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 | 降降“虚火” 让兴趣班回归本真

2024-10-10 17:17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张洪霞

  琴棋书画,艺术熏陶不能少;篮球游泳跆拳道,运动健身缺不了;围棋书法编程课,样样都得来一个……“语数外的黄昏、音体美的黎明”,双减之下,学科培训少了,素质类的兴趣班却是全面开花。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00多个家庭中,有一半孩子的兴趣班数量达到3个以上,每周花在兴趣班上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

  可以说,让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最为质朴的愿望。但是,由于孩子尚且缺乏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兴趣班往往不是孩子自身的选择,而是父母的决定。如此一来,最终往往导致孩子在兴趣班中坐不住、学不进去,进而产生抗拒、叛逆的心理,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让真正的兴趣回归“兴趣”本身,才是儿童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需要具有定力和智慧。兴趣班虽然很重要,但它不是一道“必答题”,更多时候是一道“选择题”,初衷是挖掘兴趣、培养特长、浸润心灵,不应该拿来内卷和攀比。在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值得砸重金好好培养;可在不少商家眼里,孩子就是韭菜,割完一茬算一茬。家长如果能够保持冷静,就会明白,培养孩子兴趣,并非只有在课堂内,多带孩子去乡村田间走走,感受泥土的芬香和劳动的快乐,一样可以助力孩子全面发展,擦亮成长温暖底色。

  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应打造综合实践的平台。最近,“课间15分钟”这个新鲜词儿在教育圈里掀起了一阵旋风。从江苏无锡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从北京到福建晋江,一个个地方像是约好了似的,纷纷为学生们的课间时光“加码”。之前教育部也印发通知,要求“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作为学校,在开展好文化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能力、思维模式也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文体课程和课后服务,尤其是农村学校更需要类似的资源和条件。笔者注意到,日照美术馆90后艺术家发起的“艺术的光合作用”项目,打造乡村小学美育活动室12间,校内布置“中国古代名画作品展”12场,馆内展出乡村儿童青少年作品1000余幅,线上线下惠及青少年180余万人,引发人们的热情点赞。

  作为培训机构,应更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一个好的兴趣班不仅可以教授技能,更应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美术、音乐、体育、劳动等科目进入考核,与此相关的培训班正在成为许多家庭的刚需,相关机构也在制造市场需求,以致一些培训热度不减,但是培训班专业水准良莠不齐,需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师资培训。相关高校也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向社会输出更多优质的美育教师。我们也应警惕那些过于功利化的兴趣班,避免孩子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擦亮眼睛,防止“职业闭店人”卷钱跑路。有关部门也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管,优化教育市场环境。

  花儿开放时,摇曳在风中,飘飘起舞,芬芳洋溢的不是香气,而是在养花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坚持、创造、期待。同理,挖掘培养孩子的兴趣也要遵循规则,切忌拔苗助长或者跟风而上。报班需理性,不仅要量力而行,更应不忘教育初心,才能为孩子铺就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责编:赵洪芝
审签:孙 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