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圈”互动双城“抱团”,济郑联手做好“黄河文章”

2025-01-15 08:57   齐鲁晚报

  1月8日,济郑高铁已全线开通运营13个月。作为鲁豫两省首条直连直通的高铁通道,将济南、郑州的时空距离大大拉近。如今,两座城市正意欲进一步“抱团”。近期,济南市党政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双方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出推动济南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双圈”互动。

  两大都市圈,为何要“联手”互动?这一步,将会为鲁豫带来怎样的新发展机遇?

  济郑互动

  双城联系更紧密

  近年来,济南与郑州的互动并不少。根据公开信息,从2017年至今,济南市党政考察团先后三次到郑州“取经”,意在生态保护联防联控、产业发展协作联动、科技资源互通共享、推动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等领域共商合作。

  其中最近的一次考察是在2024年11月20日。考察期间,双方签署的《济南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中明确提出推动济郑都市圈“双圈”互动。

  “近年来,济郑互动越来越频繁。”在济南市社科院研究员王新军看来,济南、郑州这两个北方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正在开启深度“抱团”式发展,“这是以前所从未有过的”。

  “从空间上看,两地距离超过400公里。在去年济郑高铁开通前,两座城市之间并无高铁直通。”王新军认为,真正推动两城加速“联手”的原因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正式提出,沿黄各省区协同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此后几年间,山东、河南就开始了“大手笔”合作。双方在生态、交通、科创等领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这无疑也为济郑“抱团”合作提供了众多机遇。

  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全线贯通,两地时空距离从3.5小时缩短至1.5小时,为济郑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2024年4月,郑州发布《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公开“喊话”济南,提出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同年5月,郑州市二七区与济南市历下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双方致力于推动两地政务服务互通。

  同年7月,日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两市之间高铁客运通道增至4条,彼此联系更加紧密,两地全面进入“同城时代”。

  强强联合

  双方区位优势都会提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梳理发现:除济南、郑州密切“双圈”互动之外,国内近期跨区域“结对”的城市还有不少。

  2024年11月22日,南京、合肥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两市工信部门将持续开展产业融合对接活动。

  同年11月25日,重庆、成都召开了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三次会议。会议提到,双方要常来常往,强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推动形成全方位协同、全领域合作的良好局面。

  此外,11月26日,南北两大计划单列市深圳和青岛达成战略合作,促进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在交通、产业、环境等层面形成了良好的跨省域合作格局。”王新军认为,如此有助于整个区域形成双核或多核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促进都市圈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

  而放眼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增长极。根据公开数据,这些城市群以12%的土地、聚集45.7%的人口、创造56.5%的GDP。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近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由此可见一斑。

  “黄河流域尚没有形成上述层级的城市群,随着济郑高铁贯通,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加持下,鲁豫可以联手打造一个能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当的济郑都市群,将两大都市圈联系起来,共同做大做强。”王新军说。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济南、郑州本就是交通枢纽,济郑高铁贯通后,作为联通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的桥梁,双方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提升,两大都市圈合作空间也越来越大。

  取长补短

  两大都市圈相互借力

  济南市党政考察团最近一次赴郑州学习考察期间,济南党政代表团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国际陆港、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等多个点位的“规划建设”进行了着重考察。

  参照两市2024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表现能看出,济南此行目标明确。

  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GDP为10702.7亿元,在万亿俱乐部中排名第16位,增速5.5%。济南以9675.1亿元GDP居第18位,增速5.4%。

  从经济总量与增速上看,两城相差不大,但工业方面却差距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居万亿城市前列。而济南这项数据仅为5.2%。

  具体以汽车制造业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4.6%,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

  近年来,继富士康之后,上汽集团、比亚迪相继入驻郑州,郑州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6.98万辆。到了2023年,郑州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同比增长3.5倍。2024年前11个月,郑州比亚迪汽车产量达47万辆,带动全市汽车突破100万辆大关。

  济南也在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区比亚迪项目可以说是济南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弯道超车”的重要一笔。2023年,济南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生产新能源车超过24万辆,2024年产量预计突破30万辆。

  “从富士康‘回流’郑州、郑州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等可以看出,郑州地区保持着对外沟通联系的强度。”王新军认为,郑州在河南强省会战略带动下,对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都很大。

  “济南从中可以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进行强省会建设,如何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得到大项目以及龙头企业的参与。”王新军认为,两大都市圈互动,有利于济南都市圈取长补短,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推动地方产业升级。

  深化合作

  双城未来可期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

  2024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国务院批复中,济南市的城市性质是“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无疑是此次批复中最大的亮点。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学军表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更加明确了济南未来的发力方向,“要承担起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连胶东经济圈、西连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枢纽作用”。

  而《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也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务院批复中明确了“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是对两座城市的重要肯定。”董彦岭说,“两座城市性质从‘中心城市’到‘重要的中心城市’,更能显现出在全国大局里,济南、郑州更重要了。”

  “无论是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还是立足于自身城市发展,两大都市圈都应加强互动,做大做强。”谈及未来两大都市圈的合作重点,吴学军说,双方应持续发力做好黄河这篇文章。

  在济南·郑州全面深化合作推进会议上,双方签署了《济南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未来将在生态保护联防联治、协同共治守护黄河安澜、产业发展协作联动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

  “除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外,以产业发展协作带动两地高质量发展也是合作重点。”吴学军说,“目前,双方最大的合作潜力在产业层面。两大都市圈产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未来鲁豫合作应合理进行产业分工,均衡共享技术成果,把产业合作置于两大都市圈合作的优先项,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应。”

  

责编:王逸群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