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鲁展风采丨俞志明:愿做赤潮“消防员”
2025-01-03 07:35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在全球近海环境中,有一种被称为“红色幽灵”的灾害——赤潮。赤潮发生之后,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会因中毒或缺氧而大量死亡。赤潮难题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养殖户,也一度困扰着长期致力于近海富营养化研究的俞志明。
俞志明,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几十项,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犹如火灾,迫切需要一种像‘灭火器’扑灭的应急处置方法。”俞志明说。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提出,利用黏土中的天然矿物与赤潮藻细胞结合,通过絮凝沉降作用将赤潮藻类沉降到水底,从而消除赤潮。然而方法虽好,但每平方公里就要用100至400吨黏土,面对动辄几十、上百平方公里的赤潮,根本不可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如何提高天然黏土的治理效能?”俞志明思考之余,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将目光进一步聚焦到了改变黏土颗粒表面性质上,提高表面正电性、增加与赤潮生物的桥联作用。
俞志明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黏土表面改性理论,用人工手段强制改变天然黏土的表面性质,研发出更高效的赤潮治理材料——改性黏土。
实验证明,天然黏土经表面改性后,絮凝能力增强,可使赤潮生物大量沉降、死亡。同时,改性黏土还能抑制残留赤潮藻细胞的繁殖和生长,避免赤潮再次暴发。
十年研究,他终于打倒了“红色幽灵”。俞志明发明的改性黏土材料,使赤潮治理效率大大提高,黏土的现场用量从原来的每平方公里100至400吨,降低到4至10吨。同时,他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配套的喷洒装备,实现了赤潮治理作业的自动化。
“赤潮治理研究必须走进现场,用现场应用来检验成果。”俞志明说。
近年来,俞志明已经在我国沿海从南至北20多个水域应用该技术,成为目前赤潮应急处置的有效“灭火器”。俞志明也因此被大家称作赤潮“消防员”。
此外,从2016年开始,改性黏土产品还出口美国、智利、秘鲁、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为世界沿海国家赤潮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未来仍然复杂的国内和国际近海环境,俞志明说:“我愿继续当好赤潮灾害的‘消防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海洋环境保护新篇章”。
(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