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 | 手造出圈,既要“博古”更要“通今”

  任佳佳

  在快节奏的当下,不少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文艺范儿的、有腔调的慢生活方式。一股手作风潮在城市中悄然崛起,人们亲手制作团扇、陶艺、木版年画,在穿汉服、逛古城、围炉煮茶中感受历史文化,感受“慢下来”的生活乐趣,那些承载了“人的温度”和本土文化的“非遗”“手造”“妆点”着大众生活。

  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手造百花园虽然生机盎然,但也存在成长烦恼和现实困惑:怎样才能重新建立与现代生活的链接,助力更多优质“手造”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现代生活?

  手造焕发“第二春”,需要走出“深闺”。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以人为载体,依托口口相传与代际传承,传承人收徒后,通过口授心传、言传身教,社会公众基本无缘接触其间诀窍,除少量易于商业化转型的“非遗”跟上了现代节奏外,多数传承人苦于工艺吸引力难以延续而陷入无人继承、无人问津的窘境,因此需要讲好手造故事。日照持续推进“山东手造·优选日照”进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商超、进民宿酒店、进公共文化场馆、进金融网点等“七进”项目。非遗馆自开馆以来,成功举办70余场非遗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手工中了解传统手造、喜爱传统手造。各区县探索建设传承人进课堂、进社区、进博物馆的常态机制,并利用3D、VR等技术搭建身临其境的跨时空故事空间,增强了人们对手造文化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手造焕发“第二春”,需要连接大众。对传统手艺来说,时间亦敌亦友。手造通常底蕴深厚、精妙绝伦,但有时也意味着它“曲高和寡”,很多传统手造因被忽视而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存续方面的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传统手造传承下去,让传统手造赋能文化两创,需要重新激发起人民群众对传统手造的喜爱,以创新构建起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个性化、品质化、情感化消费需求的手造产品体系。像平度制香,通过改造传统工艺,生产适合家居使用的香,受到市场欢迎;广饶的大码头苇编,对接绿化园艺需求,创新设计培育能够栽培的柽柳花篮,开拓出新的市场;五莲刘氏盘扣,将采来的艾草和香料加入荷包,不失传统工艺本质,又增添了使用价值。

  手造焕发“第二春”,需要产业助力。传统手造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的赋能。“山东手造”的推广不仅仅局限在了解技艺的“经验帖”,更要向对接产业链条上发力,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为手造传承与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活力。在潍坊,风筝产业“扶摇直上”,总产值突破20亿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小风筝”撬动“大产业”;有“萨克斯摇篮”之称的龙口市大李家村,生产的萨克斯占全国年产量的6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管乐器生产基地之一;依托传统陶瓷产业,淄博衍生出刻瓷、拓彩、瓷画等多个产业,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除此之外,手造与文旅产业融合也是有益探索。“朕知道了”的胶带、引起“嫡庶之争”的故宫口红、“四大名楼”系列的雪糕,各地文创“手造”火爆出圈也给传统以新生,予岁月以文明。

  “道虽远而终将至,事虽难则做必成”。眼下的日照,越来越多的“老物件”“老技艺”,正穿越旧日时光优雅而来,他们凝结着一代代手造人的集体智慧,见证着历久弥新的匠心精神。让这些匠心淬炼的“手造之物”,轻抖历史风尘,再次遇见创新、遇见美好,为城市发展赋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责编:赵洪芝
审签:张 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