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献瑞2025:关于蛇的这些知识点,你了解多少?

2025-01-27 11:09   人民日报

  原标题:我们的春节 金蛇献瑞2025

  图①:儿童画《花蛇贺新春》,李依曼绘。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供图 图②:朱炳仁设计的文创铜雕塑《灵蛇定乾坤》。朱炳仁供图 图③:陕西考古博物馆藏唐代泥质红陶生肖蛇俑。资料图片 图④:2025乙巳敦煌福蛇IP系列(部分)。资料图片

  朱炳仁

  以铜为媒塑造灵蛇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生肖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识。我很想以铜为媒介,将铜文化的精髓与生肖的灵动吉祥融合,创作出让大众喜欢的作品。

  2024年龙年来临时,我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打造了一组长达25米的《龙行大地,五谷丰登》的装置艺术作品。这是一条少年巨龙,现代时尚且新潮的形象,寓意着少年强则中国强。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箭亭广场上,有一组等大、同尺寸的五牛雕像。这组雕像源自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五牛图》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直想以此为模本,在保留原作牛的神韵的基础上,赋予它铜的温润与光泽,让更多人感受原作蕴含的勃勃生机。这组作品,每头牛高2.1米,重达300多公斤,历时1年的时间制作完成。

  蛇年即将来到,如何创作以蛇为主题的铜雕作品?蛇,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中充满神秘色彩与象征意义的生灵。它既是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深邃的思考与敏锐的洞察力;又是生命力的象征,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彰显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生肖,从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创作了文创雕塑,取名为《灵蛇定乾坤》。它以一对憨态可掬的灵蛇为形象,一青一白,昂首挺胸,身姿缠绕,预示蛇转乾坤,迎接锦绣前程。在制作上,两条小蛇的工艺精湛,不仅融合传统的非遗技艺,更在表面采用独特的高温釉彩技艺进行精细着色。这使得小蛇的身姿显得格外圆润活泼,捧在手心,不仅能感受到细腻的质感,更能深刻体会到浓厚的艺术气息。

  自2019年开始,我们每年给一个生肖制作一本邮册,至今已经7册。从《虎福临门》到《天兔赐福》,从《牛转乾坤》到《有龙则灵》,都受到大众欢迎。今年的《金蛇纳福》,不仅收录《乙巳年》特种邮票“蛇呈丰稔”“福纳百祥”各六枚,还精心呈现了《灵蛇定乾坤》《金蛇纳财》《蛇飞飞》三款蛇年作品,既满载邮政文化韵味,又寄托了对乙巳蛇年的深切祝福。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百余座铜器文创馆。在这些文创馆中,都特别设置了生肖铜雕专柜。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既有传统的生肖形象,也有创新的生肖演绎,琳琅满目,为大家带来岁岁年年美好的祝福。

  李守奎

  “蛇”字的演变

  现代汉字中,“蛇”是常用字,与“它”“虫”“也”形、音、义均不相同,放在文字发展历史中就会发现彼此关系密切。

  “蛇”字出现很晚,目前最早见于战国秦文字。商周文字中的“蛇”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翻翻《说文解字》,大致就解决了。《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中有一个“它”部,“它”就是“蛇”,“蛇”是“它”的异体字。顺着这个线索上溯,商周文字中的“它”很常见,但它们很早就被假借作“其它”的“它”或洗手的盥器“匜”。当一个“它”字记录了两个以上的常用词,就得造新字来分担。书面语中“蛇”的使用频率远低于代词“它”,于是表达蛇义的“它”被挤了出去,加了个“虫”旁变成了“蛇”形。

  “它”很常用,虽然作意符被“虫”给取代了,但作音符常见,后来几乎被“也”取代。“施”“他”“地”“弛”这些字在古文字中都从“它”声,到了汉代才逐渐被“也”替代。就连“蛇”,宋刻《太平御览》中的“蛇”都写作“虵”。道理很简单,“也”与“它”古音极近,构形中表音功能相同,“也”比“它”写法简单,人们书写过程中就选择了“也”来表音。

  在文字系统中,“蛇”的命运曲折,幸亦不幸。

  “它”是蛇的本字,本义就是蛇,在早期文字的构形中并不美好。但“它”在甲骨文时代就被借作代词,表示“其它”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更加常用的代词是“他”,好像“他”与“它”有了区分人与其他物类的功能,就来源说,“他”字出现得很晚,是“佗”的变形,“佗”是“它”的累增,归根到底,都源自“它”。

  每个汉字的命运,自然受文字发展与演变规律的制约,但也有文化心理在其中。蛇在文字构形中有意无意的避讳,于是就没有了从“它”表意的字,但“它”借作代词,功能强大,生命长久!

  王仁湘

  从汉画像看蛇形象

  我们在汉画像中看到了大量的蛇身人面刻画,其中多数是伏羲女娲的艺术画像。

  在史前期人类社会,人类所崇拜和创造的众神,主要来自动物们所具有的威势与灵性,而且多是人类自身所不具备的能力。蛇,正因为这样的背景进入到人们的信仰体系之中,蛇形或作为神本体的蛇形也就出现在神话中,出现在古代绘画与雕塑艺术中。汉画像中频繁出现伏羲女娲画面,一般都是蛇身人面,分别手捧日月,或者手执规矩,一阳一阴,形影不离。女娲在汉画像中一般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常常在与伏羲、西王母一起的构图中出现,寓意阴阳谐和,子孙蕃昌。

  人面蛇身的神形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存在诸多例证,《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天中记》《玄中记》《神异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述。人面蛇身之神主要有伏羲、女娲、烛龙、共工等,其中又以伏羲女娲最是著名。传说中伏羲是雷神的儿子,是母亲华胥氏踩踏了雷神留下的“大迹”所孕生。《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龙身古时常混同蛇身,伏羲因此就遗传蛇身了。而女娲的形体,在《楚辞·天问》中问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这样的话,王逸注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说明伏羲女娲人面蛇身在东汉时是很流行的传说。由此,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深刻印象:创世时代的众神都是人面蛇身,共享的蛇身是他们共有的“密码”。

  许多抽象的几何构图,其实也都是由写实图形中提炼出来的,而一旦灵感出现,半人半兽的神像也就被创造出来了。人面蛇身的众神,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基因有传承,蛇身就自然成了创作众神像的艺术选项。

  胡长城滇青铜蛇形器

  “蛇形”图案在滇文化中大量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仅云南昆明石寨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与蛇有关的青铜器就超过了100余件,而在云南玉溪李家山墓地发现的青铜器中,也有大量与之相关的青铜器。滇青铜器中的蛇形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出了庄严意味,比如房舍雕刻铜饰和贮贝器柱上的盘蛇形纹饰。二是把蛇形用作装饰品的组成要素,比如各类纽扣上的蛇形。

  李家山51号墓出土的一件铜网状器,造型奇特,器身张开如半圆球状,前段立体蛇形伸出(见图⑤)。石寨山71号墓出土的一件蛇首形青铜叉,是一件少见的生产工具中有蛇图案的器物。

  这些青铜器对于研究古代云南的青铜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殷 波生肖设计如何更有亲和力

  中国邮政《乙巳年》特种邮票“蛇呈丰稔”。资料图片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生肖设计再掀热潮。近日,央视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发布,联合国蛇年生肖邮票发行,2025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2025中国高校生肖设计大展等推出一系列蛇年生肖海报。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蛇”的生肖形象从远古的狞厉神秘转变为今天的萌趣可爱,从庄重而令人敬畏发展为轻松且愉悦亲和,富有趣味性和现代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传承与创新。

  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在全球参与的“蛇”生肖设计中,萌趣可爱的特点十分鲜明突出,包括圆脸大眼睛的面容、微笑的表情、缤纷明亮的色彩、简洁圆润的线条、纯洁天真的个性、温暖亲和的风格等。“萌”化的蛇“宝宝”如孩童般可爱,轻松愉快地唤起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人们追求温暖美好的生活,希望以轻松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渴望回归质朴的本性,向往真情实感的交流,“萌”化的生肖设计以简约的风格、亲和的面貌以及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理念呼应了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诉求,也更容易形成精神的共鸣。

  可以说,“蛇”的生肖形象变化正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表征。在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符号语言更加巧妙地融会于生肖设计之中。“形”与“意”呼应,形成文化和审美的认同。央视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笑脸轮廓和整体造型取自云头如意和甲骨文“巳”字,包含“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之意。从头至尾的蝙蝠纹、歧羽纹、长命锁、缠枝纹以及如意造型和寿字结等,寓意“福从头起,尾随如意”,所谓“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传统的符号语言传递着古老的节日精神,熟悉又亲切。

  生肖设计将文化传统融入今天的生活。文明之河奔涌,传承与创新的文明历程磅礴而又从容,不变的是对“美好”二字的追求。

  吕 鹏考古中的“蛇”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商代蛇形玉佩。资料图片

  从科学和文化的角度而言,蛇是古老而神秘的生物。

  所谓古老,是因为蛇在地球上已存在了上亿年之久。但从演化的角度而言,蛇是四肢退化甚至消失的爬行动物。早在距今1.18亿年前,蛇已经由某种蜥蜴演化而成。

  蛇类遗存在考古遗址中也非常罕见。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出土有爬行类蛇舅母科动物(蛇和蜥蜴之间的过渡物种)的化石,表明古人类与蛇类相伴相行的历史久远。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出土距今6000年的蛇类遗存,包括缅甸蟒、眼镜王蛇、百花锦蛇等,其中缅甸蟒的长度可达4.58米,远比现生同类蛇的体型要大。陕西商洛紫荆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000—4200年,出土有游蛇科动物。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距今6300—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层里出土有少量蛇类遗存。

  蛇是龙的原型动物之一。蛇雅称小龙,蛇蜕也被称为龙衣。距今8000年以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陶罐上有蛇衔蟾蜍的形象,该遗址出土石碓龙的形象明显脱胎于蛇。当此之时,西辽河流域的先民已经开始建村落以定居,他们开辟农田,种植粟和黍、饲养狗和猪,处于史前农业起源阶段。史前农业靠天吃饭,人们期盼风调雨顺能够带来好收成,这种向往最终促成蛇崇拜转向龙崇拜。其后,从距今5000年的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到距今4000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和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再到距今3800年的河南新密新砦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文物中龙的形象日益兴盛和统一。

  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一般形象是龟蛇合体,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而蛇也有长寿之意,因此,玄武就获得了长寿的内涵。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有玄武纹瓦当,正中为一龟蛇交缠的图案,龟作趴伏之态,蛇弯曲盘绕龟身,形态生动逼真,这些瓦当被用于宫殿等建筑的屋檐上,寓意着守护和吉祥。

  蛇从亿年前走来,在百万年前与人类相遇,并与人相伴相行,最终成为一种图腾。火遍全球的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被亲切地称之为“中华街舞”,领头的舞者手持蛇进行表演,传达出刚毅的精神,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武少民“《白蛇传》是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

  杨柳青年画《白蛇传》游湖场景。天津杨柳青年画社供图

  “《白蛇传》是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上世纪60年代,我们花了1年多时间,集体创作绘制了一批每套16幅年画册页的《白蛇传》,风靡一时,销往国外。”走进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霍秀英家中,说起当年集体创作《白蛇传》的场景,她依然历历在目。

  霍秀英,“玉成号画庄”的创立者霍玉棠长女,霍氏年画第六代传承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杨柳青年画画师。她9岁学艺,先后师从张兴泽、潘忠义等著名年画艺人,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霍秀英看来,这套《白蛇传》年画册页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大家精心设计16幕故事场景,再通过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以精细的笔触、明艳的色调,让整个画面明净透亮,人物形象摇曳生辉。”她一直牵挂着传统题材的挖掘和复绘工作,毫无保留地传授濒临失传的彩绘技艺。

  来到西青区杨柳青古镇“玉成号年画坊”,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正在创作以农历蛇年为主题的年画作品《灵蛇献瑞 同心如意》。“通过如意、祥云等元素勾勒出两条灵蛇的形象,蛇颈相交处呈心形,寓意同心如意,蛇首昂扬向上,口吐祥云,以精心构思的灵蛇创意迎接农历蛇年。”张宏说。

  远山、垂柳、西湖、亭台、游船……移步换景间,演绎出写不尽的红尘往事。在“玉成号年画坊”,霍秀英15年前创作的16幅年画册页《白蛇传》悬挂在墙上,每一幅都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生动,细节处理精妙,让人击节赞叹。“‘见蛇’这一幕本来是一条白蛇吐着信子探出帷帐之外,后来考虑到有人害怕这一形象,于是改成了帷帐之间隐约有一段白蛇的身体出现。这种细节上的改进,也是《白蛇传》更好流传的原因之一。”张宏说。

  如今,张宏有一个新的愿望,那就是静下心来创作整套《白蛇传》。“让《白蛇传》这一著名的民间故事,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上代代流传。”(人民日报)

  

责编:巩小龙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