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节专题|迢迢尼山路之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散文)

2024-09-30 07:37   烟雨任平生

孔子文化节专题|迢迢尼山路之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散文)

作者 崔洪国

那几天,在行走和听课中,很多相关联的话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和盘桓着。有时一个话题让我如醍醐灌顶,有时一片雨后的天空让我茅塞顿开,有时一句解说让我如沐春风。“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敢、朴实、谨慎就近乎仁了。“克己复礼而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不庄重,就缺乏威严。君子好学,就不会固执。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亲近缺乏仁德之人。发现自己的过错,就要勇于纠正。“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教诲和典故我们耳熟能详。修身是儒家治国安邦思想的逻辑起点。所以,信手拈来的那些教诲和信条是作为人的个体内修、内省、内敛、内净不可能绕过去的捷径。跋涉千山万水,内修这个山水也要跋涉。否则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无根之木。古往今来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士大夫,苏东坡、文天祥、林则徐、曾国藩,首先在私德上是高山,是天空,是海洋,是江河湖泊,始终给人一种山高为峰的伟岸。

孔子理想的终极还是要把修身推己及人、及家、及国、及天下。但作为个体的人,毕竟有着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诉求,有时这些诉求还是自我、自私、自己的,也拿不上台面,而且也不是每个个体都能得道成圣人,更多的是凡夫俗子。所以克己的同时要复礼。礼是什么?礼就是共同遵守的规范,说白了就是私德的公德化,就是共同的倡议和公约,就是法度和规矩。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又是最早的规矩倡导者和践行者。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愿意遵从孔子的教诲呢?又有多少人相信礼花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呢?所以,孔子传经布道的路漫长又漫长,周游列国,虽然他坚信他的说教终将在时代的天空绽放出璀璨光芒,但他始终没有摆脱颠沛流离,四处碰壁,甚至饥肠辘辘的命运。这不是命运的诡异,是他心中理想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到来,虽然已见黎明的曙光,但好像还是云山之隔,毕竟离那个大一统的汉朝还有二三百年的时间呢!如今,修身立德,先立后破,立规矩,立法度,遵规守纪,中规中矩已然成为常态,谁能怀疑是“克己复礼”结出的硕果呢?

这让我想起了耳畔经常回响的几个词,传承赓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我在这里再解读一下。文化是最好的桥梁,历史是最好的传承,未来是对历史最好的赓续。对历史最好的传承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简单的事件、时间和数字冷冰冰的记忆。我们听过关于中国和日本孩子在历史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讲解甲午海战的故事。我们的老师问孩子的是甲午海战发生在哪一年,损失了多少战舰,签订了什么割地赔款的条约。日本老师问孩子的是甲午战争中中日胜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将来是否还会发生类似战争,胜算几何。记忆和复述只是对待历史的一种很简单的思维惯性,汲取、传承和赓续才是避免历史逻辑和悲剧重演的最好方式。

这就是上面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儒家思想是活学活用的信条,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信念和行为范式。当然了,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中坚韧执着地笃行。在尼山,在三孔,几位政德教员饱含深情地把那些信条融汇到了解说中,栩栩如生,有我中无我,小我中大我,精修中精进,实在是深得孔老夫子“金声玉振”之精美和精妙。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