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迹丨琅琊台遗址:实证为秦始皇东巡期间营建 夔纹大瓦当彰显建筑等级
2024-12-26 21:38 海报新闻
12月21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青岛市黄岛区召开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来自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浙江省考古研究院、江苏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会议。专家们认为琅琊台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是我国秦汉考古的新突破。确认琅琊台遗址是秦始皇东巡期间营建的重要国家工程。
文献记载中的琅琊台
琅琊台遗址位于山东省东南沿海,青岛市黄岛区南部。遗址三面临海,现存秦汉时期夯土台基等多处遗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文献中对琅琊台的记载丰富。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临峄山(今山东邹城境内)、泰山、芝罘山(今山东烟台市芝罘区北)及琅琊台(今山东青岛黄岛区)。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这次东巡过程中建琅琊台并立石刻诸事,“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后来,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又两次驻跸琅琊台。
《水经注》记载此台:“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
据了解,琅琊台遗址自1973年以来经多次调查、勘探及配合或抢救性清理工作,发现一批重要遗迹。
6年持续系统发掘 确认“大台”为秦始皇所筑之琅琊台
2019年以来,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青岛市黄岛区文化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共发掘4700平方米。发掘区分位于主峰的“大台”、东部的“小台”、山南的“窑沟”、“台西头”和东南的“亭子兰”等多个地点。
通过持续发掘,确认了“大台”主体为秦汉时期高台建筑基址,构成高台建筑核心及外围场地的夯土基址体量宏大,夯筑质量极高,发现登台踏步、台下房间、排水设施及院落门址等重要遗迹,佐以早先发现的秦代刻石,推定为秦始皇所筑之“琅邪台”。
山顶建筑基址秦代门址
秦代窑Y1(上为北)
“台西头”地点位于“大台”正南方向的山下,发现的阶梯状大规模夯土建筑基址,与“大台”建筑时代相同,可能为一组等级较高建筑群的一部分。“窑沟”地点发现秦代砖瓦窑,出土大量遗物,为秦、汉建筑材料分期断代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
“小台”通过解剖发现,夯土结构与“大台”存在明显区别,性质当属依山夯筑的大型平台,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沿海的“亭子兰”地点发现规模较大、形制独特的战国时期建筑,出土遗物具有齐国特征,对于追溯秦始皇东巡琅琊及筑琅琊台的历史渊源有重要价值。山顶建筑与窑址区、山下建筑基址均有道路相通,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密切关系,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出土夔纹大瓦当和龙纹踏步砖 表明建筑等级之高
琅琊台遗址出土了秦代夔纹大瓦当。专家认为,大台和窑址中出土的夔纹大瓦当和秦始皇陵、陕西栎阳城、辽宁绥中姜女石行宫等遗址所发现的秦代大瓦当接近,当用于极高等级建筑。再佐以早先在此发现的秦代刻石,可判定为秦始皇所筑之琅琊台。
琅琊台遗址窑址区出土秦代夔纹瓦当残件。
琅琊台遗址山顶建筑基址出土秦代云纹瓦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瑞认为,大半圆瓦当等高等级建筑材料的发现可将遗址的时代确定为秦,结合文献与琅琊刻石等资料的记载,可明确该遗址为秦始皇营建的琅琊台,应是目前见到的统一秦时代最早的建筑遗存,为该时期考古学的细化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标尺,对于标准断代也非常重要。
考古人员还在“大台”西侧以及东侧发现了登台踏步、台下房间、石铺路面、排水设施及院落门址等重要遗迹。在靠近台基西南角处发现了空心砖铺成的登台踏步,现存踏步砖共有6级,更为难得的是,在部分砖上还发现了凸线龙纹等纹饰。
山顶建筑基址秦代石砌地漏
秦代龙纹踏步砖
据专家考证,目前发现的秦代龙纹踏步砖,仅在关中最高等级建筑遗迹中有发现,在东部地区龙纹踏步砖尚属首次发现,更加印证的此处的建筑等级极高,其宏大的规模与秦始皇的地位相匹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龙国指出,夔纹瓦当与龙纹踏步空心砖等都表明,此地是一个大型国家工程建筑遗存,要关注出土遗物的时代性。他认为整个台基上的建筑实际上经过了周密的安排,排水设施也有着精心的设计。
研讨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琅琊台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琅琊台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是我国秦汉考古的新突破。作为秦汉皇帝东巡的重要地点,琅琊台遗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充分体现了今山东地区在秦汉统一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多元文化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
(海报新闻编辑 孙翔 综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新华社、大众新闻、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