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里的中国丨一张二等功奖状里的家国情怀

2024-12-21 17:24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彩 黄孟娜 李梅 时畅 通讯员 徐永香 临沂报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辛集镇白石泉子村李连举家里,有一封特殊的“家书”——一张70多年前的“二等功”奖状。奖状是当时寄到李连举的老家,褒奖李连举同志在战斗中英勇奋战,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这封特殊的“家书”被李家人一代代珍藏至今,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教导,也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李连举的奖状

  据李连举的家人回忆,李连举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就上前线投入了战斗。后来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李连举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腿部落下残疾。他的“二等功”就是在那个时候立下的。

  “敌人一个炮弹打过去,把松树都炸了,他的一条腿也没了……”李连举的爱人于贞梅已是92岁高龄,回忆起当初丈夫跟自己讲述的战斗情景,仍十分清晰。负伤后,组织上安排李连举到枣庄学习,几年书读下来,掌握了不少新的知识,他也由此进入一家药材公司工作。再后来,就认识了于贞梅,俩人情投意合,共同组建起小家庭。

  艰难的岁月里,这对夫妻相濡以沫,将6个子女养育成人。李连举工作上兢兢业业,从不畏困难,于贞梅是个乐观豁达的人,说起年轻时的苦与累,她也总是乐呵呵的。“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咱想吃包子有包子,想吃馒头有馒头,想吃啥都有。生病了政府还给送药,还带着去体检,很好很好了!”

李连举爱人于贞梅

  1997年,李连举去世,至今儿女们仍常常回忆起父亲在世时的情景。李月谱记得,父亲生前常跟他讲打仗时的场面,战友们藏身在土坑战壕里,头顶上是纷飞的炮弹……“我父亲那时是炮手,对于炮手来说,打仗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水,机枪管子打起来很快就烧得通红,不浇水冷却就没法用了。父亲说,他总是比别人多带一个水壶,每到一个新地方,也特别注意提前寻找水源。”那时年幼的李月谱听得似懂非懂,长大了才逐渐意识到,父亲是个做事特别认真、精益求精的人,同时也一直这样影响和教育孩子们。

  在李月谱眼里,父亲刚正不阿,待人一视同仁。每当遇到问题,他总是说开说透,是非分明。“我就随了我父亲的性格。”李月谱自豪地说。

  父亲离世二十多年,女儿李月荣回忆往事,仍忍不住湿了眼眶。李连举退休后,李月荣接过了担子。她深知父亲毕生敬业、一丝不苟的作风,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勤勉务实的态度……

  “爸爸节俭了一辈子,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时,他经常提起以前战争年代的艰苦,告诫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粮食。就算是他生病住院期间,我们想多买点好吃的给他补补,他都不同意,说不能浪费。”李月荣哽咽着说。

  李月谱回忆,父亲去世前,恰好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尽管他当时病痛缠身,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强和乐观。

李连举的爱人和儿女

  1981年,全家人拍过一张全家福,当时家里是8口人。如今,这个家早已开枝散叶,发展成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抚摸着照片,李月谱和李月荣忍不住思念父亲:“要是父亲还在,能亲眼看到今天全家人的幸福生活,那该多好啊……”

责编:陈凤祁
审签:张达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