡黄河口。

黄河口湿地画派的画家们,多以花鸟为主,兼有山水和人物。他们的花鸟画多以黄河口湿地自然风景为主体,有写意也有工笔。他们的画,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展现出温馨浪漫的诗意情怀,鲜明地体现了黄河口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品格,凸现出带有黄河口人强烈印记的深厚、质朴、博大、内敛的文化气度,充分展现了东营画家立足黄河口,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乡土、关注心灵的艺术理想。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艺术为社会服务为家乡服务的使命,以艺术的形式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重,对湿地的敬仰和热爱,也借此宣传推介我们美丽的家乡和家乡丰富多彩的文化。

在黄河入海口,黄河口湿地画派已经成为一股蓬勃浩大的文化力量,影响和带动着黄河口的文化建设;在全国艺术领域,黄河口湿地画派已经作为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牌,在异彩纷呈的艺术花园里独占芬芳,茁壮成长。经过13年的全力打造,石建勋和他的湿地画派在中国画坛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黄河口湿地画派已成为宣传东营、宣传东营文化、打造东营的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的文化艺术名片。为黄河口艺术繁荣做出了贡献;多年来在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东营、山东乃至全国的美术事业的重大贡献,功不可没。

许多不了解东营、不了解黄河口、不了解湿地的人,是看了石建勋的画喜欢上黄河口的。本市人与外地交流,推介黄河口,也是以他的画作为解说黄河口的媒介。画者因黄河口湿地新生,黄河口湿地因画者添彩,是石建勋的画渲染了黄河口,还是黄河口成就了石建勋。

在国内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已经看到,石建勋的湿地画派和他与弟子们的绘画艺术光环在世间放射着。

我和社会上广大艺术爱好者一样,殷切期待石教授和他引领的那些沐浴在黄河口风光的弟子们更加深入实际,有所发现,绘出更有创意和更新更美的画卷,以此装点着我们美好社会美好家园。

假以时日,如若黄河口湿地画派的画家们再在画艺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在题材上更注重乡土风情的挖掘,政府和社会各界再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培育和指导,我想,黄河口湿地画派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完美,也会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传道授业,桃李满园,艺术传承倾情。

石建勋,作为东营职业学院教授,门生众多;作为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研究院院长,弟子无数。可谓桃李芬芳,教泽绵长。

自2019年首届石建勋导师全国弟子班招生,现共有弟子210名;石建勋导师全国高研班五期、成人班二十四期,共有学员600余名。

古人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40余年的艺术传承,石教授教学相长,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教授体系。

细究《全国弟子班师生汇报展》画册中弟子“感悟”,更深入了解了石建勋的艺术造诣、艺术水平、艺术胸襟。

在教学和授业中,石教授以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学员正确认识国画、领悟画画。

国画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博大精深。

学好国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也即是艺术鉴赏能力,是指在绘画过程中认识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美能力是在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成体现出来的对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欣赏与创造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在学画过程中,学员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形意之间辨证的思维方式,在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形写神、似与不似、妙境与空灵、巧与拙、画外之音、寄至味于淡泊……都体现出中国古老智慧的精深。这些哲思无疑使中国画的审美品位高尚,让国画作品永远透露出深刻美妙的思想光芒,值得不断探索学习。在学画过程中,通过笔墨来抒发感情,继承国画的审美观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让艺术气息一直伴随着我,生活中渗透审美,感觉到自己的世界永远带着诗情画意。

画画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是自己和观者的对话,也是自己和内心的交互。在难得的闲暇时光,画画,静心,养气质,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画画是一个可累计的事业,跟许多吃青春饭的行业不同,画画的人,随着自己文化积淀,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他的画作也如陈年老酒,越发醇香,越发动人。能够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无数画画人心中的目标。

学国画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中国画具有教化作用,崇尚“以善为美,善以示后”。国画讲求的是意境,讲究内涵,追求真、善、美。画者通过笔墨来抒发感情,培养艺术气息,陶冶情操。“以物比德”,笔下的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绘画表现中,都要尽力自觉地与人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相联系,用“移情”的方式,赋予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人的性格、情感和理想。在学画的过程中,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世间万物充满爱。

画画是一种陶冶心灵,练气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于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不仅能修心养性,改变气质,更得以从静中稳定血压,使得身心清爽愉快。以适当有效的方法学习画画,自能在极短时间内培养创作的能力,适时显露才华获得成就感,对事业和人生都有绝对的帮助。挥毫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良方,心情好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

画画使人始终心有所寄,志有所托。人的一生分为很多阶段,少年时,可以以画言志;青壮年时,生活压力巨大,可以以画解压;等到年过中年,孩子都以成家立业,自己也临近赋闲,内心难免会有孤独之感,此时可以画画消遣。

画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脱离尘世。并且还可从中得到喜悦和满足。画画给人带来成就感、心灵的安宁、对自我的肯定。古今中外,有多少画痴、画魔、画疯子,有多少人为了画画放弃稳定的职业。

总之,绘画,不仅是一种提高自己审美观、加强个人艺术修养的修炼,也让作者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用心体会世界的五彩斑斓。

画画是终身的良伴。

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学好国画需要各方面涉猎,提高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心性。纵观国画大家的成才史,无一例外都来源于他们文化修养的全面和深厚。要想像艺术家那样作画,就要像艺术家一样学习和思考。石涛说过:“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也。”要想有笔有墨,有灵有神,从笔到心,都需要修养和历练。

石老师常教导学生要多看好画,以提高眼界;多读画论,以指导绘画实践;多背诗词,以提高格调和综合素养。

人品重于艺品,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力,用墨无法,画品不高”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一个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了几分浮华,多了几分真美。

石老师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是学生们的偶像。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学生和弟子!跟石教授不但学习绘画技艺,同时,在老师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品德。

老师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潜移默化,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学生们铭记于心。

石老师的幽默豁达、开朗活泼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石老师的无私奉献,绘画技艺,使得学员绘画功力突飞猛进;石老师的谆谆指教,时而点拨,为学员指明了人道佳径;石老师对待学生包容、大气、耐心、细心地教导,从而更加坚定了学员学习的信心!

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给学员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有的学生是画界小白初识画,老师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从中国画的知识,由刚开始的怎样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学起,到绘画过程中的怎样构图、意境、渲染、形式美的训练,到追求更高层次的墨韵和神韵等高级阶段,通过各种范画和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萌动简单的线条到勾效点染、水墨淋漓,从芦苇叶到黄口湿地的层叶尽染,真正体验到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水墨交融中感受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慢慢领悟老师一直强调的笔墨精神。

石教授讲课别致,认真细致,立意创境笔法,娓娓道来,嘴到笔到,使人心领神会。

石老师一视同仁地悉心指导和鼓励,教学生如何欣赏中国画,不厌其烦的一笔一笔教学生画每一笔、每一幅画,由浅人深,用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生体会中国画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学习过程中经常给学员示范指导,看到石老师娴熟的绘画技巧,水墨的情趣跃然纸上,学生们内心赞叹不已。

得意弟子、北京大学博士生张鑫如是说:从师三年,不仅专业上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懵懂小白,渐渐知之甚多,也结识到拥有共同喜好的同窗好友。

谈及教学,石教授感慨地说:和同学们亦师亦友的学习交流,一同沁润于墨味丹青之中,提升了学员,丰富了自己。

石教授采用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对自然物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美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理解了概括提取等方法对写生的重要性,通过师造化师自然,体会写生转化为创作的方法。

首先,让学员懂得临摹的重要性。“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学画画,需读画,提高个人眼界;大量临摹前人佳作,熟练掌握笔墨技法和构图;笔墨当随时代,创作需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开辟新的道路。

在教学中,石老师时常组织名家进行艺术交流,为学员提供难得的更好的艺术环境,让学员有幸目睹名家名作,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打开学生们的眼界,精英荟聚尽览,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度。

相比于当今“学院派”所热衷的“学术”,石建勋似乎更推崇“生活”。石教授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坚持深入生活注重实践。石老师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赋予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因此,他经常带学生走出课堂外出写生,既让学员感到欢欣喜悦,心情舒畅,更能发现审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激发自己的绘画灵感。植物园里画盛荷写残叶;峨庄山水清音旁勾勒秋实皱擦古树、瀑布和流水;黄河入海口泼墨大美湿地……

黄河口湿地写生,弟子们徜徉山水间、芦花飞絮中,仰视白云,俯听流水,聆听老师之教诲,习作画意,学会气韵思景笔墨之技法。学到水有春绿、夏波、秋清、冬黑之别,颜色以淡水而痕之技法。做到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做到意在笔先,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型,运墨时而浓淡,时而焦宿,被擦渲刷。古人语: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让弟子们从实境到画意的变迁!

家乡的芦苇、飞鹤、荷花激发了弟子用画笔表现秀丽美景的激情,接受美丽的湿地,传承湿地画派创始人的灵感,在老师的熏陶下,在沿用老师的笔法下,弟子们融入自己对绘画的感受和体会,丰富了线条表现力,把黄河口湿地千姿百态的鹤画表现的清秀灵动,落落大方,又不失古朴典雅。

写生解决搜集素材,记述物象外形,体察气韵,捉其神态,巧妙构图等绘画中的所有问题。故写生之重要,非一日之功,而应成画者常态。

石教授讲到,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述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个人的性格,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一幅好的作品吸引人的不只是好的创意形式和成熟的创作技法,更重要的是它要传递何种的思想和怎样的境界,这才是最让人回味的。

画如其人,石老师认为,画家最终要解决如何形成独特个人风格问题。在此之前,需广泛涉猎各种题材,扎实掌握笔墨基础。在当下创作中,宜工兼写结合,力求写意的随性潇洒和工笔的雅致细腻,使画面可圈可点。

学画不难,画好不易。石老师谆谆教导,精神刻苦方得真道,这也是石老师始终坚持的,其志气和精力都令人叹服。他常常鼓励、激励学生,创作无捷径可走。只有用心体会,理解实践,学以致用,打好坚实基本功,学画之人唯有专注精神练习,方可心手相应。艺术创作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带有功利性的因素。把作画当作是一种乐趣、一种追求。以轻松愉快的心境去创作,每一幅自己静心的作品都会成为生活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师一直教导学生要用心作画,胸有成竹,要有诗情画意。让学生和弟子们懂得中国画不在于是否“画得像”,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到构图,让他们体会了什么是“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讲到用墨,让他们见识了“墨分五色”的神奇;讲到用笔,让他们感受了点、线、面结合勾画的美妙……

石老师认为,书画艺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手”的塑造与心化合一的学习与练习,技艺是一种通道,手是载体,而心则是对物象的价值感受并将诸多运思蕴涵凝于手上,发其风神,心摹妙就的用笔墨表现出来。

对于构图的重要性,石老师强调,创作要讲究整体构图,设计画面中的位置、场景、气势等,分清主次关系,点线面的运用,画面各物象相互呼应关系,注意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等等。特别是笔、墨、色运用的方法,用笔用墨,包括起,行、收笔,墨色浓淡干湿等变化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虚实避让等,这些还需要日积月累反复琢磨和练习。

石老师每每在授课时,都一直在课堂中渗透点线面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线条的疏密等等,每一项都需要用心体会,每一点都需要练习好久。创作的过程不仅需要基本功的练习,使作者有能力去表达绘出心之所想,还需要有观察美记录美的能力心中才会有内容,更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要保持心神一致,愉悦的心情和观察记录美的能力,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事物的细节观察自然中万事万物生命的特点,从而在绘画时心中才有内容。

学员、省美协会员聂进进在感悟中如是说,我的作品不断得到石老师在构图、用墨、用色和用笔技巧上的指点,我每幅绘画作品的创作,得益于导师对构图的疏密、墨色的运用、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等耐心细致的教导讲解和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启发,让我明白怎样通过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如何让画面能触动观者的心灵。

石老师除了教技法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目视心记,事物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眼界和意识,通过蒙养心灵、劳作上手深刻的契合在一起,释义了个人今后学习和书画创作将要走进的山水望境、花开朵朵的艺术天空,并促使着学生自觉的展纸、研墨、举笔、揣摹、临仿、创作……

老师的细心教授,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但是在洒脱之余又格外注意画面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在老师风趣幽默的课程中,让学生在水墨交融中,懂得了用笔用墨构图立意写生中的笔墨精神,感受到了水墨丹青大写意的意境与神奇。

凡此种种,弟子受益良多。

四、独创技法,彰显内涵,艺术风格鲜明。

中国书画,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与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品读画作,除艺术性外,还要有故事,每幅成功的画都是一个故事。

吾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所了解,但也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石先生更是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理念,赋予了传统书画新的生命力。作品不仅传承了古人的精髓,更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建勋的画作已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风格。

毋庸置疑,画家之所以成为画家,前提是必须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反观中国画的发展史,每一个时代,能载入史册的大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独创的适合自己艺术表达的语言。比如从五代到北宋,董源、李成、范宽等画家辈出,而他们之所以能雄踞当时,傲立古今,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各自创造出了一套适于表现各种物像的“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特有的绘画语言。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粗细、方圆、转折、长短的线条,表现不同山石、峰峦、树木的质地、纹理和空间感。“皴法”,打破了中国画表现上的平面的困惑,使画面形象由平面走向立体,是表现方法上的一次大革命。就某种意义上说,“皴法”的进步,就是中国画的进步。

据记载,“皴法”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五代著名画家荆浩的《笔记法》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即透过揣度体味深入研究万物,获得客观外物内在的精神和本质。自此之后,画家们秉持其宗旨,深入探索,风格多样,“皴法”繁茂,中国画因此迅速进入一个兴盛的时期。“皴法”的变革和独创是大画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历代名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程式的“皴法”,并且代代相传加以发展, 为社会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和经验。董源的披麻皴,开创了南派山水画的新天地;李成的蟹爪皴、卷云皴,精彩地表现了山水寒林的韵味;范宽的雨点皴,将北方山石雄伟而坚实的质地,表现得深切动人。

当然,历代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皴法”并不是凭空而造的,都是根据自己所见到的自然界的真山实水,结合自己亲身体味的感受,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总结表达出来的。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进步,“皴法”也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坛各种“皴法”丰富多彩,摇曳生姿。

石建勋先生,立足黄河口,经过几十年深入黄河入海口写生,千万次深入细致地揣摩体味,经年研究,反复地学习研磨历代先师大家的“皴法”,不断地实验、探索、创新,独创了一种独特的“皴法”笔墨新技法,被同行称为“碱蓬皴”。创造了特有的笔墨技法,填补了中国画历史的空白,丰富了当代中国画技法。

文艺评论家李榕桦在《石建勋和他独创的“碱蓬皴”》一文中对石先生的“碱蓬皴”有专评。

碱蓬,是生长于黄河入海口盐碱地里的一种草本植物,在黄河口以群落方式生长。它生命力顽强,对维持水生生物的有机物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秋天,成熟的万亩碱蓬,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迎宾的红地毯,把黄河入海口湿地装扮得如诗如画。因为它的精神力和多姿多彩,成为黄河口人精神的象征,深得黄河口人的喜爱。

石建勋先生,执着于碱蓬、芦苇、菖蒲及各种鸟类等黄河口的物像地描绘,尤其钟爱碱蓬。他的“碱蓬皴”在笔墨用色方面有鲜明的特点:在用笔上:首先用斗笔把笔头弄散,蘸以淡墨,干笔点皴,上虚下实,表现出碱蓬植被的生长结构;在用墨上:着眼山水画“三远”透视法中的平远,用墨近实远虚,

近深远浅,墨点近大远小,近看成点,远观成片;在用色上:碱蓬,初春嫩绿,盛夏深绿,秋天赤红,用色先浅后深,近深远浅,留出灵动水口,远处水天一色虚化幽远,中间色彩浓郁饱满,近色紫暗稳重。

大自然是神奇的艺术家,大自然是值得敬畏的,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和谐之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画家既要深刻感悟自然,使客观主观化,又要创造出相应的形式来表现,使主观客观化。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融为一体、情景交融。通过画面,画家可以把这份心境、情趣传递给观者,使观者同自己一样,感悟到大自然之美。有了这个共鸣,观者就会走进画家编织的梦里家园。

从大自然到艺术创造这个过程,都需要画家艰苦实践,这种实践就是画家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物质结果的一次再现,也就是通过笔、墨、纸、砚把你心中的美好画面表现在宣纸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自然万物、眼有所见、心有所悟的意境,巧妙地描绘成画卷。

作为画家能为自己结缘于这片创作根基的土壤而振奋,能用笔墨把心中的山水草木展示给人们是画家一生的目标和对艺术完美境界的追求。

石建勋是个热情的画家,从他的画面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这个世界以及大自然是有感情的。他多年来集中写意作品创作,让自己的内心、精神、情感和灵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融入人与自然的交流,以向上、向善、向美的意境,表达出人性之美、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点亮了人性爱的光芒。以自然为原本,以画颂情,用多年的心血潜心研究创作,怀揣对生命的热爱,怀揣对爱的信仰的坚守,用一幅幅优秀的作品诠释着生命之美。

石建勋的作品具有构图内在逻辑的创造自由,不是照搬生活,而是注重外在的现实再现的剥离,偏重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意念的表达,从中反映了画家对客观存在的个性体验和自我感受。他的画迎合大众,画情趣、画生活、画社会,不拘谨,读生活,是情景交汇,是内在情感、意念的抒发和表现。自然风貌,得天独厚,逸笔草草,着意不工,不拘成法,不泥旧迹,清心,素雅,高贵,一景一物无不鲜活生动,散发着生活情趣,充满了生活气息。生命之平等,于每一小花小草皆入其画作;生命之高贵,于每一小鸟皆鸣其笔端。些些鲜活生命,和谐于画面之上,栩栩如生,令人怦然心动。乃以文人的笔触完成文人的心画。

画为心声,得心源。与建勋弟聊起艺术,他常说:作为一名当代职业画家,惟有回到自己的内心,在聆听自己心底真实的声音后,创作出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洞穿一切虚幻的迷障,将个人内心的神韵显露在作品之中。如此,作品的形式符号,诸如线修、墨、色等等,便成为内心释放出来的一个个精灵,活生生地游荡在作品笔墨之中,真实不虚!

建勋君之画,也正是从思想、精神、情感、诗韵着眼,在大自然中感悟天籁之音,在大自然中锤炼艺术修为,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络。默默耕耘画坛四十余年,充分表达了画家与自然相契合之情怀。也正是画家长期与自然天地精神相往来,澄怀味象,坚守精神家园的写照。

吴冠中曾说过:“水管里流淌的都是水,血管里流淌的都是血”,艺术作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意,所有的技法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观石君画作巨幅则堂堂皇皇,千头万绪中始终有一种精神统领贯穿着,布局必酣畅大胆,收尾则精致细微,如大将临敌,指挥若定,整幅浑厚丰满,气象郁博。小幅则迎让有度,疏密交辉,疾虚之间,收放之际,似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特别是表现黄河口题材的,神态各异的天鹅,栩栩如生,形态万千,想必下了很大功夫,画湿地的巨制画作,更是幅幅精到,细看耐人寻味,耳目一新,很惊奇,气势宏大,笔法娴熟,特色鲜明,自成一派。

读前人的画,芦苇、菖蒲等物象一般给人以萧索、荒芜、漂泊的感觉。而在石建勋的黄河口湿地画作中,芦苇、菖蒲等作为主体物象,没有丝毫枯索的感觉,呈现的是一派劲节、温暖、和谐、蓬勃、宁静的意象。如他的《芦花飞雪》,挺劲的芦苇在冰雪覆盖的水面上愈显劲节,根根芦苇构成了有节奏感的芦林,只只麻雀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栖在芦苇的枝干上,舒适又惬意。《湿地蒲情》中,长着根根蒲棒的菖蒲一丛丛的在静静的水面上恣意生长,野鸭子一家,父母率领着三只雏鸭在菖蒲丛中游来游去,菖蒲给野鸭子一家创造了一个温暖、宁静、安详的环境。

石建勋教授创作《黄河入海流》历时十天完成,作品长10米*2米,鹤舞翩翩、红毯燃火、池水与芦苇共生,绿意朦胧,完美的表现出了黄河三角洲经典的自然风光,气势恢宏,极具震撼力,受到业界高度评价,也是石建勋教授近年来最大幅湿地作品,可谓是丰碑式作品。

拜读《摄取天趣》,聆听《画者心语》,使人禁不住有了艺术家的玄思灵动。站在《我的家乡入海口》,感受着黄河口那广阔、古朴、新奇、野味,不禁暗自感叹《风光独秀黄河》。放眼《丰硕》,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只见《雾锁疏林》宁静安谧,呈现出一派灵秀、和谐、旷达、洒脱的韵味。春天,看《春鸣图》,但觉欢鸟声声鸣翠柳,春色里,自悠悠;夏天,听《夏风》、《私语》,在长长的芭蕉叶下,品尝鲜红欲滴的樱桃;秋天,阅《黄河尾间秋韵》,芦苇摇曳、苇絮轻飚、秋水凝重、飞雁惊鸿,更感黄河口的新、奇、旷、野;冬天,赏《银装素裹》,好一派瑞雪纷飞、万籁俱寂的诗情世界……

《独恋黄河口》是石建勋千百幅黄河口题材绘画中的代表作,金黄色的芦苇和红似地毯的黄蓿菜相互衬映,一群天鹅怕打着翅膀朝着朝阳飞去,整个画面充满浪漫、古朴、苍茫、雄浑、新奇、野趣,展示出了画家博大的胸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画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秋醉黄河口》是石建勋黄河口绘画题材中的又一力作,繁茂朴拙的芦苇、红色灿然的怪柳、闲雅卓立的鹭鸶,一群大雁飞向远方,使这片闲野静美的土地更显郁勃生机与自然天趣。

再如《红红的荆条花》,整幅画面绚烂如火,豪放大气,艳而不俗,充溢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知恩者•我捐一万》应该是石建勋的成名作之一,一幅展示抗击病毒精神的画,2米*2米,画中的老太太满头白发,一脸苍桑,深陷的眼睛透出慈爱和坚毅,善良的光芒在每一根银发上闪烁。这不是一个普通老太太,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母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诗画流韵,登峰造极,艺术修养高雅。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云:“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之,分外有发生之意。”而建勋君对写生与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修养非常重要,书画家最终不是由笔墨说话,而是以修养定位,博学中提高文学修养,到大自然中培养灵感修养,在不断地写生中修炼审美修养,在谦逊中培养道德修养。”正是这对艺术真谛的解读与实践,才造就了建勋君丰硕的艺术成果。

“谦谦君子”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者,养也,谓以谦卑而培养自己的德行。用“谦谦君子”形容建勋君再妥帖不过了。他一直以虔诚之心、谦卑胸怀,孜孜以求,潜心求艺,人生修养,超然洒脱,纵横逸气。辛丑隆冬,“石建勋美术馆”拜访石君,知我尚未有其墨宝,欣然挥笔泼墨,伏案而作。当我用赞赏和钦佩眼光观其作画时,他微笑着看看我,一言不发,至到一幅黄河口湿地风光的4尺整张《秋韵黄河口》一气呵成,而我用近乎惊叹的语言赞扬画作时,他谦虚地笑着说自己画得还不好,请老兄笑纳,言语中透着真诚与谦恭,谦谦君子的气度流露其中。

正所谓:自古成就艺术大家者,无不对自然生活、社会有深入全面的解读,要使作品思想深邃、意境高远、技法出情调儒雅,必须以谦逊的胸怀,取众家之长并在大自然中执地寻觅艺术的灵感,在社会生活中去培养艺术修养,在圣哲熏陶中领悟哲思,在审美取向上与时代同步,在技法上师古而不泥古,在情调上尽取儒雅书卷之气,自成天然,处处脱尘而不染俗气,在大自然中去体悟自然的纯真和美好,去探寻艺术生命的意义所在,自脱天地牢笼之手而归于自然。建勋君有些已做到了,那是因为谦谦君子,水滴石穿,厚积而薄发耳。

我敬服建勋君的可贵处由此三点:一是敬畏,二是涵泳,三是自觉。

涵泳其中,语出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程朱理学家讲到学习时,主张“涵泳”,这是一种境界,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从容淡定、沉潜而陶醉其中,不受外物侵扰,以一种敬畏、涵泳、自觉的学习创作心态达到天人合一的心境。

建勋吃黄河水长大,是黄河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自己,敬畏黄河口的心境是执着而真诚的。以敬畏之心在自觉地进行美学修炼,以敬畏之心触摸五千年黄河文化的脉搏,以敬畏之心珍爱一草一木、一水一禽。“我深深眷恋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正道出了建勋兄的“敬畏”、“自觉”、“涵泳”之情。

于是,建勋君笔下的黄河口,春来色彩相和,神气律动,生机勃勃,夏至芦荡如潮,碧波滚滚,圣音神韵与笔墨妙趣横生;秋到芦花飞雪,百鸟翔集,天海一色,心与自然共舞;暮冬白雪皑皑,鹤鸣天际,月胧河海,人与天地同心。一幅幅精美画作中,那种贴近博大和深邃的开合布局,那种丰厚雄浑的博大气象,以至于层层掩映、墨韵流动、苍润隽永、诗意盎然,用蘸尽哲人思想的笔墨赋予了新的生命而生发无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有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艺术诞生于约束,死于自由”,我的理解,“约束”就是自觉的修炼。当今浮躁的社会,几近功利的时代,不为外欲所扰已成为一种奢侈,而建勋君作为艺术教育者的职业自觉,有了敬畏,有了涵泳,便有了心存专注,用志不分,也便有了今天湿地绘画创作体系的成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发展的必然。

赏析建勋弟的艺术风格,还应探究其内在的艺术追求。石建勋的艺术主张主要体现在:

追求笔墨的现代性。他认为绘画要不断创新,笔墨要为现代所用。他的绘画突破了随类赋采、水墨为上等传统观念的樊篱,大胆借鉴现代绘画的书写样式和视觉构成,在画面的纵深空间上尽力开掘,在绘画的表现能力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展和探索,赋予了中国画以新样式和新面貌,在笔墨的现代性表现上迈出了新步伐。

从传统到现代,从写实到抽象,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用笔墨丹青表达了,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追求绘画的精神性。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生存的关系,更是一种精神的依托关系。他追求自然风景的审美化,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浪漫的诗意联系,从审美的角度,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大自然鲜活的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营造“天地有大美”的空间,让观者不知不觉地进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追求自然景物的精神性,倡导绘画精神,超以象外,神寓画中,借绘画表达作者的情感精神、灵魂追求和所感所悟,赋子绘画以较深的文化内涵。

追求艺术的服务性。他主张艺术为社会服务,他认为湿地是地球之肾,没有了湿地,地球就会失去生命,人类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老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是一种修养工夫,美也是一种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美无处不在,有发现和欣赏美的能力,才能创造美的生命。

尽情感受东营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尽力挖掘渗透在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内涵、精神内涵、文化内涵、时代内涵,以此涵养自己的审美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欣赏美、创造美中传承艺术精神,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自己,立于天地之间,诗意地生存,艺术地栖居。

苏东坡题跋唐诗人王维《蓝关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谓中国画强调“写意”,不仅书画同源,而且讲求诗画一体,以诗入画,诗画相融,诗即是画,画即是诗。

明代艺术家徐渭在题陈鹤的画中云“翁然而云,莹然而雨,泣泣然露也”,徐渭用云、雨、露之润来描写陈鹤作画用墨的气韵生动和妙趣横生,以至于后来的徐渭继承了他的画法,将诗意与气韵溶为一体,泼墨勾染、水墨淋漓并以其特有之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审美传统观念,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引导着画家进入更为高级的超世俗的诗性境界。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石建勋的画充满了诗意,首先来源于他着眼于物象的精神实质和主观意趣,物与我,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相融相通。

诗画一味,皆是对生命之吟唱。纵观建勋君的画作,每幅画都是一首诗。《一方热土》、《天籁之音》、《晨曲》……这是画中一种内在的品质与涵养,画上虽无题诗,但将画的构思、章法、笔墨、形象、色彩进行了诗化,在画中表现出了近于诗的韵律、节奏、思想、情感与境界,用诗一样的比、拟、兴、寓等笔墨语言,赋予画作以诗的天籁之音、自然之美,“精而造疏,简而意足”(宋代画家葛守昌语)的情感与精神境界。

每每释读建勋君之作,都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其画风独特,气韵生动而诗趣横生,用笔妙到而墨的淋漓,渴而不枯犹润含春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气韵生动”,这正是建勋君人格、修养、秉性、博学与执着在画作上物我两忘、心手相应、淋漓尽致的诗画流韵。也正是建勋君对眷恋的这片神奇土地通过笔气、笔力、笔韵、笔势、笔意、笔法熟练地表达了湿地文化的精神本质。

在石建勋先生的笔墨形态中,诗情支撑着画意,画意丰满了诗性,诗与画丰富了情感本体,达到了笔墨天成,神与物游,笔随心动,墨与情溢的境界,笔墨中弥漫着诗意,诗意之中又处处饱含着感情,彰显着灵性。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东营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若水称其画作为:诚挚的情感,诗意地表达。

笔墨的流畅于简括,是石建勋画诗意淋漓的又一要素。用心品读他的笔墨,他的笔势更有流动感,更接近于张彦远说的“连绵不断”的笔法。从他的画前后对照来看,笔势显然由细密、繁多转向松厚、丰润、老到。尤其是由先前的缜密写实转向现在的简括写意。这是他画作笔墨的一大转变。他说,能用一笔画出的不用两笔,用减法画画,不用加法画画。《苇韵》,芦苇的画法寥寥几笔,比之前的简洁概括的多,而精神内涵却更饱满了。《香梦》中的两只水鸟静卧在有线条组成的芦苇丛脚下,在甜甜地酣睡,如梦如幻的画面,把人引入一片静幽的所在,慢慢让人进入画作的主题之中,沉醉于此不能自拔。画中芦苇的画法只剩下朦胧的了了几笔,但画的主题更明确、更集中、更彰显。“笔墨简洁处,用意最微”,(八大山人)简括的笔墨,以一当十,却更能削繁就减,传神达意。

六、久负盛名,誉贯中外,艺术成就非凡。

石建勋,艺术成就誉满画坛、誉贯中外。

现为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营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黄河美术馆副馆长,黄河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主席。曾连续五届任东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东营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千余幅作品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美术教育》《中国大画家》《中国书画报》等专业刊物刊登;人物专访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东营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数百幅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及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画坛高峰当代大家-刘文西 石建勋合集》《花鸟名家—石建勋专辑》《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专集画集》《诗情画意——文学艺术作品集》《石建勋画集》《花鸟名家•中国画名家丛书—石建勋专辑》《中国书画百杰—石建勋黄河口作品》明信片,诗画集《荣宝斋画谱-石建勋花鸟画卷》《师生汇报展作品集》等画集、专著30部。

自2011年举办首届个人画展,至2023年12月已成功举办画展26场,其中连续举办石建勋导师全国弟子班师生汇报展3届;石建勋美术馆画展6届;湿地画派作品展13届。至今是我认识的书画家出版画册、举办画展最多的艺术家。其展品容量之大、场次之多、时间跨度之久远,为画界之罕见。

作品先后九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展。1999年《独恋这片土地》获“中华世纪之光”中国书画大展金奖(主办:文化部、文联);2001年《剑花盛开颂春归》获“中国根•全球华人书画大赛”二等奖(主办:中国文联、青联);2002年《母亲河》获山东首届中国画双年展佳作奖(主办:山东美协)并获省选拨12届“群星展”铜奖(主办:省艺术馆);2003年《河塘清趣》获首届中国装饰书画精品展三等奖(主办文化部、嘉德拍卖公司);2004年《黄河尾闾风》获山东省中国“黄河龙杯”大展银奖(主办:省美协);2006年《黄河口的秋天》获“丹青墨韵黄河口”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主办:黄河口书画研究会);2007年《蒹葭苍苍》参加首届中国画•画家乡全国美术作品大赛,获一等奖(中国书画家协会);2008年《黄河口秋景》在韩国参加圆佛教艺术大展,荣获一圆大赏;2015年被评为“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作品选为美国邮票全球发行。

2011年正值黄河三角洲开发被列为国家黄蓝战略之际,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关心支持下,石建勋创建了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东营市委宣传部主办在黄河美术馆举办了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个人画展:“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从教30周年汇报展暨首届湿地画派精品展”,并出版《黄河口恋歌》精品集。这是蛰居多年的第一次集中亮相,100多幅黄河口湿地题材的作品,质朴、清新、生动、博大、辽远、唯美,以强大的冲击力让观者大为震惊,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业内人士交口称赞。

2012年在杭州、上海、郑州等七省市举办黄河口湿地画派全国巡回展;备受欢迎。黄河口湿地画派的艺术同仁们登高一呼,全国各地的艺术同道云集响应:大家纷纷用画笔画东营的市树、市花、市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18位艺术家118件艺术作品。

2013年由文化部、外交部和国家广电总局举办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世界巡回展。让黄河口湿地绘画艺术走出了国门,宣传东营,为黄河三角洲增添了光彩,使黄河口湿地画派开成了东营市的一张艺术名片,载入史册。

2016年石建勋应邀参加上海水墨丹青之约名家展。

2017年在莫言家乡高密举办大美湿地——石建勋画展。

为了弘扬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石建勋2018年自筹资金独资创立兴建了石建勋美术馆,美术馆占地面积七百多平方,是东营第一家以个人投资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该馆装修典雅,主要承接名家艺术展览,开展艺术交流与研究。传承民族艺术,繁荣地方文化。于2018年8月18日举办了走进黄河口•大美湿地首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暨石建勋美术馆开馆展,邀请了全国56位书画名家走进美丽的黄河口,让他们认识湿地,接近大自然,以画交友,繁荣家乡艺术;2019年8月18日举办了大美湿地——石建勋美术馆第二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20年9月18日由东营市文联,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举办了大爱无疆——石建勋美术馆第三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128位艺术家精心创作的138幅书画作品;2021年建党100周年,举国同庆,特举办黄河入海流——石建勋美术馆第四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展出来自全国各地78位艺术家精心创作的88幅书画作品,他们在艺术上造诣深厚,人品画品具佳,每幅作品充分体现了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怀。第五届?为庆祝石建勋美术馆成立六周年,2023年9月隆重举办“美丽家园”石建勋美术馆第六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128位艺术家精心创作的138幅作品。自2018年至2023年,已连续举办六届名家展,累计600余名全国各地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高达800余幅。

南山北水艺术情。2019年12月8日石建勋美术馆举办了南山北水—太湖画派•湿地画派首届中国画精品展。己亥深冬,太湖画派和黄河口湿地画派在黄河口美丽相遇,这是黄河入海口最重要的一件文化盛事。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太湖画派和黄河口湿地画派尽管在艺术风格上有较多的不同,但毕竟如长江和黄河同源同根,都追求笔墨的精湛,都重视以形写神,都强调诗意表达。太湖画派和黄河口湿地画派的美好相遇,是南山北水的相遇,是太湖和黄河口的相遇,是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相遇,是江南和华东地域文化和艺术风格的遇见。太湖画派和黄河口湿地画派学术交流展,汇集两个画派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旨在为艺术家提供一个更好更大的交流平台,促进画派间的切磋,开阔艺术视野,使南北艺术深入地进行相互刺激和有效碰撞,从而创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新格局,推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推动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南山北水艺术展,是无锡、东营两地艺术遇见、交流、融合、创新的开始,从此,一个南北文化艺术交流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2019年9月,石建勋导师第一届全国弟子班。

2019年12月28日举办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湿地画派第九届作品展。2020年举办十届湿地画派作品展,同年面向全国招收首届弟子班。石建勋导师首届全国弟子班师生汇报展在石建勋美术馆举办,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岁在庚子隆冬,年近辛丑望春,寒露凝霜终至末,梅花含香初蕴清。2021年举办第十一届湿地画派作品展。参展作品,或精雕细琢,或酣畅淋漓;或是一个回眸的小品,或是一幅苍远的巨景;有的静谧婉约,有的虎虎生风……虽然风格各异,但竟笔笔珠玑,水墨之间表现出特有的生命张力。仔细品味,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能咂出里面浸透生活烟云之后的一腔诗意,品出经历世间万千曲折之后仍然执着的善意和美好。

2022年举办第十二届湿地画派作品展及石建勋美术馆五届全国名家邀请展。

2023年应邀参加济南第十一届泉水节名家邀请展。

翰墨香盈严冬,丹青彩染岁末。雾锁千里,锁不住人们对美好的向往;霜凝大地,凝不住人们对艺术的深情!2023年12月30日癸卯年末冬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广大艺术爱好者冒着浓浓重雾,汇集在东营海通创客中心石建勋美术馆,隆重举行由黄河口湿地画派研究院、石建勋美术馆、木铎教育培训学校主办的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第十三届精品展开幕式。本次画展组织全国湿地画派350名成员,精选了118幅作品,这是黄河口湿地画派的艺术家们艺术精品的荟萃,也是黄河口艺术的盛宴,更是石建勋美术馆致力于提升东营人的艺术素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的体现。艺术家们为此浓墨重彩,为此写韵传神,一方面抒发了爱东营、爱艺术、爱生活的炽烈情感,更重要的是用这些作品和这场展览向东营、向东营市人民、向祖国捧上发自心灵深处的赤诚和感恩。参展作品特点突出,个性鲜明,或精雕细琢,或酣畅淋漓;或是一个回眸的小品,或是一幅苍远的巨景;有的静谧婉约,有的虎虎生风,虽然风格不一,但均笔笔珠玑,水墨之间表现出特有的生命张力。仔细品味,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能咂出里面浸透生活烟云之后的一腔诗意,品出经历世间万千曲折之后仍然执着的善意和美好。慢步展厅画廊,尽情感受东营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尽力挖掘渗透在艺术作品中的时代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生命内涵,以此涵养自己的审美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欣赏美、创造美中传承艺术精神,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自己,立于天地之间,诗意地生存,艺术地栖居。自2011年创建,中国黄河口湿地画派已经走过十三个年头。湿地画派作品展已连续举办过13届,累计 2000余名全国各地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高达5000余幅。

2024年5月,石建勋作品入选“百花齐放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2024年7月,石建勋荣登“2024年度百强艺术家榜单”,网易媒体、今日头条、360图书馆等多家新闻媒体同时推出专题报道。

鉴于石建勋的作品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将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崇高精神融入到作品中,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继2021最具收藏潜力画家、2022中国艺坛领航人物之后,2024年7月1日,经中国当代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国宾礼特供(外事)管理中心、国际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美术网工作委员会、中国书法网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授予石建勋“新中国成立75周年功勋艺术家”称号。

七、大美不言,成功上市,艺术价值延展。

2014年春天,“湿地情”石建勋中国画精品展应邀在济南趵突泉李苦禅纪念馆举办,引来无数同行和专家观赏。50余幅黄河口风情作品艺术精湛,格调高雅,风格独特,震动了泉城,也引起了中国文交所专家的关注。文交所组织了专家团到画展的现场,到东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调研,他们一致认为石建勋的绘画艺术水平高,地域特色鲜明,升值空间大,确定为可上市的艺术作品。

之后, “湿地情”石建勋中国画精品展先后在日本、韩国、杭州、郑州、盘锦、青州等地举办联展。

石建勋的35幅国画精品《湿地红滩》、《神奇湿地》、《湿地恋歌》、《黄河口芦苇荡》、《湿地家园》、《湿地鹤舞》等《大美湿地》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以3200万港币,于2014年8月1日顺利通过中国文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专家鉴定审核, 2014年10月23日“大美湿地“编号620037,在深圳中国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鸣锣上市,以港股的形式面向全世界发行销售。

石建勋作品“大美湿地”资产包是继刘大为的《中国山水》和潘公凯的《央美聚首》,它意味着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的作品跻身国家一流艺术的行列,同时也标志着东营市艺术产业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美湿地”是石建勋精心推敲的上市名称,意在把美丽的黄河口湿地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大美湿地”,既有对上苍赋予的黄河口湿地的赞美,又彰显出其黄河口湿地画派的特色,这是石建勋为世人奉上的丰盛艺术大餐,也是他为美丽的家乡献上的一瓣心香。

自此,石建勋及其作品艺术价值不断拓宽、展延,从2012年开始,创作研发了石建勋艺术衍生品。到目前,已有抱枕、手机売、丝巾、羊绒围巾等三十多个品种。近期,又研发了数十种陶瓷艺术品。

源远而流长,任重而道远。石建勋深知艺术道路盘旋曲折而又节节升高,黄河口湿地画派传承艺术重任在肩,需要不断充满新意而又需坚守初衷。因此,无论再忙,他坚持“每天一画”,数年如一日,雷打不动,笔耕不辍。

我们相信,石建勋的国画创作和他的黄河口湿地画派一定会乘此浩荡的东风,蓬勃发展。

生命有限,艺术永恒。

祝福黄河口湿地画派鲲鹏展翅,一鸣九霄!

祝愿建勋弟如松如鹤,生命之树长青,艺术之花长红。

乡隐居士

甲辰仲夏于黄河口湿地

作者简介:刘培华,1957年生,利津人;大学学历,清华大学MBA毕业,高级工程师职称。笔名:乡隐居士;书斋:成之文苑,亦署:鸣丁书屋。中国煤矿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网络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鲁中晨报》老年记者、《东营日报》特约记者。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