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国瓷材料: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4-12-20 13:33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沈童 报道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应用陶瓷新材料,同时,越来越先进、精细的电子产品,也让企业对陶瓷粉底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陶瓷新材料领军企业,国瓷材料是如何迎难而上,迎接机遇与挑战的?又是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山东东营,一探究竟……
(国瓷材料)
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新材料:技术创新、质量稳定是根本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家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国瓷材料实现了从钛酸钡单一材料的生产企业到多品类材料领先的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发展。”国瓷材料创始人、董事长张曦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创新、质量稳定、国瓷业务系统(CBS)是公司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瓷突破了薄壁直通式载体和高性能颗粒捕捉器技术短板,打破了蜂窝陶瓷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张曦告诉记者,目前,国瓷材料已具备核心技术的陶瓷材料、高导热陶瓷基片以及金属化产品等,在低轨卫星和6G通信领域已经被客户大规模采用,成为驱动企业腾飞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据国瓷材料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2.6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6.78%,同比增长16.5%,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
在产品质量稳定方面,公司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化、智能数字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检测设备,公司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稳定性,目前东营各厂区实现了MES(工厂执行系统)信息化全覆盖。”
以蜂窝陶瓷产品为例,常规人工检测方式存在容易出错、效率低下的问题。现在,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数字赋能,让计算机来解决这一问题,基本消灭了数据孤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照搬、打造产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
作为产业基石、行业支撑、技术先导,新材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张曦表示:“对于新材料行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驱动下的产业模式变迁。但是,中国新材料产业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先进的模式,要结合自己的历史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自己特有的产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竞争优势。”
的确,这是国瓷材料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的理念。
早在创业之初,张曦就针对卡脖子难题,成立研发团队,不断探究尝试,最终推出“多层陶瓷电容器用钛酸钡基介电陶瓷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不但填补了国内高档钛酸钡基介电陶瓷材料的空白,还打破美日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改变了我国高档钛酸钡基介电陶瓷材料长期以来严重依赖进口的窘境。同时,也让国瓷材料成为继日本SAKAI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运用高温高压水热工艺批量生产纳米钛酸钡的厂家。
(国瓷材料生产车间)
因为产品性价比高,国瓷材料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到2011年4月,国瓷材料的产品迅速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85%。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产品不但在国内销售,还销往韩日等国的一些大公司。
在技术的加持下,公司发展迅速,也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龙盛联合投资、龙柏宏易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向国瓷材料伸来橄榄枝。最终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功上市。
面对机遇与挑战:保持乐观、因地制宜,寻求第二曲线
如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发展迎来诸多不确定性,行业和企业在发展中势必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对此,张曦认为要学会正确看待。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突破的,而且越往后发展越艰难。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都要指向技术创新,既要看到当前有难度,也要对未来保持乐观。”
比如,在当前愈加严格的环保背景下,对尾气处理系统中蜂窝陶瓷载体、涂覆催化剂等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尾气催化材料的应用需求。但蜂窝陶瓷载体全球市场长期由美国、日本的公司垄断,其合计占到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挤占他们的份额,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挑战和难度也越来越大,但国瓷材料对此有信心。
张曦告诉记者,国瓷材料打破了蜂窝陶瓷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构建了公司成长的第二曲线。“现在公司进入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平台化运营下发展更快,多项新产品、新增长点蓄势待发。”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瓷材料的催化材料、新能源、口腔、精密陶瓷等业务板块都有新产品即将或已经放量。从今年下半年起,公司的尾气处理用碳化硅蜂窝陶瓷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产业体系相对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足。张曦表示:“我们要以建设现代产业链为抓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高水平推动产业开放合作,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