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实干奋斗|“咸菜缸”里育出新苗,有何妙招?

2024-12-13 06:3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11月底,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里,一垄垄秋播油菜喜获丰收,亩平均净生物产量达7713.9kg。“我们今年种植了两茬油菜,眼前这一茬有100多亩,春播那一茬400亩,产量还不错。”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说。

  盐碱地上种菜,周红过去想都不敢想:“油菜喜欢偏酸性的土壤环境,眼前这片基地土壤含盐量从1‰—20‰不等,是全梯度盐碱地。就像把小菜苗扔进咸菜缸,活都活不了。”

  “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一句流传在东营的老话,道尽了盐碱地上耕种之难。2022年9月,我省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工作在东营开展,一场盐碱地改良的会战在黄河入海口全面打响。

  眼前这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里,有434亩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区域中,辐射带动附近区域2000多亩的中重度盐碱地综合利用。“我们与国内外专业的油菜育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新发研究员团队等国内高校院所团队建立合作,联合开展优质油菜种质资源的试验种植、筛选工作。收集不同的油菜种质资源,通过试验、评价、鉴定等办法,找到性状稳定、耐盐碱等优良品性的‘优秀选手’,再拿到基地试种。”周红说。今年已经是周红在基地里种油菜的第3个年头,油菜产量不错,她很是欣慰。

  周红与专家团队交流油菜种植。

  在这片基地里,不止油菜这一种作物在选育新品种。当地引进小麦、大豆、玉米、燕麦、小黑麦、花生、油菜等品种123个,完成耐盐大豆、杂交小麦、饲用油菜、甜高粱等耐盐品种示范种植350亩,开展耐盐大豆—杂交小麦轮作、水稻—燕麦轮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集成示范种植100多亩。“我们产业化推广耐盐、优质食味水稻品种12个,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的80%以上。”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振介绍。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不仅要“以种适地”,还要持续推进“以地适种”。垦利区是我省典型的滨海盐碱地代表区域,也是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阵地。“全区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是盐碱地,其中轻度盐碱地46万亩、中度盐碱地16万亩、重度盐碱地2万亩,土壤盐渍化程度总体较重,改良的需求很迫切。”垦利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振阳说。

  去年12月,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项目开始动工。如今,项目已全部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灌排工程、田间道路、暗管排盐、智慧设备等田间设施配套已建设完成,集中连片5000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标准。项目主要种植了耐盐碱油菜、小麦等作物,目前生长情况不错。”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介绍。示范园建成后,可引进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品系)50个以上,引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规程20项以上,筛选适合东营盐碱地的优质作物新品种3—5个。同时,还将通过聘用农民辅助试验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200人以上,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年,建成产业特色明显、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内一流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战略意义。东营市垦利区副区长宋连军介绍,通过累计启动20万亩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2023年,垦利区粮食总产、单产同比分别提高1.52万吨、16.77公斤/亩。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到2025年试点工作完成后,全省将新增和改造耕地15.07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

  (大众新闻记者 陈晓婉 通讯员 魏强 董文强)

责编:巩小龙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