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寒亭非遗微短剧《想飞》引发热议背后的思考
2024-12-20 14:42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近日,寒亭非遗微短剧《想飞》一经传播,就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激起了层层文化与社会意义上的涟漪,同时带给我们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探索。对《想飞》的关注和热议首先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在传统观念中,非遗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或者博物馆展示等相对静态的方式。然而,《想飞》却将寒亭当地风筝、年画、花灯、嫦娥奔月等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微短剧这一现代、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生动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其展现出来。通过微短剧这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让非遗文化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寒亭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想飞》为寒亭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微短剧以嫦娥归来看非遗为故事背景,无论是剧中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梦里水乡、梦想小镇等场景布置、人物服饰还是语言风格,都带有浓郁的寒亭地方特色。这使得观众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寒亭的地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传统的旅游宣传手册或者官方介绍不同,微短剧以一种更加软性、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向外界展示寒亭。它让寒亭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寒亭的非遗文化、传统习俗。
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效能。这部微短剧的成功也反映了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效能。在数字时代,微短剧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开来。从拍摄技术到传播渠道,现代科技都为《想飞》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高清拍摄技术让剧中的非遗元素得以精美地呈现,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欣赏到每一个细节。而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如短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则打破了地域限制,将寒亭的非遗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这种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联姻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如果想要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让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受众。
对社会价值观传递的积极影响。《想飞》作为一部热播的微短剧,除了在文化传承和推广方面的意义,还在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短片巧妙地将嫦娥奔月的传说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嫦娥探月工程”等元素相连。《想飞》寓意嫦娥在飞、人类的探月工程在飞、非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在腾飞、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在飞……融入了诸如坚持梦想、尊重传统、团结互助等积极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这些积极的价值观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心灵。以寒亭非遗文化为载体来传递这些价值观,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观众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受到这些价值观的触动,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这表明,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工具,更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众人拾柴火焰高。寒亭非遗微短剧《想飞》的成功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宣传文化部门的扶持、专业团队的协作、非遗传承人的参与以及民众和观众的支持。这如同众多的柴火汇聚在一起,才燃起了这部微短剧成功的火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传播,《想飞》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观众对这部微短剧的认可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寒亭非遗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观众的分享、评论和点赞进一步扩大了《想飞》的影响力,使得更多人了解寒亭非遗,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了《想飞》成为一部成功的非遗微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