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聚焦文物普查本土化 打造“永不撤离”的守护队
2024-12-11 10:36 大众新闻
在渤海之滨、莱州湾畔,坐落着一个市域面积1408.2平方公里的小城—昌邑。作为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是晏婴、孙膑、霍光的封地,拥有“齐国盐都”“雪芹戚里”“海丝源头”“革命老区”等多张历史文化名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昌邑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83处,数量居全省第三位。近年来,该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乡村博物馆建设、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等多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启动伊始,昌邑市就将其作为文物事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精心安排部署,而决定普查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
“做文物工作,你得泡在一线才行,不上眼看看,不动手摸摸,不亲自问问,哪能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与背后的故事。”昌邑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伟波说。于是,本着锻炼队伍、历练人才,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本土化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原则,一支全部由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的14人的普查队伍组建了起来,这支队伍中7名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老将,7名是近年来新招录的新兵。
普查队一半的人员从事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经验丰富,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且是本地人,对昌邑的历史、文物点的分布较为熟悉,对该市文物工作整体情况基本掌握。与镇村居民沟通更为顺畅,更便于发现更多文物线索。7名新兵是近年来招考的一批业务能力强的青年专业人才,他们是完成此次普查的中坚力量。
岗前练兵 蓄能待发
文物普查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掌握文保专业知识,更要对当地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近年来,昌邑市一直将文博人才培养作为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
坚持在工作中锻炼干部。乡邦文物征集、整理、归档等过程中,所有专业干部均参与其中。昌邑市目前形成周汉青铜器、明清瓷器、明清书画、乡邦碑刻、昌邑老照片、山东地情文献等十七个特色专藏,藏品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去年以来,先后组织文博干部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野外文物修缮等业务档案337卷进行整理;博物馆全员参与“昌邑市前陶埠村东遗址”抢救性发掘工作;全省率先完成流散碑刻文物普查工作……
同时,积极对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昌邑)教学实践基地签约揭牌、国博考古院山东(昌邑)考古工作站设立、山东水下考古(昌邑)工作站设立等,为本土干部培养提供了平台。
不仅如此,昌邑市还开设了田野“干部讲堂”,在遗址前、文物建筑中、碑刻旁,面对面、手把手,年轻干部业务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这些积累和各级线上线下业务培训,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战操作 薪火相传
6月11日,昌邑市实地调查正式启动,这也让年轻的普查员们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本走进历史现场。
“在建筑类普查时,你不光是要按照普查标准测量文物本体,更应该通过走访调查,深入挖掘文物本体所蕴含的历史、人文、艺术、科学价值……”从事文物工作30多年,三普老将王君卫正在耐心地向普查队伍的年轻人小王介绍着。小王,一位刚刚加入文博队伍的年轻人,起初对文物普查一知半解,但在王君卫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会了如何使用GPS定位器精确记录文物位置,如何选准角度用相机拍摄,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历史文献、地方志及走访调查,深入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次文物普查,不仅要对三普文物进行复核,更要注重发现新的文物线索。其中,要想发现新的文物线索,仅仅掌握技术层面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度。
在西金台西南村文物普查的一次走访中,年轻普查队队长小马与当地村民老李的一次偶然交谈,得知在村西种庄稼时,有一处地方,土色黑灰且夹杂有大量的陶片及红烧土颗粒。小马听闻此言,心中燃起了探索的火焰。在老李的指引下,他与几位同事一起,带着发掘测绘工具,仔细寻找,终于在路边地头发现大量的碎陶片,可辨器形有鼎足、罐口沿、陶尊、鬲足等。在道路两侧排水沟暴露剖面能看见灰坑和地层。遗址年代从龙山遗址延续至商周时期,零星出土典型了大汶口文化的鼎足、岳石文化的陶尊残片及珍珠门文化的甗腰等。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昌邑市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年轻普查员们在师傅的指导下,不仅学到了普查的技巧,更体会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他们开始明白,文物普查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记录,更是对历史记忆的保存、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每一次的实战操作,都是对技艺的一次磨砺,对历史的一次致敬。
双向兼顾 释放效能
文物普查旨在全面掌握文化遗产现状,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深入研究与展示,让文物活起来,服务于社会教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普查中,昌邑市在抓普查质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普查结果运用,最大化释放普查效能。
将文物普查与项目实施结合起来。普查队员在工作间隙,同步完成了“昌邑著名牌匾复制项目”,提升昌邑碑刻特色收藏的整体质量,同步完成《昌邑碑刻集成》。9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昌邑市博物馆共同合作的“山东北部沿海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研究”项目2024年秋季工作启动。
将文物普查与城乡规划结合起来。昌邑市以普查为契机,会同镇村开展全覆盖、“地毯式”的徒步调查,保证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掌握城乡区域内文物资源的分布、现状及价值,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
将文物普查与文物保护宣传结合起来。普查队员每到一处,不仅承担着记录和评估文物的任务,还化身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点的宣讲员。例如,在古村落文物建筑普查中,队员们除了向村民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情况外,还会教授村民一些简单的日常保养方法,比如如何正确清洁墙面、防止植物生长损害墙体等,使村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目前,昌邑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正如火如荼进行中。随着普查的深入,这支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和锻炼,终将成为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和强烈使命感的文保人才,为文物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历史文化遗产永续传承贡献力量。